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则把小偷的亲属都找来,当着他们的面鞭打小偷几十下,亲属在旁窃窃私语,都以有这样的亲戚为耻。小偷听了更是羞愧难当。
鞭打完了之后,王敬则又令小偷去扫街,熟人见到小偷无不指指点点,旁人都说,看这就是那个小偷。
时间一长,小偷去找王敬则,说只要别让我扫街,砍头都行。王敬则哈哈大笑,说只要你能抓到小偷,就可以让他顶替你。从此吴兴境内治安特别好,再也没有扒手了。
这个经典故事入选《智囊》,可见王敬则是很有大智慧的人,《智囊》记载:
敬则为吴兴太守,郡旧多剽掠。敬则录得一偷,召其亲属于前,鞭之数十,使之长扫街路。久之,乃令举旧偷自代,诸偷恐为所识,皆逃走,境内以清。
据《资治通鉴》记载,王敬则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下马定乾坤的能人。南北朝刘宋时期就凭一身武艺官至直阁将军。刘宋末年,王敬则投靠萧道成,成为他的心腹,屡次助萧道成扫清障碍,成为南齐开国功臣。
历经萧道成、萧赜、萧昭业、萧昭文四位皇帝后,王敬则又助萧鸾谋权篡位,晋升为太尉、大司马兼会稽太守,可谓位极人臣。
然而,他深谙功高盖主难善终之道,认为自己是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时期旧将,心中一直惶恐不安。齐明帝萧鸾表面上对这位功高老臣毕恭毕敬,但内心却对他猜忌提防。经常打听他的饮食起居,一顿能吃多少,还能不能带兵打仗。听说王敬则年迈不已,他才稍微放心些。
公元年,齐明帝萧鸾派侍卫去前朝陵园,王敬则因为儿子都在京城,对这一事件过度解读,担心事情有变,更是惶恐万分。萧鸾知道后,立即让王敬则长子前往会稽安抚。
王敬则长子擅长抚琴,有一次萧鸾获得一把蔡邕焦尾古琴,就让他展示一下。他当场弹唱了一首《懊歌》,其中几句歌词是说常常担心你会辜负我的感情,如今你果然离我而去……又说你在外用情不转,哪能厌烦别人批评。萧鸾听了很不舒服,更加猜忌王敬则:
常叹负情侬,郎今果行许。……君行不净心,那得恶人题!
所以,在萧鸾病危时,为了防备王敬则,他就秘密部署了兵力。朝廷内外见一系列人事变动,纷纷解读说皇帝一定有非常规举动。这一传言到了王敬则耳朵里,他不禁感叹说,现在东边还能有谁,不过是想除掉我罢了。但我又怎么能轻易被除掉呢,我终究不会坐以待毙的。
王敬则的儿子找姐夫商量,约他一起谋反。结果,姐夫非但不同意,还把此事上报给齐明帝。王敬则的侄子听说后,立即劝说王敬则,让他火速奏请赐死儿子,这样还能免于连坐全家。
王敬则也慌了,赶紧让人起草奏章,但刚起笔就说,如果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在京城的几个儿子一定会给我报信的。所以奏请赐死儿子的事情也就暂缓了。他又紧急召开会议,部将说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皇上对将军您的态度显而易见,除了谋反,别无选择。王敬则陷入沉思,当晚就下定决心起兵造反。
明帝既然能关心王敬则一顿能吃多少饭,对于王敬则的一举一动必然都在监控之内,所以他很快得知王敬则谋反的消息,立即将王敬则在京及在外任职的儿子全部杀掉。
王敬则是五朝元老,在百姓当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短短两三天,光拿着锄头竹竿前来追随他的百姓就有十万多人。
消息散开以后,京城震恐,太子萧宝卷看到远处失火,以为王敬则已经打到京城了,急忙披甲准备逃跑。王敬则听说后大笑,说:
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计汝父子唯有走耳!
这就是成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出处。檀公指的是檀道济,当年他面对北魏大军只会逃跑。
但王敬则毕竟是在仓促中被迫起兵,根本没有为此做长久准备,武器、粮草不足,加之百姓都没有受过训练,虽然声势浩大,但在朝廷已精心准备很久的正规军面前,依然是以卵击石,不堪一击,很快就被镇压了。
这场造反,完全是一个忠臣被皇帝的猜忌所逼,而一代名臣王敬则虎头蛇尾、身首异处不说,还落得个谋反的罪名,实在有些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