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尤其是皇朝末年,经常出现臣强主弱的局面,傀儡皇帝和权势大臣都巴不得拉拢有能力的大臣们为自己所用。然而,有这么一位大臣,竟然被双方同时抛弃,并被双方不约而同地锤死。
这个大臣就是北魏末年的高乾。
高乾生性聪明有悟性,英俊伟岸有智略,声音仪容都出众,进退举止文雅,但其实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屡次犯法的恶少,身为长子,经常带着三弟高昂胡作非为,甚至做出求婚不得就强上的禽兽之举,连累自己的父亲高翼多次下狱,气得老高大骂自己死了都要没人下葬了。高乾长大后才懂事,轻财重义,多交朋友,与权臣领军元叉意气相投。高乾一出道就是员外散骑侍郎,领直后,转太尉士曹、司徒中兵,迁员外散骑常侍。后来元叉被杀,元叉的好友大都督尔朱荣杀进都城洛阳。高乾却没有觉得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投靠了父亲高翼担任刺史的东冀州。
高乾真正认定的朋友是尔朱荣立为皇帝史称孝庄帝的长乐王元子攸,这位新帝遥除高乾龙骧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高乾觉得尔朱荣胡乱杀人,天下必乱,干脆自己下场带着流民起事,还拜了民变大佬葛荣的码头,屡败齐州官军。孝庄帝派人招安,高乾兄弟投降,高乾受任为给事黄门侍郎,兼武卫将军。
尔朱荣说,哪有让叛臣当近要官职的道理?孝庄帝不得不让高乾走人。高乾回家招纳骁勇,以射猎自娱。不久,高乾得知孝庄帝杀了尔朱荣,知道孝庄帝和尔朱氏余党必有一战,就骑马进京。孝庄帝任高乾兼侍中,加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河北大使,高昂为直阁将军,令他们回乡招集乡人勤王。孝庄帝亲自在河桥上相送,举起酒杯指着水说:“卿兄弟是冀部豪杰,能令士卒致死。京城倘若有变,可在河上为朕起兵。”高乾垂涕奉诏,高昂拔剑起舞,请求效死。
然而这一去就是永别,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弑君了。尔朱兆派监军孙白鹞(或作孙白鸡)带百余骑去冀州,诈称征用马匹,想等高乾兄弟来送马就把他们抓起来。高乾早有预料,秘密与和尔朱荣有杀父之仇的前河内太守封隆之合谋,封隆之欣然同意。于是高乾与高昂召集壮士,袭据州城,传檄州郡,射杀孙白鹞,擒刺史元嶷,于葛荣殿为孝庄帝举哀,三军缟素。高乾升坛誓众,辞气激扬,涕泪交下,将士莫不哀愤。众人要推高翼为王,高翼推辞不如封隆之,于是众人推封隆之为大都督权行州事。高乾拜幽州刺史刘灵助为老大,互相呼应。
不久,刘灵助败亡,高翼也去世,临终嘱咐高乾兄弟早图尔朱兆兄弟,以报国家。然而这时,尔朱荣旧将晋州刺史高欢却出兵山东,声言要讨伐高乾,一时间人心惶惶。
高乾却指出高欢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事情没那么简单,并与封隆之之子封子绘率十数骑在滏阳关口迎接,对高欢分析时局,言辞慷慨,说愿意以本州人财襄助高欢,果然得到了高欢的赏识器重,乃至同帐寝宿。高欢还和他攀亲戚,不知道是不是对了家谱,他虽然比高乾大一岁,却呼高乾为叔父。后来前南赵郡太守李元忠也来迎接高欢,高欢还装傻说高乾兄弟不合作,李元忠说这不可能。
由于高乾的合作,高欢得到了冀州。高昂闻讯,认为高乾是妇人之举,竟然给自己的亲哥送去布裙。高欢根据李元忠的谋划,动手铲除殷州刺史尔朱羽生,就暗中命李元忠于封龙山举兵攻打对方,再由高乾假装率军前去相救。尔朱羽生战斗力堪忧,先前率五千人袭信都,高昂不及披甲就率十余骑迎战,高乾在城中用绳子放下五百人追救高昂,人还没到,尔朱羽生竟然已经败了。尔朱羽生的智商也堪忧,高乾率轻骑入城,与尔朱羽生一同商议军事,假装为他谋划,便得到了他的信任,高乾等与尔朱羽生一起出城劳军时将其擒杀,殷州便落入了高欢之手。高欢想拥立一位皇帝让自己师出有名,在高乾的共同参谋下,立宗室勃海太守元朗为帝,高乾以定策之功拜侍中、司空。这时候的高欢实力有限,想立皇帝也只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找人,哪怕元朗连个爵位都没有,也没挑选的余地。后来高欢打败了尔朱氏,就觉得世系疏远的元朗难以服众,而尔朱氏所立的节闵帝是现成的皇帝,也许可以继续尊奉,便派仆射魏兰根观察节闵帝为人。魏兰根怕节闵帝神采高明,日后难制,与高乾兄弟及黄门侍郎崔凌强调节闵帝系尔朱氏所立,共劝高欢为了师出有名,不能拥立尔朱氏所立的皇帝,最终高欢将元朗和节闵帝一并废黜,拥立了孝武帝。孝武帝登基后,恢复了高乾的司空一职。史书没有记载高乾的司空啥时候因何被罢免。