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名之由来,究竟是龙舒还是舒县

但凡是舒城人对于龙舒都是非常之熟悉,放眼四望,“龙舒”之名真可谓四处开花,龙舒某酒、龙舒某号院、龙舒某府、龙舒某酒店、龙舒某馆……等等不可枚举。不只是商家乐意用龙舒为字号,龙舒这个名字也时常出现在zf官方媒介中,什么“龙舒大地”、“龙舒人”……桃溪还有个龙舒村。

小的时候我也感觉舒城这个名字颇为小气,而龙舒确实好听且大气多了,以为龙舒就是舒城的别称,为为什么不改名叫龙舒县而不解。后来了解得多了,特别是近年看到的史料多了,我对以龙舒代称舒城的做法很是不解,为什么这些人如此喜欢以龙舒自诩?龙舒是舒城的依据是什么?作为一个舒城人,我觉得有必要为之探个究竟。

上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舒城县志》有“明帝封楚王英舅子许昌为龙舒侯,此地为‘龙舒侯国’”、“废龙舒县,析其南境为吕亭左县,北境归舒县。”云云。

难怪老百姓以为龙舒就是舒城,原来专家们早已以龙舒为舒城,或许专家想表达的是龙舒县、舒县都是舒城的意思。

专家们这么说是正合庐江人意的,他们一直认为龙舒是舒城,而庐江是舒县。

两汉至晋,舒县和龙舒县并存。晋代杜预在《左传》注中曾言“今庐江南有舒城,舒成西南有龙舒”(这里的“舒城”是指舒县故城,笔者案)。《晋书.地理志》庐江郡统包括舒县、龙舒县等十县。《旧唐书》庐江县注“汉郡名,汉龙舒县地”。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舒城县注“本舒国,后汉立郡,徙理皖城。开元二十三年,刺史竹承构奏于故舒城置舒城县。”《通典》舒城县注“古舒国也”……。由此可知,庐江属于古龙舒县,而舒城是古之舒县,更早是春秋时期的舒国。

既然历史上公认舒城是舒县庐江属龙舒县,为什么现在人反要说舒城是龙舒县,舒城县是龙舒?

答案在《大清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庐州府.古迹》:“旧説及府、县志皆以舒城为古舒县,而以庐江为古龙舒,考之萧齐志(萧子显著《南齐书》笔者注)庐江郡舒县注,建元二年为郡治,《隋书》庐江县注,齐置庐江郡,梁置湘州。据隋志所云,置郡之地与齐志合,是舒与庐江皆为郡治,而今之庐江即古之舒县明矣,又按,汉志庐江郡所领有舒、龙舒二县,《左传》文公十二年杜预注,今庐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龙舒,明是舒县在东,龙舒在西,今龙舒在庐江之西,则舒城之为龙舒,尤为明证。且其县唐时所置,上取古舒城为名,后人泥其名,以为即古舒县,遂反以庐江为龙舒误矣。”

至是,后人依此而俱言舒县为庐江,舒城为龙舒。如庐江文史馆的汪德生先生便直接得出“舒(县)城在庐江坷坦城池埂”的结论。

《大清一统志》因《南齐书》舒县注“建元二年郡(庐江郡,笔者注)治”而《隋书》庐江县注“齐置庐江郡”,故推断出隋代的庐江县治与南齐的舒县治治属一。看似是很合理,但是史实并非如此,《读史方舆纪要》对此作了极为详细的阐述“庐江城,即今县治。萧梁时始置县于此。陈大建五年,吴明彻等伐齐,别将徐曼克庐江城,是也。自隋以后,皆为县治。《通典》云:汉庐江郡在庐江县,误也。胡氏云:文帝初,分淮南为庐江国,在江南。《班志》庐江郡则在江北,盖两汉庐江郡皆治舒。三国时,吴击魏庐江,满宠曰:权舍船二百里,悬军深入,恐其走不及耳。盖是时庐江郡改治六。孙氏亦置庐江郡,治皖,《三国志》:曹操使朱光为庐江大守,屯皖。吕蒙攻克之,孙权即以蒙为太守。魏正始中,文钦为庐江太守,营治六安。晋太康三年,以六安县为庐江郡治是也。后并江南,庐江郡移治阳泉。刘宋移治灊,即今霍山县之废灊城。齐建元二年复治舒。《隋志》齐庐江郡置于庐江县,与萧子显《志》不合。后魏郡治潜县。隋开皇元年,以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庐江。或曰庐江在合肥东五十里,梁置合州,因合肥而名,时徙州治庐江,故以庐名州。亦非也,庐江盖因旧郡而名,即合肥耳。宋高诲曰:汉庐江属县十二,若舒、居巢、襄安、皖等,皆在边江及江南一路。九江属县十五,若寿春、逡遒、合肥、历阳等,皆在淮南一路。晋改九江为淮南,而合肥仍属淮南。东晋永和三年,庐江太守袁真攻冉魏之合肥,克之,迁其百姓而还,时合肥未尝为庐江郡治。移郡治合肥,自隋始也。诸家之说多误,因附辨于此。”

晋代庐江郡治在阳泉,及今之霍邱,所以杜预有言“庐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龙舒城”。若按汪德生所说,舒县故城在今坷坦城池埂,则龙舒城在城池埂之西南,应在桐城、怀宁或潜山方向,而舒城在城池埂之西北,并非其所说“舒县在东,龙舒在西,而舒城在庐江之西”。

诸如《旧唐书》等史料通言“龙舒城在庐江西百二十里”,据此计算,应在今天舒城的万佛湖附近,恰在舒城县城之西南,恰与杜预所说合,这也正是《舒城县志》中把舒县、龙舒均视为舒城的原因所在。

从命名看,庐江置县在梁天监时期,若其是古舒县之故城,而“舒城”一词在晋时已出现(杜预《左传》注中),为何不以舒城为名,而以庐江为名?若舒城是古龙舒,而龙舒县南北朝时刚废,龙舒之名也未被占,何不以龙舒名之?有人会反问,按我的逻辑,置舒城县直接以舒县名之不就完了?这也正是古人的严谨之处,古之舒县范围很大,远远大于今天的舒城县,叫舒县显然是名不副实,所以才有“于故舒城置舒城县”之说。

从地理位置看,舒城地处山(大别山)湖(巢湖)之间,南有北硖关若咽喉扼南北之道,所以三国时诸葛恪欲北上攻寿州,而司马懿屯兵于舒,诸葛恪闻之乃退,城池埂在北硖关之东二者相距数十里,据城池埂显然是挡不住诸葛恪的。

《左传》僖公三年“徐人取舒”,杜预注,徐国在下邳僮县东南,舒国今庐江舒县。徐取舒,可见二国为邻国,当时合肥亦舒国之地,二者若舒都城在如汪等所言在城池埂,取舒则路途遥远,几无可能,只可言寇舒,不可言取也。

综上所述,古舒县在庐江者多为牵强附会之说,确言在坷坦城池者,既无史料作佐,又无文物为证,多是臆造耳。

今人睁着眼睛说瞎话,无非是为争利耳,所言利为何物?周瑜而已,《三国志.周瑜传》云:“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0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