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省级非遗项目一碗捋面的传承密码

永超捋面参加安阳市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展示活动。

非遗传承人王永法在制作捋面。

王永法和员工们在研究捋面制作方法。

王永法在授课。

永超捋面助力疫情防控。

永超捋面参与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阳市非遗展示活动。

永超捋面馆员工在整理爱心募捐箱。

有着久远历史的安阳捋面被称为“水引”,是面条界的“老祖宗”。作为我国最古老的面食之一,由于口感绵软、好消化、不胀胃,多年来,捋面在安阳县西部百姓中广泛流传。

在安阳市区,就有一家名为“永超捋面”的知名面馆。自开业以来,这里的捋面凭借筋道绵软的口感引得一众食客青睐,大家都评价说“吃出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这家面馆的老板名叫王永法,安阳市殷都区蒋村镇石涧村人,是王家捋面的第六代传承人。年,安阳捋面等24个非遗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和遴选,被确定为安阳市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年,正式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安阳捋面的非遗传承人,王永法始终用对一碗面的执着,让捋面这种中国传统美食从小作坊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碗面里匠心传承

落日的余晖中炊烟袅袅,在小村落一处低矮的灶房里,噼啪作响的柴火映红了母亲的笑靥,她拍一拍沾着面粉的双手,将一碗热气腾腾的捋面端上桌……虽然离乡多年,但是儿时那温暖的一幕深深地刻在王永法的记忆里,浸满亲情的碗里盛满了他童年的幸福。

“捋面是我国最古老的面食之一,它是在一种汉代面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衍生品,晋代廋阐《恶饼赋》即描述有‘水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也记录过‘水引’的做法。”谈起捋面的历史,王永法侃侃而谈。

他介绍,《齐民要术》卷九《饼法第八十二》记载得详细:先用冷肉汤和面,“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即将面团先揉搓成筷子粗细、一尺长短的长条,放入盘中盛水浸着。锅里水烧开时,用手将浸好的面条在锅边挼成韭菜叶那么薄,下水煮熟。

“而据萧子显《南齐书·何戢传》记载,南齐高帝萧道成就十分喜爱吃水引。”王永法说,面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喜爱的主食,饱含着中华儿女对家的深情,自己一定要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传承好。

正是因为儿时母亲带给他那段美好的记忆和对传统手艺的执着坚守,作为捋面传承人,王永法自从业以来,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

年春天,王永法注册了安阳市永超食品有限公司。他购进了面条机器,买了真空和面机,开始制作面条,他制作的面条绿色无添加,但是成本较高,卖到市场4元一斤,销路有限,创业受挫。

于是,他想到了自己家传的捋面。王家捋面从清末民初诞生,至今已经历六代,均为直系传承。他投资50万元,将面条作坊从老家搬迁至安阳市东区安惠苑小区北门,店名更改为“永超捋面”。

在祖传捋面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王永法规范了捋面的制作流程,他将捋面的制作规范为清水和面、三饧三揉、分块擀片、切条饧面、煮制卤汤、手工捋面、单锅煮面、捞面浇卤等8道工序。

和面时,还要加入适量的鸡蛋清和少许盐末,以增加面团的韧性,使煮出来的面条更为筋道。和好的面团,饧30分钟,再揉一次。如此再三,三饧三揉,达到“三光”标准,即面光、盆光、手光。

在位于安阳市文峰区富泉街西头的永超捋面馆总店,笔者看到,王永法将揉饧好的面团,按克份,揪剂分块,先在面案上擀成大圆片,再用刀切成2厘米宽的长条。在湿度和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饧上5分钟左右,然后用手捋面下锅,沸水煮70秒,快速出锅。煮熟的捋面晶莹透亮,犹如凉皮。煮熟的捋面浇卤食用,最后浇上去这道卤,调料的配比采用祖传秘方,用量十分精确。

“他家的捋面很地道,一吃就知道是纯手工,跟机器轧出来的不一样。”面馆里的老食客们都这样说。

从和面开始,三揉三饧、切片、捋面、下锅……每一步都在时间的酝酿中还原着他儿时记忆中那碗捋面的味道,不仅让外地人念念不忘,也让越来越多的安阳人成为捋面的忠实“粉丝”。

年,安阳捋面被确定为安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年9月,跻身省老字号产品行列;年,入选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又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安阳捋面逐渐成为安阳传统美食的一张名片。

安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安阳捋面传承人王永法攻克了捋面制作工序繁杂等难题,实现了捋面生产的规范化和规模化,他自筹资金建设了安阳捋面传承基地,为捋面保护与传承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进一步提升了捋面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影响力。”

