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预言成真的大师,为什么不去改变结果

北京中科癜风医院好嘛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_zx/ur3i820/

史书中记载着有很多未卜先知的大师,一段时间甚至多年以后都证明了其正确性,为什么吉祥与灾祸能在多年前显现?既然知道了灾祸,又为什么不能趋吉避凶呢?

卜卦问福祸是很多人乐此不疲的事,提前知道自己的吉凶祸福也说明了人都有好奇心。

而历史上的确有一些很厉害的高人,能提前获知天道、人道的一些事情。

像是唐朝的袁天罡、李淳风,宋朝的邵康节等。

还有一些世外高人也具备这种能力。

心若清净必与天合,能够未卜先知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宝志禅师,是一个修行高僧,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从刘宋朝泰始年间(公元-年)就看到过他。

他出入钟山,往来都市,已经有五六十年了。

刘宋、南齐两朝交替时,宝志禅师开始稍显神通行迹。

他披头散发赤着脚,有时向人们乞讨,有时有几天不吃不喝。

他能预言未来事情的征兆,也能识别他人的心智;他有时一天能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远近的人都惊奇地跑去看他,在他住的地方议论纷纷。

宝志禅师的灵塔

能分身无数,这是佛菩萨级别的神通。

齐武帝萧颐认为他用“妖术”迷惑人,就把他抓进监狱。

第二天,人们就见到他在外面城里游荡,可检查监狱时发现他又在监狱里。怎么做到的?我们也想学!

当天晚上他对狱吏说:“门外有两车食物,都是用金钵盛着,你可以去取进来。”果然有。原来是文惠太子和竟陵王萧子良送来供养的。

县令将此事上奏后,齐武帝便将宝志禅师接到宫中居住。

一会宝志禅师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三顶“孝”帽子戴在头上。

不久,齐武帝驾崩,文惠太子和竟陵王也相继去世……

原来,宝志禅师是提前给曾经供养过他的三个人尽孝。

可明明知道三人不久于人世,怎么不用自己的神通拯救他们?

这是一个谜?

宝志禅师的“神”预言

南齐永明帝末年(公元49年),宝志禅师突然说:“门上的血玷污衣服。”

然后他牵着衣服出门。没多久,刚继位的郁林王萧昭业,因为昏庸无道被权臣萧鸾杀死,尸体从这道门运走,头上的血流到了门槛上。

南齐建武年间(公元-年),齐明帝大肆屠杀王室,官员江泌担心好友萧子琳,去拜见宝志禅师问萧子琳的祸福。

宝志禅师把香炉灰倒出来说:“都光了,一点也没剩下。”

后萧子琳果然被害。(《南齐书·江泌传》)

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年),宝志禅师写诗说:“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复有四,城北火酣酣。”梁武帝让官员把诗封起来。

大约0年后的公元年,梁武帝“舍身出家”的同泰寺发生火灾,梁武帝打开这首封藏的诗,黯然泪下。

梁武帝8岁登基,火灾这年8岁,失火这天是四月十四日。(《南史·梁武帝本纪》)

天监年间,宝志禅师说道:“拙尾狗子自发狂,当死未死啮人伤,须臾之间自灭亡,起自汝阴死三湘。”

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梁武帝被饿死,狗子是侯景的小名。侯景从汝南发家,最终在巴陵郡三湘败亡。(《梁书·侯景传》)

公元年六月八日,宝志禅师突然唱歌跳舞,随后悲泣地说了一谶语:

“乐哉三十余,悲哉五十里!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佞臣作欺妄,贼臣灭君子。若不信吾语,龙时侯贼起。且至马中间,衔悲不见喜。”

--梁武帝登基0多年太平无事,实际在位47年(乐哉三十年,悲哉五十里),8岁时侯景来投奔,侯景之乱爆发时是龙年(龙时侯贼起),梁武帝被饿死时正好是马年(且至马中间)……

南朝官员徐陵(-58年)几岁时,家人带他去见宝志禅师,宝志禅师抚摸着他的头说:“这是天上的石麒麟。”(《陈书·徐陵传》)

梁朝官员何敬容,宝志禅师曾对他说:“你必将显贵,但最终还是何败何!”

何敬容后来当上宰相,以为姓何的会给他带来祸患,所以压制何氏宗族,不让他们做官。

后来,自己小妾的弟弟因为盗取官米,被河东王萧誉擒获。

何敬容写信求情,被萧誉揭发,何敬容最终因此被免职。至此,人们才知道“何败何”应为“河”(东王)败何……(《梁书·何敬容传》)

看了这些史书的记载,我们不得不相信,人生的命运,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

看了宝志禅师的神预言,我们深深感到我们每个人背后的神秘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算得准是一个方面,为什么明明知道一些恶果,宝志禅师为什么不能化解呢?

像是开始提到的齐武帝驾崩、文惠太子、竟陵王相继去世,他们可都是给宝志禅师“花了钱”的!怎么这点面子都不给呢?

为什么不去改变结果,变恶为善呢?

--力量不能改变因果!

梁武帝问道于达摩

经中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么看来好像说人的命运就固定了!

被算定的命运能改变吗?

要是这么认为,人生就被命运所局限,没有突破没有改变了。

然而,命运不只是固定的,更应该是变动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变数”。

“变”不是改变因果,而是改变命运,改变我们先天的“定”。

云谷禅师说:“命自我作,福自我求。”又说:“人不能达到无心的境界,终会被定数所束缚。‘数’也只是普通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然拘不了他;极恶之人,数也拘不了他。”

《易经》为君子而谋,就是教人趋吉避凶的经典。若说天命有常,不可改变,则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吉凶祸福全在一念

《易经》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不正是说的命运改变的事吗?

既然如此,就知道宝志禅师预言成真,能够未卜先知,但是却不能替别人改变结果的原因了。

原来命运的改变就是“心”的改变,告诉你了结果,你不能改变心境也就不能改变结果了。

就像文章上面提到的梁朝官员何敬容,宝志禅师告诉他以后“何败何”的结局,可他不是勤修道德,反而一味压治自己的族人,这就偏离了“航道”。

最终还是败在“河”上。可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