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为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在建国之初,仍然带有着部族制的特点,表现在兵制上,就是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度,全民皆兵、来去如风。
南北朝不同时期对峙图
是在开国皇帝拓跋珪坚持推行汉化、坚持吸纳北方汉族人才共同参政等措施推动下,才逐渐演变成三国魏晋中原实行的世兵制,反映在户籍制度上就是出现了世代都必须参军的兵户。
鲜卑族的战士逐渐变成了职业兵,不仅自己终身要当兵,后世子子孙孙都只能当兵,子女婚姻也只能在兵户之间进行,其户籍与平民百姓不同,地位还很低下。
鲜卑轻骑
不过拓跋珪的世兵制很有“北魏特色”。鲜卑族只负责打仗,汉族负责耕种农桑。这也是其胡汉杂处共同统治的特点所决定的。直到北魏中后期,才普遍吸纳汉人加入军队。鲜卑族主要是骑兵,汉族为步兵。
直到北魏末年,各族起义之后,世兵制才逐渐衰落,为府兵制所代替。
目前大部分意见和史料都认为是宇文泰于西魏时创立了府兵制,再经隋唐达到高峰。
通俗的说,府兵制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西魏府兵
◆一是有“军府”。就是专门辟出州县,开衙建府设立管理、训练士兵的专业机构,同时给予士兵不需向地主交租的土地(均田制),全家免除赋税,平时屯田耕种,战时打仗。这个军府机构,西魏时称“八柱国”,隋时称“鹰扬府”,唐时叫“折冲府”。
◆二是武器兵甲马匹等,需要士兵自备。因为府兵制前期主要从因战乱而失去土地的流民难民中征集兵员,凡是参加府兵的人员均分给土地,或者对其原有土地免征赋税,所以对中下层平民有很大的吸引力。
所以在此基础上,朝廷对参军的士兵既不需发饷,又可要求其自备兵器马匹,可以说是官民两便了。
◆三是对于府兵的待遇比较优厚。虽然平时不用发饷银,但是遇到战事,特别是打了胜仗之后,对府兵的赏赐是极为丰厚的。既有物质奖励,还有十二级勋功作为荣耀和身份的奖赏。
府兵十二级勋官系统
然而,从流传至今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个与历史记载相悖的矛盾。
◆首先,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应该发生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
秦汉时代,中原北方最大的敌人是匈奴人。经过汉代的打击,匈奴主体向西迁移,开始去骚扰欧洲人
取匈奴而代之的鲜卑人南下建立政权,逐步脱去游牧民族的特色而成为了中原王朝。至南北朝时,北方最大的势力已经变成了柔然人。
柔然战士
公元年,柔然趁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驾崩,大举南下入侵。即位的太武帝拓跋焘不仅亲自带军北上抗敌,击退柔然,还在第二年,兵发五路进攻柔然,吓得柔然往北逃窜。
然而,你进我退,你退我进,是所有游牧民族的共有战法。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柔然始终是北魏心头最大的隐患。虽然北魏很蔑视的把柔然叫作“蠕蠕”,看成是和虫子一样的低等人,但是由于始终要防备柔然的威胁,北魏一直无法全心投入对南朝的战争中。
太武帝拓跋焘决定解决这个问题。
影视剧中的魏太武帝拓跋焘
公元年,拓跋焘亲率大军北征,长途奔袭,最终大破柔然。虽然他前后13次对柔然出兵,胜了11次(还有两次柔然先跑了,没打着),但是以年这一战最为辉煌。
这也是自从汉武帝北击匈奴之后,中原政权对北方游牧政权的第二次完胜。
木兰的故事,应该就发生在这一场战争中。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可以看出,并非哪位将军将领来点兵,而是可汗本人。古代的点兵,指召集并检阅即将或准备出征的士兵,基本都是以直接领军的主将名义。由此可见,是皇帝亲征。
木兰.插画
北魏柔然征战多年,皇帝亲征的并不多,最著名的就是年这一战。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年,拓跋焘亲征是兵分两路进行的。西路由司徒长孙翰领兵从大娥山进发,东路则亲自率军过黑山,舍弃辎重,仅率轻骑兼马,合击柔然王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
这场战争无论是东路军的行军路线(黄河——黑山/燕山——万里之外的关山戎机),还是轻骑直进的“闪电战”形式,都与《木兰诗》中的描写严丝合缝。
《魏书·世祖纪上》:“车驾东辕,至黑山”。《北史·列传第八十六》:“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
年北魏远征柔然路线图
