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宠哀怨的班婕妤,仙风道骨的诸葛亮,风流倜傥的明清才子,仪态万方的歌舞伶人,这些人如果让你找一个可能存在的共同点,那会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扇子。
炎炎夏日,怎么能少了它?
随着电气时代的到来,可能换成了电风扇,但通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还是同样的原理。你要抬杠说空调的话,空调也有内置风扇用来送风呢。远古时期,先民们将树叶、皮毛等材料简单加工,用以遮挡太阳、摇动送风;再后来,扇子反而成了皇家贵族用以彰显地位的礼仪用品,而后才渐渐推广成为日用品。
写扇子的诗,早期以班婕妤的《怨诗》(又名《怨歌行》、《咏扇诗》等)蕞为知名:
怨诗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起一联,讲扇子用料讲究,鲜亮洁白;
接下来有两个历代都很重视的涵义:合欢、明月。
扇子为何能代表合欢?
一则是象形,团扇是圆形的,用来代表团圆——圆形、洁白的形象,团圆的寓意,也是被比喻作明月的由来。
二则从功用而言,假设你跟你亲爱的坐在一起,大夏天的,你拿个扇子在中间左右摇动,两人都能受风清凉,岂不都挺高兴?
三则是下面这个隐喻了,“出入君怀袖”,这层寓意,好比恋人之间,爱不释手的样子,你说妥帖不妥帖吧。
咱们所熟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却有一篇动人心弦的《闲情赋》,有十愿十悲,其中一愿为“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我愿像一把竹制的扇子,被你握在柔夷之中,为你带来清凉。
啧,陶渊明居然也有这么柔情的一面,主要他还有这才情写成这样,真受不了啊。
前三联写完扇子的好处,来一个转折,“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来了秋风,扇子便无用武之地了。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全诗只到这里便戛然而止,“怨”是一字不提,全在余韵意会。
陶渊明先生化此语为“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与上句合起来“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立意几乎可以说全出自班婕妤的诗。
这么一首诗,句句说团扇,又像是句句说自己,词句清雅,章法从容,足以成为咏物范本。
且不论班婕妤还有其它成就,单只这一首诗,就无愧才女之名。
说了团扇,再说说羽扇。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东坡这一句词,令人心往神驰,英雄折腰,佳人目眩。
只是,苏东坡写这一句说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这倒是比较公允的。
首先,词前面就定了主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加之前文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根本一句没提诸葛亮。而“羽扇纶巾”是汉末儒将的便装打扮,并非诸葛亮专属。
其二,《三国志》记载的史实是,赤壁之战、尤其火烧赤壁的计谋是出于东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故事,是《三国演义》为了神化诸葛亮而虚构。
那就不好意思了,从历史时间线来说,苏东坡没读过《三国演义》……
但是后来吧,《三国演义》大行其道,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定型,一说这个,大家反而先想到诸葛亮了。那么男人拿羽扇,功用在哪里?
当然不是为了拍苍蝇蚊子,散热也是其次,蕞重要的是为了仪态,用大白话来讲,就为了一个字,“帅”。
南朝谢惠连有《白羽扇赞》曰:
惟兹白羽,体此溅洁。
凉齐清风,素同冰雪。
其仪可贵,是用玩悦。
挥之襟袖,以禦炎热。
这羽扇拿在手里,有空没事扇两下,长须微拂,鬓丝清扬,襟袖飘飘,又仙气又帅气。
所以你看,今人拍照拍视频,用风扇鼓风吹动长发,那古人早都玩过了。
再看孟浩然这个《白云先生王迥见访》:
闲归日无事,云卧昼不起。
有客款柴扉,自云巢居子。
居闲好芝朮,采药来城市。
家在鹿门山,常游涧泽水。
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
闻道鹤书徵,临流还洗耳。
这位喜爱芝朮[zhīzhú](中药)的白云先生,有了白羽扇的加持,平添几分仙气。
那么,到了宋元明清,文人才子们手里为什么就变成了折扇呢?
折扇是早就发明出来的,只是成本比较高,大多以绢布为扇面。
关于中国折扇的记载,《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
诶,前段还有“男生撑伞羞耻”的热榜呢,古人早就有这种情况啦,于是男士们拿个扇子“障日”,也就是遮阳防晒,这样既不会显得太娘气,又有点风流俊赏的意态,真是太机智了。
随着造纸术的发达,慢慢地就把折扇的成本打下来了,纸面扇大行其道。
这时别说文人才子们了,就是普通人一看白白的扇面,这能忍?这不写点画点啥,那不白瞎了吗?
唐朝诗人梁锽《崔驸马宅咏画山水扇》这么写道:
画扇出秦楼,谁家赠列侯。
小含吴剡县,轻带楚扬州。
掩作山云暮,摇成陇树秋。
坐来传与客,汉水又回流。
尾联写因为观者角度不同,故而水流方向居然显得不同,一则是妙趣,二则也显得画功精湛。扇面画、扇面书法一则彰显才华,二则显示品味,着实要得。
于是,扇面画、扇面书法就这么走俏了,甚至成了一门艺术。
大多人可能都有这么一种电视电影的画面记忆,当轮到某位才子发言时,他先刷的一下甩开折扇,轻摇两下,这才开口道:……
要说这块,相声艺术到现在也还有传承呢。
说完扇子对男子的功用,再说回女子。用扇子作为佩饰,男子为了耍帅,女子呢,为了礼仪和风情。
古时女子因为各种礼教习俗,有的朝代相对保守些,比如要求未婚女子不许抛头露面,要求笑不露齿等等。
礼仪方面,宫中、贵族用得更多些,如王昌龄《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又有《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裴回。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且不说礼仪和保守不保守这个话题,你就想象这么两个画面,一个是哈哈大笑的女子,一个是拿着团扇掩面轻笑的女子,却也是各有各的好看,是吧。
南朝鲍照《中兴歌十首其四》这么写道:
白日照前窗,玲珑绮罗中。
美人掩轻扇,含思歌春风。
哎,你怎么掩面了啊,快让我康康……
越看不到越想看,这男人的心理,就这么一把扇子,分分钟拿捏了。
扇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歌舞道具。写到这个的诗词简直就数不胜数了,蕞著名当属晏几道先生“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而实际上,更早的南朝萧纲“扇开衫影乱,巾度履行疏”,徐陵“舞衫回袖胜春风,歌扇当窗似秋月”,庾信“绿珠歌扇薄,飞燕舞衫长”;
隋朝杨广“清音出歌扇,浮香飘舞衣”,李隆基“舞衣云曳影,歌扇月开轮”,就连老杜都有“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而宋词里就更多了。
不知不觉就写得有点多了,其实还有很多分支话题,关于歌舞用扇子当道具,有哪些好处,请读者老爷们继续补充。
#图文消暑征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