孙晓丨继往世开来学记今注本二十四

转自李建宇、陈新曙不是书馆1月27日

本文原载于《中华儿女》海外版年6月号(中)总第期14-23页;

国内统一刊号:CN11-/C;

国际标准刊号:ISSN-;

邮发代号:82-63

年,年轻学人孙晓从中央讲师团回来,到了曾经读研的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年轻人受时代精神的感召,多有开源创新的远大理想。有天晚上,孙晓与同事赖长扬聊天,说能不能重新注一下二十四史?一来可以保存在世老先生们的智慧;二来也能把学术研究跟文本结合起来。赖长扬虽然年长一些,但也心存闯劲,听到这个提议很激动,当即表示可以干。于是孙晓就开始着手写计划。只是他们也没想到,这一念起来,就是半生!

在《今注本二十四史》编委会的办公室里,孙晓细数起了项目至今的诸多故事。一路坎坷,几起几落。作为执行总编纂之一的赖长扬先生已经离世,而过世的各史主编等更是达到18位之多。岁月不待,一言难尽。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而这句话,正可以用在诸位老先生身上,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旧史今注,发心缘起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它载录着民族的辉煌与屈辱,承负着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展示着民族发展的轨迹与趋向,它不断强化着民族的聚合,始终是民族精神的脊梁。

记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基本著作,就是被称作“正史”的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成书时间自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叶,前后相距两千年,总卷帙达卷,约万字。采用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构成了一个完整地记述中国古代社会的著作体系。它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迄明朝灭亡,包容了我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天文、地理、民风、民俗等广阔的社会内容,形成了一套显示中华民族起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本典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有如此丰富而连续完整的历史记载。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包括中华书局本在内的所有二十四史旧版本都不能完全满足这种新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二十四史中,仅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有古人注释,这之后的二十史均无注释。二十四史有很多的研究、智慧和心得,但这些东西跟文本是分离的。所以,非常有必要把这一两千年的研究成果跟文本结合到一起。

第二,学术界对二十四史的研究成果仅局限于有限的范围,不能为一般读者利用。需要通过现代的注释语言,使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能读懂二十四史。也就是需要用现代语言的注疏降低二十四史的阅读门槛,使得二十四史能够从书斋真正走向大众,完成它该有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的中华书局本的标点等错误,已经被学术界陆续发现,亟待纠正。近几年来全国出版了数十种选译的二十四史白话本,又出版了数种单史的注释本,就是这种要求的具体表现。

第四,我们要保住老一代研究学者的研究智慧。因为老一代学者读书都习惯在书上做一些笔记,做一些笺注,但是这些东西随着老一代学者的去世就埋没了,保留老一代学者的研究心得,这个事情势在必行,而且时间紧迫。

于是,编纂一整套二十四史的今注本,集中反映出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尤其让年事已高的世界级学者留下他们的思想和学识,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迫切愿望。

年7月下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专家共商,决定发起和组织编纂委员会,由第一流学者组成,并聘请著名的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为全书总裁,同时邀集三百余名学有专长的学者,发挥我国学术界的整体优势,编纂出一套充分利用考古和新发现史料、反映数代学人研究成果、横排的二十四史新注本。毫无疑问,这一工程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于目前的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建设和全民族的未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战略意义。

几经起落,筚路蓝缕

年,孙晓、赖长扬找到了中华文化促进会现在的主席王石先生,说中国社科院想做一个校点《今注本二十四史》的项目,因为没有资金,就没法立项,特别着急。孙晓与赖长扬说,学者的成长和传承不像是地里割韭菜那样,割掉一茬就又整整齐齐长起来一茬。在史学领域,各史都有年届七八十岁的老先生。学术力量非常整齐。担心再过些年,这些老先生一走,就会带走和生命一样可贵的知识和学识,是他们的学生们不能相比的。如果到那时候再做《今注本二十四史》,学术水平就不一样了。王石先生完全被孙晓和赖长扬的迫切心情感染,决定支持做这件事。为了这个项目的启动,美国中华文化促进会的会长,当时94岁的著名爱国老人刘廷芳先生由北京回美途经香港,专程联系了广东的企业家黄丕通先生,获得了第一笔84万的捐赠作为启动资金。

