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本“二十四史”书影。
9月3日的《新闻联播》头条报道,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报道显示,这次开班仪式,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
最近几年,高层多次提及斗争精神。去年11月26日,中央政治局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提到,要多选一些在重大斗争中经过磨砺的干部,同时要让没有实践经历的干部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
习近平强调,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这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拥有近年连贯、完整的历史记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正史。“二十四史”的修撰与刊刻,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相依相伴,是世界上唯一载录绵延数千年的信史,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可以源源不断汲取的智慧源泉。
整理国史计划书
“点校本”的发端
“二十四史”的修撰与刊刻,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相依相伴,是世界上唯一载录绵延数千年的信史,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可以源源不断汲取的智慧源泉。
“二十四史”以纪、传、表、志的架构,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末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涵盖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二十四史”大多出自历代皇帝敕撰,后经清乾隆皇帝钦定,因此“二十四史”拥有“国史”和“正史”的地位。
中国素有纂修、刊刻“正史”的传统,历代多由官方组织实施,形成各自时代的标准本,通行于世,人们所悉知的宋刊“十七史”、明刊“二十一史”、清刊“二十四史”,无不如是。清乾隆年间《明史》修成,诏武英殿刊刻全部二十四史,“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成为有清一代的正史标准本,通行余年。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广搜善本,汇集丛残,刻成“百衲本二十四史”,成为当时“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受到学界盛赞。但是从“殿本二十四史”到“百衲本”,仍然没有标点,没有断句,不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新中国成立后,迫切需要一套经过标点校勘,更准确、更清晰、更便于阅读的“二十四史”新本。
年,著名学者、长期在文化战线工作的郑振铎先生,在《人民日报》《政协会刊》先后发文,明确提出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的二十四史”的建议,首次系统讨论整理“二十四史”的问题。年,毛泽东主席指示,组织标点“前四史”。吴晗、范文澜随后主持召开“标点前四史及改绘杨守敬地图工作会议”,制订计划,优先整理出版“前四史”,并兼及其余二十史及《清史稿》的点校、整理、出版工作,以给读者提供一套标点准确、错误最少、便于阅读检索的本子。新中国版“二十四史”的出版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最初的“二十年”
“二十四史”的整理出版,完成了从博古架上的“古董”到人人可取而读之的现代读本的转换,是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的标志性成果。其中《史记》首先出版于年9月,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宋史》最后出版于年,标志点校本“二十四史”最终完成、全部面世。
“雨雨风风二十年”,亲历全过程的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赵守俨先生用这7个字来概括“二十四史”整理出版的历程。
顾颉刚先生年进京,在领衔完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标点之后,又完成了平生最大夙愿——第一个《史记》三家注整理本。年,周恩来总理作出批示,决定“二十四史”除已有标点者外,再加《清史稿》,都请中华书局负责组织,请人标点,并由顾颉刚先生总其成。年迈的顾先生受命承担“总其成”之责,用一周时间起草了长篇宏文《整理国史计划书》。
年,著名文史学者宋云彬先生奉调进京,将毕生精力最后奉献给“二十四史”,协助顾先生完成《史记》点校,独自完成《后汉书》点校,承担南朝诸史的编辑工作。
年,由中宣部、教育部发文,借调武汉、济南、天津、广州等地高校多位教授进京,郑天挺、唐长孺、王仲荦、张维华、卢振华、陈仲安、刘节、罗继祖、王永兴诸先生集中住进北京翠微路2号院中华书局,参加“二十四史”点校工作,从而留下“翠微校史”的佳话。
年,在中央直接关心下,校史工作重新提上日程,并由北京、上海两地分别承担。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宋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院、上海社科院参与,以中华书局名义出版。其他数史,由北京方面完成。唐长孺、王仲荦、启功、王钟翰等学界名宿再次汇聚中华书局,先后参与校史长达十年之久。
点校本“二十四史”出版问世后,成为海内外学术界最权威、最通行的版本,享有“国史”标准本的美誉。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系统完整、科学规范的现代整理本,点校本“二十四史”是代表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成就的标志性成果。早在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齐燕铭同志就对“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整理出版提出要“超越前人,并继续修订以成定本”的要求。半个世纪以来的事实证明,点校本“二十四史”确实达到预期,并且已经取代旧本,成为之后海内外学术界及广大文史爱好者普遍采用的最通行的版本。
年春,点校组部分学者与中华书局工作人员在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中华书局合影。姓名标注为启功先生亲笔。
读史恒久流传
也许,很少会有一套书,能如“二十四史”这样,既承载属于感性的温情记忆,也寄托属于理性的思虑求索。
曾读到一段文字,来自威尼斯人马可·波罗:“使人惊叹的,便是他们历史著作的精细正确。因为在中国,历史家的位置是被列入最高级的公卿之中的。大臣二名常常追随在天子的左右,他们的职务便是记录天子的一言一动,历史家便研究了这些记录而加以运用。”
所言不过一斑,而古代中国,对于史料与史册之重视程度,或由此可见全豹。作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延绵不绝数千年历史记载的国家,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史传传统?