高乾上表辞职,说自己先前丧父的时候没有守孝三年,现在想补上。孝武帝于是免其侍中,仍为司空,封长乐郡公,食邑一千户。高翼生前封乐城县侯,高乾如果袭爵也只是侯爵,这下升级了。但高乾却高兴不起来,原来他请辞只是做姿态,根本没想到孝武帝会同意!突然就从中枢大员变成了闲人!然而有一天,孝武帝在华林园请客吃饭的时候,却单独留下高乾,大赞高乾世代忠良,本人也有大功,名为君臣,义同兄弟,不如订立盟约?高乾毫无准备,不知道皇帝什么意思,就敷衍说:我以身许国,不敢有贰心。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和皇帝结盟。他没有深入思考皇帝为什么要拉拢他,是要对付谁?等孝武帝自己招募了大约一千人的军队,高乾才意识到孝武帝这是在自我武装,目的必然是摆脱高欢的控制,将来一旦有情况发生,我高乾可怎么把自己摘出去?便向高欢告密。当时高欢采取的是本人出镇晋阳,遥控朝廷的掌权模式,所以本人并不在京城。他召高乾去晋阳谈论时事,高乾便劝高欢受禅称帝,高欢用袖子掩住高乾的嘴,说:“不要妄言,我让叔父重新担任侍中,门下省的事就托付给你了。”于是屡次请求,但孝武帝始终没有下诏复拜高乾为侍中。高乾感觉到孝武帝对他的信任动摇了,那就只能抱紧高欢的大腿。他秘密请求高欢让他出镇徐州,于是被除骠骑大将军、使持节、都督三徐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如果一切顺利,高乾就能暂时脱离险境,甚至东山再起。然而,他没机会了——他奉命回到了他心心念念想回去的门下省,却不是以他希望的方式。孝武帝确定了高乾出卖自己,既然你不仁,休怪我不义。他也告诉高欢:你只知道高乾向你出卖我,却不知道高乾和我也有盟约,他今天能背叛我,明天也能背叛你!高欢知道高乾竟然背着自己和皇帝结盟,也恼了,把高乾前后谈论时局的文书也整理打包送给了孝武帝。孝武帝在门下省召见高乾,不是为了让他复出,而是命他和高欢的使者对质,并且当着高欢的使者历数高乾的过失。高乾说:“我以身奉国,义尽忠贞,陛下自己另有打算,却说我反复。皇帝把罪责都推在我身上,我还能逃命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功大身危,自古如此。如果死后有知觉,我也不负孝庄帝。”是啊,我高乾的朋友只有孝庄帝,我想保护的也只有孝庄帝,但孝庄帝已经死了,其他的皇帝是我高乾的什么人?我高乾为什么要效忠他们?孝武帝命武卫将军元整监刑,就在门下省将高乾赐死。元整问高乾是否要作家书,高乾说兄弟在别处此次必受波及难以保全,儿子还小没见识,覆巢之下无完卵,所以没话可说。高乾临死神色不变,见者莫不叹惜。孝武帝果然密敕东徐州刺史潘绍业杀高昂,青州断高乾二弟光州刺史高慎归路。高昂反过来伏下壮士擒住潘绍业,于其袍领发现敕书,于是率十余骑奔晋阳投高欢,而高慎也走小路来投。高欢抱着高昂的头,哭道:“天子枉害司空!”由于窗户纸已经捅破,高欢与孝武帝也终于决裂。高欢讨伐孝武帝的手下斛斯椿时,对高昂说:“如果早用司空的策略,岂有今日此举!”因为孝武帝出奔关中投靠了大佬宇文泰,高欢只能另立皇帝,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分别由高欢和宇文泰掌权。东魏天平初年,赠高乾使持节、都督冀定沧瀛幽齐徐青光兖十州军事、太师、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谥文昭,由高乾长子高继叔袭祖父爵为乐城县侯,第二子高吕儿袭高乾爵(哥哥侯弟弟公,求哥哥的心理阴影面积)。再后来高慎叛投西魏,高欢也因高乾为勋臣,免高乾一门连坐。高欢后人建立北齐后,追封高欢为皇帝,皇建元年(年),高欢子齐孝昭帝高演诏令将高乾等十二人合祭于高欢之庙。如此种种,足见高欢及其子孙对高乾充满了怀念和惋惜。然而,这真的是高欢的真实态度吗?宇文泰得到皇帝的支持,就传檄方镇,说高欢秘密向朝廷告发高乾,是要借朝廷之手杀高乾灭口,掩盖自己的不臣之心;孝武帝自己也在事发当时就派舍人温子升写敕书问责高欢:你为什么对高昂说“你哥枉死”?难道杀高乾只是朕一个人的意思吗?《北史》《北齐书》在高乾本传很直接地说:但以非颍川元从,异丰沛故人,腹心之寄,有所未允。露其启疏,假手天诛,枉滥之极,莫过于此。说高乾有勤王之志,也是高欢的创业功臣,但终究不是高欢的嫡系,也就不能成为高欢的心腹,所以成为了高欢借刀杀人的牺牲品。只有杀掉高乾,才能兼并高乾的势力。至于高慎和高昂,且不说有可能蒙在鼓里,就算他们看穿了真相,又能如何呢?自己已经成为了皇帝的追杀对象,再与高欢为敌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能让高乾活过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