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每部字数具体有多少记住一些精华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共计卷(《汉书》《后汉书》《魏书》和两《唐书》有复卷,实际为卷),约万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均以纪传体编撰。记述的范围,上起传说中的三皇黄帝时期(约公元前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年)。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从《史记》到《明史》,这二十四部被历代统治者和史学家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自成一个史书大系,堪称世界文化奇观。包含了多年的历史,历时19个世纪。“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割断历史,抛弃传统,我们的民族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读《二十四史》,可阅尽世间兴衰、人情世故。可《二十四史》是一部浩瀚的巨著,读起来不易。

以史为鉴,阅尽人间兴衰事,以下为二十四史中的名句摘要,值得收藏:

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3.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译文:事情要取得成功很难,但失败却非常容易;时机要得到很难,但失去却十分容易。

4.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译文: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后采取行动的往往被人所制。

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译文: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7.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译文:有志气的人,最后一定成功。

8.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译文:富贵时不要忘记贫困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9.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译文:不应为地位不高而羞愧,应因德行不崇高而羞愧。不因得到的报酬不高而耻辱,应该因为自己的见识不广阔而耻辱。

10.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译文:迷路后知道回来,就离正确的道路不远了;犯了错误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就不算什么。

1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译文:人分别了一些时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

12.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译文:对照明镜是为了看清自己的面容,研究古事是为了知道今天的时势。

13.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14.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晋书》

译文:成全一个人功不足道,拯救天下人功德重大。

15.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

译文:不是得到贤才困难,而是使用贤才困难;不是使用贤才困难,而是信任贤才困难。

16.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译文:起了强风,才知道何种草足以抵挡风力;下了冰寒的霜,才知道哪种树能够受耐严寒。

17.千金可失,贵在人心。——《南齐书》

译文:宁失千金,却不可失民心。

18.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南齐书》

译文:不先使民众富裕起来,而只谈什么国家利益,难道有百姓穷于天下,而国家富强的事吗?

19.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

译文:对于富裕和显贵不得意忘形,对于所想要的不匆匆忙忙去追求。

20.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

译文:沟壑可以蓄满水,而人的志向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21.不爱其亲,岂能及物?《陈书》

译文:一个连父母双亲都不爱惜的人,怎么能爱惜他物呢?

22.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魏书》

译文:要了解耕田方面的知识,,去向农夫请教;;要了解纺织方面的知识,,去向织女请教。

23.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译文:大丈夫宁愿为正义而死,也不愿苟全性命。

24.学不精勤,不如不学。《周书》

译文:学习不刻苦勤奋,不如不学。

25.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周书》

译文: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作经师)并不难;而能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修养去教人如何做人(作人师)就不那么容易了。

26.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信和孝道才是最重要的。

27.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

译文: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

28.人生不得行胸怀,随寿百岁犹为夭。《南史》

译文:人的一生如果不能施展抱负,即使活到一百岁,也像是死了一样。

28.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北史》

译文:行为是自己做出,名声是别人赋予。

29.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旧唐书》

译文:先谋划后做事的人成功,先做事后谋划的人失败。

30.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31.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新唐书》

译文:喜欢听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没有不兴盛的;拒绝别人的规劝,没有不混乱的。

32.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

译文:天生的天子难道生来就是做天子的吗,不过是因为兵强马壮(靠武力的强大)才使他成了天子的罢了。

3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译文: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

34.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新五代史》

译文:经常见到善行善举也就会受影响与人为善,反之亦然。

35.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宋史》

译文:自身不作表率,别人就不会服从;不以自身为先,别人就不能相信你。

36.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既无不治。《宋史》

译文:国家的治和乱,在于奖赏要和他的功劳相当,惩罚要和他的罪过相当,做到这一点,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了。

37.恩赏明则贤者进,刑罚当则奸人消。《辽史》

译文:恩赏分明贤者就会趋之若鹜,刑罚得当奸人就会消灭。

38.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辽史》

译文:英明豁达的人的喜怒哀乐,与穷困、通达、灾祸、幸福没有关联。

39.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译文:怀疑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人就不要怀疑他。

40.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金史》

译文:政令出现差错,那么人心就会不服,即使是得到了中原之地也将会失去它。

41.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元史》

译文:努力没有用到实处就跟没有努力一样,有勇却没有施展就跟没有勇一样,有计却没有施行就跟没有计一样。

42.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惟贤是择。《元史》

译文:为国之道,在立法、用人二者上。法律不只是立,需要有人来做;人不滥用,惟才是选择。

43.富贵一时,名节千古。《明史》

译文:享受富贵只能是短暂的一时,而清廉的好名节却可以留存千古。

44.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明史》

译文:身居显贵职位的人容易骄傲,处于逸乐环境的人容易奢侈。

45.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