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陶红卫
子城位于嘉兴市中心府前街65号,距今已有多年,拥有悠久的历史。子城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龙三年(公元年),是嘉兴历史上最早的城垣,历经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整个轮廓仍然保持完好,是研究古城建制的标本。自三国至清代,子城均为嘉兴(秀州)衙署或军政所在地,旧时沿子城外有锦带桥,河旁植梓树,景色优美。“嘉兴子城遗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子城的名称,一种说法是,唐代末期,由于子城外兴建了罗城,故原城改为子城。另一种说法是,城垣周围遍植梓树,先前叫梓城,后渐演化为子城。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是有待考证的。
笔者是本地嘉兴人,清清楚楚知道嘉兴子城的存在。年轻时,到杭州读书回嘉时,下了火车,然后步行,是必然要经过子城的。子城那巨大的古城门是始终关着的,里面藏着的是厚重的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多年来,子城那巨大的古城门还是关着,楼前杂草丛生,四周是杂乱无章的店铺和居民楼。古城门只有一只断臂公狮子静静地守着,有的市民还会将自行车停在断臂公狮子边上。
一直想探寻一下里面的秘密,可惜没有机缘。政府宣布年2月5日起,子城向公众全面开放,这是一个令嘉兴人激动的消息。因此,决定要三探子城。
一日,来到子城。子城广场上的行人很多,都带着一种喜悦的心情,来来往往,细细地观看着,聊着一些子城的故事。子城四周清理得干干净净,子城谯楼露出本来的面目,高大而厚实的城墙,拱券形的城门,飞檐斗拱的谯楼。原来子城谯楼是那么的雄伟壮观!
如果你踏着阶梯,就可以上得谯楼。从谯楼箭垛处远望,禾城风貌尽收眼底,古时还能远眺南湖。清光绪《嘉兴府志》称:元代子墙正门有丽谯,宋时城上建天王殿、箭楼建筑。子城谯楼重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年),为砖木结构,三楹楼房,重檐歇山顶式屋脊,是浙江省现存城墙上唯一的古城楼。
谯楼高达三层,雄伟壮观。谯楼飞檐翘角,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错综精密,光彩普照。如果能邀来麒麟山,就能与谯楼交相辉映,美轮美奂。诗人潘耀祖在《谯楼晚照》中写道:“画楼突兀映麒麟,斗角钩心满眼春。待得夕阳横雁背,鼓声初动少行人。”长窗是落地木质的,长门也是木质的,古朴典雅。谯楼两侧平台上,现设有桌子与遮阳伞,可供游人休息。谯楼城墙,幽长而静谧。
从谯楼往下望去,能看到子城门前,有一对互相对望的石狮子。东侧的公狮子,调皮地咧着红红的长舌,看着母狮子;西侧的是母狮子,怀抱一只小狮子,对视着公狮子。
子城前原本有一对石狮子,后来西侧的那头母狮子不见了。直到年子城遗址改造时,在城门西南侧地下挖出了那头被埋百年的石狮,位置就在公狮子视线对着的那个地下。
站在谯楼上,凝望着成对立于子城谯楼城前被挖出的百年石狮,许许多多的想象就会不断涌现出来,真是个奇迹啊!笔者想,当初是什么原因被埋地下的?而且埋在公狮子视线下?是一种不得不行的保护措施,还是另有原因,永远成了一个谜了。
如果你能低头仔细察看,还会发现谯楼的台阶、城墙用料都是厚实的青砖,坚硬而牢固。有的青砖上还印有制砖窑(房)的名字谓:“郑家窑、徐富房、李臣房”,想必是当年定制专供的铭文砖。
又一日,穿过城门,行走在中轴线上的道路上,发现道路考古挖掘的片断,显示为仪道。路上的辅石有各个朝代的,有明清的石板路、青砖路;五代席纹辅地砖、柱础石等遗迹,重重叠叠。
再往前走是堂前的呈长方形的大面积历史遗迹。遗迹均在现地面的一米以下,有的达1.8米深。中轴线上是通向仪门的仪门阶沿石,还有宋元甬道、明清甬道等遗迹。明显看出,明清甬道高于五代宋元甬道,呈重叠状。
长方形遗迹正对着的是现建的一个牌楼,上书三字“公生明”,这是不是类似于仪门,因为是仪道正对着的,不好说,有待专家考证。“公生明”牌楼背面刻有黄庭坚书法《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御制戒石铭》铭文出自于五代蜀主孟昶的《颁令箴》。宋太宗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以警戒其秉公办事。清代前期,衙署大堂之前正中置“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称“戒石坊”。
后面就是端本堂,内有大堂遗迹。大堂,即衙署中官员主持重大政事的场所。据明嘉靖《嘉兴府图记》,“府治据于子城内,中为理厅而轩其前。后为穿堂,为后堂”。唐宋时多称设厅、正厅,明清时多称大堂、正堂、公堂,是衙署之核心建筑。
旧时称官署为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汉末时,“牙门”成了军旅营门的别称,这一名称逐渐移用于官府。据考古发现,端本堂及其周围有:明清大堂月台、前轩、堂等遗迹。堂内有大堂遗迹,堂旁有五代础石遗迹,明清大堂月台青砖铺地遗迹。同时,堂区域柱底下方发现“五代”柱础,说明“明清”大堂建筑是在“五代”设厅基础上重建而成。四周有清代道路遗迹。子城内的众多遗迹,均在中轴线上及其两侧。
再一日,穿过城门,踱过仪道,绕过端本堂,就能看到东北角、偏北一左一右有两个亭,一是花月亭,二是怀苏亭。相较而言,花月亭比较有名,在文学史、园林史上声名昭著。怀苏亭也非常有名。
花月亭,系旧府判东厅。北宋时,在嘉兴任通判的著名词人张先创建此亭,其有词《天仙子》一首:“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取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名“花月亭”。
现亭边有一巨石,上刻有明代诗人王士龙的《花月亭》诗云:“杨柳风神又著绯,彩毫曾此弄珠玑。花开水面香流镜,月沁天心桂染衣。三影霏微宁幻象,万缘活泼斗真机。我来点蘸梅稍露,化作红云几瓣飞。”时亭内有十多个音乐爱好者,在演练葫芦丝《黛玉葬花》、《金丝鸟》,音乐此起彼落,韵味悠长。
怀苏亭,宋代始建于子城东墙之上,因一河之隔的苏小小墓而得名,后称朝阳楼。现亭内有一石碑,上刻有《重建怀苏亭记》,引用张尧同《嘉禾百咏》和《崇祯·嘉兴县志》资料。背面刻有南齐歌姬苏小小诗:“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南宋诗人张尧同著有《嘉禾百咏》之中有《怀苏亭》一首诗云:“犹使樽前客,常怀没后名。好风吹远籁,如有笑歌声。”诗人身临斯亭,依稀能听苏小小的“笑歌声”。
子城在太平天国时曾建“听王府”。清朝覆亡后,嘉兴府衙门搬离子城,子城改为军营。
年,子城驻有浙军第二十一团营房,俗称西大营。年11月,军营被日军炮火毁灭,翌年7月,敌伪在此建“绥靖司令部营房”。
经过三年的更新、改造,这座“子城”已成为嘉兴城市文化的名片。
年4月9日
--END
作者/来源:正春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