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男子的日常装扮都是束发并且遮住发髻,这是古代成年男子重要的礼仪习俗,除了元朝和清朝以外,成年男子披头散发或者将发髻暴露在外都是不被允许的行为。所以在二十岁时举行冠礼是古代男性成年后的第一件大事。《礼记》中所言“冠者,礼之始也”。
东汉刘熙在《释名》中也同样记载“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市”。在这样的习俗下,冠饰对于历朝历代的男性而言当然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东晋南朝时期,男性对于外表的修饰更加重视,因此皮弁、帢、巾、帽这些冠饰在这一时期更是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形式,极具时代特色。
一、象征地位之皮弁
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正式的场合中,冠饰是男性必备的装饰物。男性在正式场合之中所佩戴的冠饰大多具有区分身份地位的作用,不同等级的人所佩戴的冠饰自然不同。不过在日常生活当中男性所戴冠饰就比较随心所欲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佩戴。
从东汉末期开始男性越发注重自己的外表仪态,因此男性冠饰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多了起来。到了东晋南朝时期,南北方的冠饰开始相互借鉴融合,使日常冠饰的样式变得丰富起来。其中皮弁、帢、巾、帽在男性冠饰中是最为普遍的,从这些种类的冠饰之中也可以了解到东晋南朝男性日常冠饰的式样。
皮弁的起源较早,它的产生是为了搭配礼仪服饰,郑注的《士冠礼》中说:“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皮弁是地位仅次于冕的冠饰。
皮弁大多是由白鹿皮制作,《周礼·夏官·弁师》:“王之皮弁,五彩玉璂,象邸,玉笄”,皮弁样式精美华丽,是地位显赫的人所佩戴的冠饰。
《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了皮弁最初使用的场合:“行大射礼于辟执事者冠皮弁,衣细麻衣,阜领袖,下素裳,所谓皮弁素积者也。”到了东晋南朝时,皮弁开始作为日常冠饰使用。
《宋书·礼志》中记载,魏文帝召杨彪入朝,为了显现自己的诚意,“乃使服布单衣皮弁以见”。《释名》中描写了皮弁的具体样式“弁,如双手合也。”
《后汉书.舆服志》中也记载了皮弁“制如覆杯”。《三礼图》中的皮弁是下宽上窄的样式,从各种典籍的描写之中可以了解到皮弁是一种很庄重的冠饰,通常是由位高权重的男性所拥有的冠饰,在重要的场合所佩戴,来体现出自己的庄重。
二、从等级严格到打破常规
1、以色彩区分身份之帢
帢也是东晋南朝的士人们的日常冠饰之一。《晋书·废帝记》中记载:“于是百官入太极前殿,即日桓温使散骑侍郎刘享收帝玺经。帝著白帢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兽门。”
晋废帝司马奕被罢黜时不着正式的服装,在群臣面前离开时,仅仅身着“白帢单衣”,令人感到他大势已去,可见帢是一种相比皮弁更为随意的冠饰,在日常的场合也更为多见。
《宋书·礼制》记载:“魏武以天下凶荒,资财乏断,拟古皮弃,裁缣帛以为帢,合乎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本施军饰,非为国容也。”从中可以知道帢是由曹操所设计的冠饰,最初非常接近古皮弁的样式。并且通过颜色来区分佩戴者的身份。
2、冲破传统束缚之巾
巾是一种包头布,也是古代首服中最常见的一种。对于那些没有身份地位的平民来说,最便于使用的冠饰就是巾了。
南朝的顾野王《玉篇》中所载“巾,配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人们在发髻上包裹一层巾,久而久之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们阶层所喜爱的风格,用戴巾来表示气节,因此也成为士大夫的日常冠饰。
巾的样式也有很多,有高低不同,也有圆顶和平顶的不同,还有前裹、后裹、上翻、下折等诸多佩戴方式,所以吸引了更多东晋南朝人士的目光。
东晋初期,那些潇洒恣意归隐山林的文人们不受礼法的束缚,视戴巾为雅,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
东晋时期用巾束发的风气之所以能够盛行主要是由于巾的样式与制作材料适于各阶层的人,并且简便易于佩戴,更是便于与服饰搭配相同的风格,在东晋南朝这样文人雅士层出不穷的时代,对冠饰的独特追求更有一种反抗封建礼教的意味。