有了第一笔资金的支持,今注本项目随即启动。著名古代史学家张政烺担任总编纂,参与进来的各路专家学者超过位。年10月,今注本项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笔典礼,据执行总编纂孙晓回忆,当时搞得还挺红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来贺信,在台湾的陈立夫先生写了贺信,包括陈香梅在内的众多爱国华人也都参加了开笔典礼。

毕竟今注本项目过于庞大,从年开笔,到年,项目经费就出现了问题,不得不停下来。后来,中华文化促进会又帮忙联系了一位企业家刘国平先生,刘先生又提供了几十万的资金,所以项目就断断续续地进行,有点钱就往前推一推。孙晓回忆说,那段时间真是太难受了,项目走走停停,就跟续命一样;而且,欠这些老先生的稿费,心里真是难受,又没有办法。此中辛涩,无法言说。

事情的转机,是年。当年《今注本二十四史》项目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许嘉璐同志也出任工作委员会主任,为项目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年6月,编委会与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正式签署出版协议,由巴蜀书社拟决定出资0万元负责《今注本二十四史》的出版发行,11月8日,“《今注本二十四史》出版工程启动仪式”在成都锦江宾馆举行,至此,长期困扰项目的出版经费问题终于得到暂时地解决,此后,《梁书》、《两唐书》、《史记》、《后汉书》、《隋书》、《梁书》和《三国志》等数套书陆续交稿。

但是好景不长,《今注本二十四史》编委会与四川出版集团的合作也随即遭遇了资金上面的困难,项目经历了短暂的回暖后,又不得不陷入到走走停停的状态。

《今注本二十四史》工作委员会年年会

项目再迎转机,就到了年,中华文化促进会、深圳华侨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今注本二十四史》编委会共同签署了《今注本二十四史合作协议》,限定年前完稿的同时,确定以文促会、华侨城为《今注本二十四史》的共同出品人。华侨城文化集团的参与和资金支持,为项目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为《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出版工程打下坚实基础。年10月,编委会在深圳召开工作委员会年会;年有12本史书编纂完成并先后出版,全部工作将在五年内全部完成。根据孙晓先生介绍,有了文促会和华侨城的支持,今注本工作总算可以心无旁骛地向前推进了。

精诚所向,众手成书

孙晓先生提及,在编纂书的过程中有两个难点。

第一个是团队的选择,最早是拟定名单,开会讨论,然后给张政烺先生确定这个事。确定了名单后,就逐一登门拜访、敲定。这个事的难点在,很多特别有学识的学者,他们学问做得很好,但为人处世比较独立,没有团队。就今注本来说,一个人很难完成一本书的整理工作,必须得有一个小团队,所以要兼顾主编的学识和他的团队力量,两者之间做一个取舍。

第二个比较难的是统稿,一部书可能有几十个人参与,要统稿非常难。举个例子来说,北京,一个人注是“城名”,另一个人注可能就是“地名”,这个在同一本书中一定要统一。

为了解决以上两个困难,更好地保障项目的执行,《今注本二十四史》编委会经过多年的尝试与磨合,建立了以下运营服务体系:

(一)建立编辑联络制度,强化进程管理。编委会给每个项目配备了一名联络人,每月、每周都要和自己负责的项目主编联系,随时讨论、解决校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督促校注工作的进度。

(二)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业务能力。编委会目前组建起一支由15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其中硕士7人,博士4人,博士后4人,整体素质比较有保障。

(三)修订、完善编纂规范。年7月,编委会对《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手册》作了全面修订。通过这几次的调整和修订,形成了一个更能体现当下学术情境、更具操作性的编纂指导规范。

(四)搭建“今注本二十四史协作平台”,提高编纂工作效率。“今注本二十四史协作平台”是由编委会组织设计,由华侨城文化集团委托北京致远互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网络工作平台。平台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校注工作的效率。