“我不仅想把这碗捋面做好,更想把安阳打造成一座有‘面儿’的城市,让人们在这碗面里感受浓浓的乡愁、咀嚼人间的温情。”王永法说。

一碗面里产业兴盛

“非遗不仅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应该在提高生活品位上发挥作用。”王永法认为。因此,如何在保持口感的前提下,让更多人更快捷地吃上捋面,甚至把捋面带回家,成了他孜孜不倦攻克的难题。

年,王永法在安阳市区租了一个独院作为加工作坊,开始了捋面的商品化研制。

安阳捋面从小麦加工到和面、饧面、捋面、制卤,都有一定的秘诀,其中最难的是对温度和湿度的把控。面软难捋、缺乏标准,一直是制约捋面大规模走向市场的瓶颈。如何保持捋面的口感,又能保证顺利流通到市场?王永法意识到,只有做到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才能实现安阳捋面的市场化。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王永法试着用冰箱冷冻,-10℃保存,但捋面下锅后黏成一团。后来,他听说西安可以做液态氮冷冻保存,就开车带上面粉和矿泉水,先后两次跑到西安做试验,将加工好的捋面瞬间冷冻到-℃,但是出锅的面条碎成一段段,尝试又一次失败了……4个寒来暑往,从研发捋面规模生产的工艺到琢磨适合速冻捋面的温度和湿度,王永法先后投入余万元,快要花光他多年的积蓄。

一次次失败的尝试终于换来了成功。王永法找到了最佳的捋面保存温度和湿度,经冷冻后煮出的捋面与现制捋面口感一样。

年,“速冻版”的安阳捋面正式走向市场,安阳市不少面馆成为速冻捋面的客户。“我曾经在火锅店吃过捋面,涮火锅真的是绝配。我知道了安阳捋面的悠久历史,对安阳有了更多的了解。”从青岛来安阳出差的石先生感慨地说。

为了更好地传承安阳捋面的生产技艺,王永法还在石涧村规划了0余平方米的安阳捋面传承基地,专门用于永超捋面生产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该基地设有专门的冷库、速冻库,将手工做好的捋面直接速冻,速冻捋面煮熟后与现制捋面在口感上不相上下。

如今,王永法在安阳市富泉街和郑东新区都开设了永超捋面店,销售安阳捋面,还在店内展示和销售内黄大槐林腐竹、水冶曹家熏豆腐干、安阳乔记血糕、洋凡张家老手工粉条等非遗食品。

随着安阳捋面被更多人熟知,尤其是许多火锅店和面馆订购量的增大,王永法正在加大安阳捋面传承基地农民工的培训力度,让更多人掌握安阳捋面的传统技艺。目前,该基地已经培训农民工近百人。

一碗面里温情脉脉

“一个人活在世上,心存善良之意、安稳之心,对社会有报答之恩,对任何人有报答之意。”王永法向笔者诠释着他的人生信条——“心善,心安”。

心安者,无愧于已,心善者,无愧于世。这些年,王永法一边用心在安阳非遗——“捋面”上狠下功夫,让人们品尝到美味可口的面食,一边坚持用自己的善良点滴,不遗余力做慈善公益。

走进永超捋面店内,一个透明的捐款箱格外醒目,这是他所开的每家面馆里的“标配”。

“店里每天都要捐出去2碗面钱,没有落下过一天,即使今天不营业,明天也要补上。”在王永法看来,做慈善不在多少,而在于坚持,在于“润物细无声”。

对于很多永超捋面的员工而言,在面馆里做公益已成为一件寻常事,寻常到就像给客人上菜、倒茶一样。许多员工和客人看到捐款箱后,总是不自觉地将身上的零钱塞进去,尽些绵薄之力。

年,王永法在郑州的捋面馆经营惨淡,背了多万元的银行贷款,但他做公益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去年,郑州和安阳的面馆生意稍有好转,王永法仍然顶着外债压力,再次拿出15万元现金和3万元的物资捐助75名受灾困难学生家庭。

王永法还心系教育,一直关心困难学生的受教育问题。从年开始,他每年出资3万元,委托妇联捐给困难学生,给予每人每年元的对口资助。

“年,王永法开始资助区里的困难女童和大学生,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对他这种积极回报社会、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行为非常敬重。”安阳市文峰区(高新区)妇联相关负责人指着一摞捐助证明和慰问金领取表对笔者说。年,王永法与该区签订了首份定向爱心捐助协议,将每天捋面店里头2碗捋面的收入作为捐助的款项。

笔者了解到,王永法对社会公益慈善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