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昙花一现的北国之都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原作者:胡鸿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四至五世纪,平城从一座边地县城一跃成为北魏的都城,见证了北魏从边鄙小国成长为整个北方的主人。平城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拓跋政权如何选中了平城?平城如何成就了北魏?在平城的城市建设日臻成熟之时,北魏孝文帝为何又决然放弃平城,迁都洛阳?迁洛之后,平城在时人心中又能唤起怎样的乡愁?围绕平城,我们有数不清的疑问,寥寥数册史书和为数不多的遗迹,究竟提供了多少解答,研究者又有哪些思考,让我们在本次沙龙中略作探索。

农牧交错带上的平城

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市,在自然地理中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从下面几幅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大同位于(1)毫米年降水量线经过大同附近。近日华北的暴雨,就没有越过太行山;(2)温带草原区域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交界线附近;(3)海河流域的西北端,紧邻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内蒙古内流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附近有较为高大的分水岭山脉;(4)农牧交错带之中,可农可牧。

再来看一下平城周边的地形地貌。从较大的尺度来看,桑干河流域由一系列小盆地组成,大同盆地在其北端,位于群山之中,周边几个大的山脉是北部和西北的阴山、西南的管涔山、南边的恒山、句注山,东边远处是太行山。这些大山脉又是无数个小山组成的,平城周边就有武州山、方山、白登山三座小山,南边稍远处是崞山,让它形成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小地形。最重要的是阴山和句注山,阴山南北是游牧民的肥美牧场,就像那首《敕勒歌》中描绘的一样,所以平城距离游牧世界的核心地段是不远的。句注山在古代是一大界限,在《吕氏春秋》里就被列为“天下九塞”之一,后来的雁门关就是这座山上著名关口。山中的通道叫陉,雁门关附近这条通道实在很重要,以至于古代把句注山以北的桑干河流域称为“陉北”,下面本文就主要用陉北来代指这一地区。

山脉等于阻隔,河流则代表通道,山中较大的河谷往往是重要的交通路线。桑干河中古时期叫灅水,《水经注》中专门有一篇写灅水,对沿途的景观描述得很仔细。沿着桑干河的城址有很多,这里只提醒大家注意马邑,即今朔州。平城位于桑干河北部的支流上,这条河古代叫如浑水,现在叫御河。平城作为都城时,如浑水穿城而过,是主要的水源。沿着如浑水河谷是一条南北向的交通大道,现代从大同往北的铁路(不是高铁)就是这样修的,可以一直通往乌兰巴托。北魏皇帝从平城“北巡”,大致就是沿着这条线路。在平城的西南,还有一条汇入御河的支流,就是今天经过云冈石窟的十里河,古代叫武州川水或武州塞水。这座山叫武州山,因为有关城,也叫武州塞。称为“塞”,也就意味着经过此处有一条重要的交通路线。从平城往西,沿着这条武州川河谷,可以到达北魏的武周县(今左云县),再往西行进一段,就到达善无县(今右玉县),于是进入了另一条向北流的河谷,就是今天的浑河,沿河往上,可以到达盛乐(今天的和林格尔县),也就进入云中地区,阴山南麓的平原地带,在北朝后期它还有个名字叫“敕勒川”。浑河即将大转折的地方,就是明清时代著名的“杀虎口”,也就是走西口的“西口”,长城上的重要关塞。可见这一条路线沿用得非常久,北魏皇帝西巡云中这样走,明清时期出塞谋生的人们这样走,今天连通大同与和林格尔之间的国道、省道还是这样走。在高速公路和高铁大规模修建之前,交通路线基本与古代差别不大。(参看前田正名:《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李凭译,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总结一下,第一,平城、大同盆地乃至整个陉北地区都位于农牧交错带上。可农可牧,但两方面的条件都不够好。第二,平城地当阴山草原南下要冲,至少在北、西、东三面都有通往草原地区的大道。第三,整个陉北地区,与南边的汾河流域的联系,中间有句注山的阻隔,并不十分顺畅。

这样的地理特征,意味着什么呢?

拓跋崛起之前的陉北地区

陉北这样一个在中原王朝看来相对边缘的地区,只有在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才会被朝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