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拨弦乐器,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崇高的文化地位,它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是文人附庸风雅的重要媒介。琴不仅是文人彰显道德情操的重要媒介,更是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重要象征,是中国传统儒仕文化的关键物质载体。
古琴艺术的发展在宋代到达鼎盛,这一时期从帝王到文人皆好琴音,他们弹琴赏琴、品琴论琴,创作琴诗琴词、琴歌琴谱。大量的琴乐实践与琴乐创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琴乐文献。
一、宋代琴乐文献著录情况《琴史》记载:“琴之为器,起于上皇之世,后圣承承,益加润饰。”
宋代琴乐文献,主要指与琴乐本体密切相关的琴谱、琴制图、指导琴乐演奏的指法等基本文献以及琴史、琴论等史学述评类文献。这些琴乐文献的著录情况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代琴乐活动的传播动向。
宋以前的琴乐文献篇目在宋代得到相对完整的著录。新旧唐书共载琴乐文献十七部,这十七部文献被《崇文总目》与《通志·艺文略》基本全部收录,仅有桓谭《琴操》一卷、刘氏、周氏《琴谱》四卷未见宋代各类书目著录。
但是,有些琴乐文献著录发生了官方著录中断。如《新唐书》著录的陈怀《琴谱》二十一卷、《琴集历头拍簿》一卷、赵邪利《琴叙谱》九卷、李良辅《广陵止息谱》一卷在《崇文总目》中不见著录,却又出现在《通志》之中。
《宋会要》记载:“大中祥符八年四月,荥王宫火,延燔崇文院秘阁,于皇城外别建外院,重写书籍。”
推其原因,一方面现存《崇文总目》并非其原貌,元朝初年其已残缺,现存版本是清嘉庆年间钱东垣等据旧籍辑。这些文献有可能著录其中,但因损毁未见。据《宋会要》记载,这些宫藏书籍有可能在火中损毁,所以《崇文总目》成书时是否未见其书也未可知。
宋代琴乐文献著录在前代文献的基础上有大幅度增加。《旧唐书》琴乐文献被《新唐书》尽数收录,《新唐书》所录十七部文献几乎全被宋代目录著作收录,此外宋代所录琴乐文献更多出七十余部。这多出者有一部分是唐代文献,这一部分文献虽属唐代,但未入新旧唐书,极有可能流入民间私藏。
有宋以来,皇帝多次诏求遗散民间的图集。至道元年六月,太宗命人出使江南、两浙诸州寻访书籍,归来时获“古书六十余卷,名画四十五轴,古琴九”。有些未入唐书的文献有可能是在一次次诏求图集的过程中发现,然后收入宫中或显现于世,进而被录入在册的。
宋代官方琴乐文献著录与私人书目交集不多。对比《崇文总目》与《直斋书录解题》可以发现,两者共同著录的书目只有赵惟简《琴书》三卷与传为天台白云先生所作的《琴三诀》一卷。像一些官方书目几乎都有所著录的文献,如孔衍《琴操引》,《直斋书录解题》中只有疑似的一卷。由此可见宫廷与民间琴乐文献之间的流通可能不甚频繁。
二、宋代琴乐文献传播情况宋代的琴乐活动十分丰富,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都爱弹琴赏琴,产生了窦俨、崔遵度、朱文济、赵裔等琴家,范仲淹、欧阳修等文人也精通琴乐。爱琴者间也不乏关于琴理的讨论。
《续谈注》记载:“崔遵度为吏部郎中,太子谕德深于琴。尝著琴笺。以天地自然有十三声徽,非目数也。范仲淹尝问琴道于遵度,对曰:‘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琴尽是矣。”
宋代琴乐文献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宫野传播和民间流通两个方向。宫野传播是指宫藏与私藏琴乐文献的相互流动。私藏琴乐文献主要通过诏求图集流入宫内,相对应,宫内的琴乐文献也有某些途径流入官员私宅或更广泛的民间,比如御赐,只不过此类琴谱大概多有政治象征性。
宫廷之外,琴乐文献的传播则是较为普遍的。很多文人雅士都爱琴、善琴、品琴,经常以琴会友,进行大量的琴乐交流活动,宋代文献中多有关于此类琴乐活动的记载。范仲淹就曾向崔遵度请教琴理,得到“清厉而静,和润而远”的答复。欧阳修也自称“独爱琴声”,经常与一众好友听琴品茶。
《乐书·歌琴》记载:“夫作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实自舜始也。盖南风,生养之气也;琴,夏至之音也。”
在这些文人的活动中,琴乐文献不一定以书面形式流转,琴曲、琴乐思想可以以口头形式传播,并偶有记录。
三、古琴曲再创作《松隐集·琴操并序》记载:“唐韩愈依古述《琴操》十篇,词存而义不复概见。又声谱仅可传其仿佛而莫知其由……今依韩愈先后之次复述十首,各冠其事于首篇云耳。”
古代琴乐文献保存条件受限,常有词义不明、词存曲亡或仅存曲名等现象,因此,琴乐文献的传播常常伴随着再阐释和再创作。唐代韩愈《琴操》既是文学史又是琴乐史上的知名之作,因感其传播过程中意义不明晰,南宋曹勋仿照韩愈《琴操》十首次序复述十首,却不仅仅是复述,更多的是加入自身理解与感悟的再创作。
事实上,对古琴曲的再创作与再阐释的现象在古代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曲词兴盛的宋代更是如此,可以说是文人或官方的一种自觉行为和普遍的文化现象。文人力量的注入让琴曲在传播过程中得以新生,使得琴乐文献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同时文人有意识地记录行为也使它们得以较好地保存,更有利于它们的再传播。
民间的琴乐活动虽然不如文人赏琴这般附庸风雅,但也不在少数。瓦舍是民间音乐传播的重要途径,琴乐也包含其中。各类琴乐研究都是瓦舍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府第中也不乏琴乐活动。当时社会上还有一类叫做闲人,这一类人同样会抚琴,琴艺不精,但主要是陪同富贵子弟玩乐。由此可见,富贵子弟平时的生活中也不乏琴乐。
这些都是琴乐在当时的主要传播方式,虽少见琴乐书谱交流的记录,但其间不免伴随着琴谱等书面琴乐文献的交易、流传与传播。
琴乐活动确实与琴乐文献的传播相伴随,当时的私人藏书中就有琴谱。此外,在民间通过“互市”的方式也可以购得琴谱。而当时保存和传播琴谱的主要方式是“将锓于梓”,“锓”就是雕刻,“梓”就是雕刻印书的木板,将锓于梓是指将琴谱雕在木板上,这样便可供印刷传播。结合宋代社会印刷业的繁荣,琴谱以这种形式传播流传也在情理之中。
结语古琴艺术发展到宋代到达其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宋代琴乐活动繁荣,琴乐文献著录丰富、传播广泛,琴乐文献在宋代的流传情况可见一斑。此外,宫藏琴乐文献可通过赏赐的方式流传至私人;琴乐文献的传播常常伴随着再阐释和再创作;民间亦琴乐兴盛,琴乐文献可通过文人雅集、勾栏瓦舍、互市、木版印刷等方式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传播。
参考文献:[1]沈约.《宋书》.
[2]朱长文.《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