讲一个古老的故事,可能你幼时早已听过——身为世代掌握其职的史官,春秋时期齐国太史伯,在大臣崔杼杀死国君齐庄公后,大胆如实记录:“崔杼弑其君。”崔杼怒而杀之,命令其弟接任史官。然而两位弟弟先后继续如实记录,前仆后继赴死。至太史家唯一幸存的最小一位弟弟接任,仍然秉笔直书。与此同时,协助记史的南史氏听说太史尽死,已准备好了如实记录的竹简,出发前往接任。崔杼不得已作罢。
史官以生命祭笔,如实记载史事,是为了守护王政之道的信仰,为后人提供治国理政的鉴戒。清人龚自珍曾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欲使一族灭亡,一个有用的方法,便是践踏与毁坏它的民族历史,从而消解它的民族自信与民族认同。
失去历史的指引,国失其本,家失其魂,人,茫然不知所往。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中华民族历代都有盛世修史和校刻正史的传统。
不同时期的“二十四史”通行本,是一个时代人们研究历史、了解历史的最重要的载体。“二十四史”以纪、传、表、志为主要形式,纵横交错,记载了清以前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以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古代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数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堪称中华文明史的全记录。
敬史尊史,读史学史,以史传家,以史鉴时,于人,则立得稳当,行得端正;于家,则风气严正,醇厚致远;于国,则根基牢固,无惧浮云遮望眼。
史书应当怎样读?曾为乾隆皇帝讲习的胡煦,这样谈读史之法:“凡读史鉴一段,必先将古人相似者比之。若令某古人适当此时,其经济何如。又将古人不相似者比之,若令某某当此,其经济亦复何如。然后将自身放在事中,若我适当其时,其经济措施克如古人否?然后古人之浅深,皆可断自己心,即我他时遇事,亦可措置无难。”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无论优秀的还是丑恶的风习,经历五世便往往归于消散。但秉持读书的习惯则能让家风不辍,警醒子孙后代继承前人基业,勤勉努力,积极向上。五代时后蜀宰相毋昭裔,少时贫贱,借书而不可得,富贵后践行少时愿望,刻书以广学问,让普通人家子弟也易于得书,所刻之书大行于世,收入颇丰。入宋后,蜀地豪贵往往因为家富赀财而被祸,独毋昭裔以其文化建设的功绩被皇帝大为赞赏。后人评价:“大凡处重位,居富贵,多是急聚敛,恣声色,营第宅,植田产,以为子孙之计,及一旦失势,或为不肖子所荡,至其后曾无立锥之地。独毋氏反以印书致家累千金,子孙禄食。”可见,为子侄后辈储备优秀的传统文化营养,熏染读书的风习,一直是行正道、葆家风、养富贵、利社会的不二法门。
重启修订工作
经典的产生,既要充分尊重传统,又要顺应时代发展。老一代学者们以他们丰厚的学养和无私的奉献,以学术标准和时代需要为旨归,担负起存亡继绝的文化使命,使点校本“二十四史”不仅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标准通行本,同时为传统的文献整理积累丰富的经验,确立现代意义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范式和标准,为古籍整理学科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当下我国的出版事业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经验。
为更好适应学术发展和读者需求,中华书局进行了更深入和更全面的探索,先后推出“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和包括人名、地名、书名在内的各类专题索引。同时,为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陆续出版点校本“二十四史”(全册)、缩印本“二十四史”(全20册)、简体横排本“二十四史”(全63册)以及各史单独编排出版的版本。目前,点校本“二十四史”已经完全实现数据化,中华书局古联数字公司重点建设的“中华经典古籍数据库”,使读者能够通过手机端和电脑端实时进行线上阅读,进一步扩大了“二十四史”的受众面。
点校本“二十四史”全部出齐,距今已有40余年时间。受当时社会、经济、学术等客观条件制约,加之整理过程时间跨度大,参与点校人员变动等因素影响,各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为适应新时代学术发展和读者使用的需求,中华书局于年启动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作,修订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中国出版集团“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并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修订工作通过全面系统的版本复核、文本校订,尽力消弭点校本存在的不足,形成体例统一、校勘全面、标点准确、阅读方便的全新升级本。截至目前,已出版《史记》《魏书》《宋书》《南齐书》《隋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八部史书修订本。修订工程集合全国学术界的力量,承担修订的单位分布于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陕西、浙江、江苏等省市的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修订工作的学者约人,是当代学术界、出版界的又一件空前盛事。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对民族文化有更准确的理解、更高度的认同,要下大力气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追求原创力和传播力同步增强。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时代光辉。
本文写作参考了青君《七十年等待,五千年文明,献给新时代的家与国》、个厂《顾颉刚先生担纲“二十四史”点校总其成之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