◆这一时期,本该是拓跋鲜卑的部族制或世兵制时期。
这一点也从《木兰诗》中得到了印证。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这是典型的世兵制特点——父亲老了由儿子接替,世世代代当兵打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故事.画作
而且,根据木兰购买战马这一情况,也能够进行佐证。这一时期只有身为兵户的鲜卑族战士才可以成为骑兵。即使有一少部分汉族人参军,也多是从事步兵、后勤兵等。
所以,木兰家族是鲜卑人,而且是鲜卑族中的兵户,这一点基本可以确定无疑。在此多说一句,作为鲜卑族的女孩,木兰会用织机进行织布,这也充分说明了拓跋鲜卑的汉化程度是非常高的。
北朝妇女梳妆
◆同时,诗中又出现了较多府兵制才有的特点。
前文中提到过,府兵制的一大特点是——参军的士兵自备武器马匹。而木兰在参军之前也需要去集市中自行购买战马及鞍辔等用具。虽然没有写她购买刀枪,但极有可能是从她爹爹那继承下来的家传武器。
最后当木兰从军戍守十多年,劳苦功高的回京时,她得到的奖赏极为丰厚。
木兰归家.插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仅能够当面朝见天子,还从物质上、勋功荣誉上给予她大量的嘉奖。这也是府兵制前期的重要特点,是世兵制地位低下的兵户所无法享受到的。
于是,木兰所处的时期,既是世兵制,又有府兵制的影子。这就成了诗中的一大矛盾所在。
北魏与柔然之战壁画
据我推测,原因可能有两点:
一是《木兰诗》的创作时间较晚,在西魏之后。作者将传说中的木兰参军故事,与当时已经普遍实行的府兵制进行了揉合,相当于用后世的现状来讲述之前的故事。
而另一种推测,同时也是我自己非常认可的一种推测,那就是——早在北魏时期,已经出现府兵制的雏形。而后世西魏的宇文泰只是进一步把府兵制正式制度化了。
当然,仅凭一首民歌并不能作为史料凭证。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仍然能够分析整理出一条脉络:
北朝骑兵/步兵.还原图
◆府兵制本身就有鲜卑部族兵制的一些特点
西魏时期,宇文泰对军队统辖系统进行改革,摒弃了不合时宜的世兵制,从形式上采取鲜卑旧日的八部制,设立了八柱国。其中的六柱国各领八千士兵。又把已经消失的鲜卑尊贵的姓氏赐给各将领,作为安抚鲜卑人的手段。
于是,借助旧时靠血缘关系形成的部族兵制的外壳,宇文泰建立了全新的军事体系。既调和了胡汉的关系,又建立了强大高效的军队。
所以,西魏宇文泰的府兵制,带有北魏前期部族兵制的一些特点。而作为北魏第三个皇帝的拓跋焘正是属于北魏的早期。
北朝骑兵陶俑、头盔
◆北魏建立的八部帅与六镇镇戍守军,成为后世“兵府”的前身
拓跋珪时期,设立“八部帅”,作为掌管国家外围的军事、民政合一的官职机构,已经带有屯田等制度的影子。西魏宇文泰的“八柱国”,有可能就源于这里。
从道武帝拓跋珪时开始设立,直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基本成型的北方六镇(北魏北境的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镇),已经基本具有驻军、练兵、军屯等后世府兵的特点。
北魏“六镇”
在北魏前期,六镇防线可以算是北魏的生命线,在国家的军事政治中享有重要地位。六镇的军官也基本都由鲜卑族的权贵充任,有着较高的特权。
木兰从军十二年,不可能一直不停的打仗,其中大部分时间应该就是在六镇戍守,并且逐渐成为了带兵的将领,也因此回京后有面圣的机会。
木兰从军.画作
直到孝文帝迁都洛阳,经济政治中心南移,北方这六镇的地位才逐步下降,成为“弃儿”。最终引发了“六镇兵变”,并直接导致了北魏的分崩离析。
推动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并且最终取而代之建立北周、北齐的宇文泰和高欢,都出自六镇戍守军。宇文泰的兵制改革,创建军府,应该也是受到北魏六镇制度很大的影响。
动画《花木兰》海报
综上,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发生在北魏太武帝远征柔然时期,而且在北魏时,与世兵制并行的,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府兵制特点。到了西魏时期,由权臣宇文泰以官职机构正式确立了府兵的制度体系。
木兰虽然是鲜卑族,但是北魏本身已经是中原政权,胡汉高度融合,因此她的故事被后世所传诵与推崇。这样一个忠孝两全、勇气可嘉的巾帼英雄,值得我们以及全世界去喜爱。
电影《花木兰》海报
参考:
《北史》
《魏书》
《周书》
《玉台新咏》
《资治通鉴》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中国军事辞典》
《府兵制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