在士人们率先的带领下,此时巾样式也越来越多,并加以种种不同的名目,如折角巾、纶角巾以及纶巾、葛巾等几十种,也引起了一阵戴巾的热潮。
从前在人们眼中不合乎礼法的装扮在东晋文人的眼中却成为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在这些名士的带领下,巾成为了一种新的冠饰形式。东晋南朝时期无论上层的贵族还是平民都十分喜爱戴巾,这种戴巾的风气也一直贯穿了东晋南朝。
《隋书》中记载东晋时的学生打扮:“国子生见祭酒博士,单衣角巾。”《宋书·礼制》中也有:“市以葛为之,今国子太学生冠之。居士、野人,皆服巾焉。”
戴巾在东晋南朝时期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不论是哪个阶层的人都将巾作为日常冠饰之一。贵族戴巾是为了展现自己风雅的品格,而平民戴巾则是为了方便在日常生活的劳动。巾的便利性使其在东晋南朝男性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三、冠饰不仅仅只有表面的精美
1、士人钟爱之帽
帽在东晋南朝男性的配饰中也经常出现,帽是由巾演变而来,属于日常服饰,具有御寒、遮阳及装饰等实用功能,因此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东晋南朝时期,帽有很多种类。《晋书舆服志》中记载,东晋初,南方地区的人们就很喜欢佩戴帽。
《隋书.礼仪志》中描写了南朝时种类繁多的帽:“宋齐之间,天子私宴,着高白帽。士庶以鸟,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刚开始帽顶是圆的,后来帽顶逐渐增高,也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帽子。
其中白纱帽在东晋南朝时期的文献中出现次数较多,《南齐书,垣崇祖传》中:“崇祖著白纱帽,肩舆上城,手自转式。”
《梁书·侯景传》中也有:“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或以牙梳插髻。”白纱帽是一种帽体较高的纱质冠饰,是门阀士族最常使用的帽式。戴帽对士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往往用整齐的冠饰来体现他们为人正直一丝不苟的为人与处事态度。
2、体现仪态之冠饰
由于东晋的门阀士族颇多,在上层社会中自然少不了大大小小的礼仪约束。在这样的环境下推动了东晋独特的艺术风格走向了崭新的高度,陶渊明、王羲之都是出自东晋的大家。帽饰的佩戴对于注重文雅的门阀士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以致于帽子被风吹落了都会受人嘲笑。
这正是《晋书·孟嘉传》记载的故事:“有风到至,吹嘉帽堕落,嘉不知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孟嘉酒后被风吹落了帽子而不自知,还遭到了周围同僚的嘲笑,从中可以看出门阀士族的严苛要求。
孟嘉被风吹落帽子的故事,可见东晋文人名士的洒脱恣意,但是同样也可以体现出东晋重视礼仪的程度。即使是被风吹掉了帽子都会受人指责,可见冠饰对于东晋南朝时期的男性来说不仅仅是用作装饰,更是用来体现仪态身份的象征。
皮弁、帢、巾这几种日常冠饰是东晋皇室渡江后由中原贵族带到南方,帽是源于建康及周边地区当地人的冠饰。皮弁、帢、巾、帽在东晋南朝的典籍与考古文献中出现频率极高,是当时十分普及的几种冠饰,可以见得东晋南朝时期的男性对于冠饰的高要求,不仅种类颇多,样式更是精美。
这几类冠饰在后世的使用更是在典籍中随处可见,因此东晋南朝冠饰的流行不仅体现了那个时代男性的审美,更是给后世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结语
东晋南朝时期的男性对于冠饰的追求从未停止,精美的皮弁、帢、巾、帽等冠饰不仅使东晋南朝的男性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更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有些冠饰是为了体现身份保持庄重,有些冠饰是冲破时代枷锁的产物。
从这些冠饰之中不仅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风格,同样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时代文化与精神内核。
参考文献:
《晋书》
《晋书舆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