(五)继续充实“二十四史研究资料汇编数据库”,为《今注本二十四史》各史的校注工作提供便利。早在年,编委会就开始着手编纂《二十四史研究资料汇编》。按照预计,《汇编》的规模、部头比《今注》更大,它既能够直接推动《今注本二十四史》项目的开展,又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项目,为史学界提供一套权威的二十四史研究文献。目前已经出版了《二十四史研究资料汇编·史记》、《二十四史研究资料汇编·两汉书》。

《二十四史研究资料汇编·史记》

(六)建立“《今注本二十四史》档案库”,保存珍贵文化记录。编委会在工作过程中,不忘慎终追远,心怀档案意识,把项目立项、开展过程中形成的信函、文件尽可能存留,把一些珍贵信函、手稿进行扫描复印,原件收藏,等项目完成之后,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今注本二十四史》档案库”。

多少故事,点点心头

今注本项目刚开始的时候,《隋书》由南开大学的杨志玖先生在负责。在杨志玖先生于年去世之后,就由杨志玖先生的学生,马俊民先生继续老师未竞的事业。再后来,马俊民先生也不幸于年去世,现在是马俊民的学生张玉兴再次接过重任。一本《隋书》今注,已是三代学人。

年下半年,张政烺先生多病,医院,然而对《今注本二十四史》工作,一直叨念在心,多次抱病听取编委会工作人员的汇报。先生在出院后第二天,即整理自己在点校《金史》中的成果与问题,写信与张博泉先生讨论。张政烺先生在信件中贡献了自己多年的积累,分享了在从事《金史》的标点工作中的个人体会,介绍了自己已经完成的部分,提出需要参照辽宋元的载籍等需要注意的方面。历史所专家们都曾传阅过这封信,所有看过者,无不为先生严谨的态度、博大的学识、勤奋的精神所感动。

93年,在接触文促会之前,项目最早找到的是陕西出版社。因为孙晓跟时任陕西出版社社长赵喜民曾一起编了一套丛书,叫《羊角历史文化丛书》,这套丛书观点比较新颖,还获得了首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第三名。所以孙晓与赵喜民社长算是有不错的私交,赵喜民对于今注本的项目价值也完全认同。但项目还没启动,赵喜民社长面临工作调整,就搁置了。孙晓回忆说,这种事情先先后后遇见过很多次,因为体制内的领导都是有任期的,但今注本这个项目不是说三年五年就能出成果,不好弄。

《宋书》的主编朱绍侯先生过八十岁寿辰的时候,孙晓先生曾经代表编委会前去探望。朱先生就问孙晓此生还能不能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孙晓先生一再保证,一定要让朱先生见到这本书的出版。年,在朱绍侯先生92岁高龄之时,他参与主编的万字巨著《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样书终于问世,朱老先生心愿稍稍得以补偿。

今注本《金史》与《宋书》

年,今注本《三国志》完成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先生在审读了今注本《三国志》之后,表示至少50年内不会有类似的新的成果。

记者了解到,因为编委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所以跟华侨城的协议没法以编委会的名义签,执行总编纂孙晓先生就以个人名义签了约。也就是说,年如果不能如期完成项目交接的话,按照协议孙晓先生会被无限追诉。记者问到,万一完不成怎么办?孙晓先生回答:没有如果,必须按期完成!

老电影《武训传》里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武训为了办学堂,就在门口让人家踢一脚给一分钱,把钱攒起来办学堂。孙晓先生说,读书人就是这样,自己不能生钱,就只能伸手要钱,跟“要饭”一个样,要点钱呢,再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为了今注本这个项目,孙晓说他这辈子没少干“伸手要饭”的事。要说年轻的时候还豁得出去,但是年纪大了真是抹不开脸。但是没办法,抹不开也得要,不然项目没得活。“蓝衫经雨故,骢马卧霜羸”,孙晓用白居易这句诗来描述他当前的境遇,一个知识分子的坚持与骄傲,只能如此了。

附一:《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委员会

附二:《今注本二十四史》项目先后过世的18位主编名单:

附三:《今注本二十四史》校对样稿示例:

责任编辑:李建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