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一般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这几天,教育部关于一个提案的答复被吵上了热搜。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此前,全国政协委员向教育部提交了《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在1月28日发函回复称:“要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新增体育教师”。这消息一出,评论区立马就炸了。这里提一句,教育部的回复虽然显得敷衍,但也没什么明显的错误。一方面,这个提案是政协委员给教育部的提案,教育部只是对此回复;另一方面,回复主要落脚到了体育上,通篇都未提及“男女”二字,不存在贬低女性的说法。我认为,这件事的关键点,并不在于提案和回复的“正确性”与否,而是在于它反映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阳刚之气”到底指的是什么?如何培养“阳刚之气”?对这个话题的讨论又反映了什么?01“阳刚之气”是责任担当,不是性别对立第一个问题,是对“男性女性化”、“阳刚之气”的争论。在各大媒体平台上,有人对培养“阳刚之气”表示强烈支持,也有人认为这是在搞性别歧视,有些上纲上线。归根结底,很多人没搞清楚什么是“阳刚之气”。它是指健硕的体型、粗犷的声线?还是坚韧的内心、决绝的勇气?抑或是强大的气场、强烈的责任心?“阳刚之气”作为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南齐书·文学传·卞彬》:“父延之有刚气,为上虞令”,意指男士刚强的气质和意志,此后也多被用于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不过要将该词作为一个具体的教育目标时,我们就不能仅从文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它了,更不能陷在性别对立的漩涡中无法自拔,这会导致社会话语无意义的撕裂和对抗。结合社会现实来看,“阳刚之气”是一种精神状态,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性别特征。古时女扮男装从军的花木兰,现代专注科学研究的居里夫人,不都是具备“阳刚之气”的吗?1月30日,央视新闻也发表评论称:男性在风度、气概、体魄等方面表现出刚强之气,是一种美,但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教育不只是培养“男人”、“女人”,更应注重培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综上,把培养“阳刚之气”这句话简单地理解为性别歧视,是不可取的。况且提案中所说的“男性女性化”,指的是柔弱、自卑、胆怯,这类性格是跨性别存在的。真正的阳刚之气,难道不应该是无论何种性别,都有着坚毅的勇气,和勇于担当的责任心吗?02阳刚之气就要增加体育师资配备?体育=阳刚之气?一贯的逻辑谬误搞清了什么是“阳刚之气”,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即对回复函中“新增体育教师”的迷思。在回复函中,“体育”一词出现了38次,可以说是关键词了。那么,强化体育锻炼可以达到培养“阳刚之气”的目的吗?在我看来,体育只是一种想当然的建议。就目前学校里的体育课程来说,更多的在于体能及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部分体育运动的学习,很难说,这些能培养孩子们真正的担当和责任感。难道“阳刚之气”就要强调体育锻炼吗?培养孩子的担当和责任感,去塑造独立的风度、气概和体魄,就一定是“体育课”的问题吗?体育老师未免也管的太多了吧……把视线放的更宽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中,在科技领域的探究学习,在各种竞技竞赛活动中,往往散发出团队责任、社会责任,自信勇敢的能量,“阳刚之气”未必是体育的专利品。比如,前段时间在JBC机器人城市挑战赛中,看到孩子们面对机器人任务,不断测试挑战,从一次次失败中找问题,直到成功;在团队中担负起自己应付的职责,这难道不是“阳刚之气”吗?再比如,在各种项目制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主动去安排学习进程,直到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气魄,难道不是“阳刚之气”的表现吗?所以真要想培养孩子们的“阳刚之气”,不是增加几个体育老师,多重视体育课那么简单。就算全民搞足球,也搞不出“阳刚之气”的中国足球,头痛医头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有。如何改变教育方式,弥补当前学校教育的种种缺位才是关键。觉得孩子有些柔弱、自卑、胆怯,可以尝试去引导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粗暴地给他们安上一些诸如“娘炮”、“小鲜肉”的标签,再去强制他们去做自己可能不擅长的事情。觉得孩子没有独立的风度、气概、体魄,可以引导他们去认真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想要做什么,而不是老师说什么,孩子就去做什么。没有一条河是笔直流淌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仅凭几门课程、几种性格特质,就给他们定性的话,那会失去多少可能性呢?03媒体和教育的缺位,才是问题本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整件事情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会有“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为什么有些孩子会缺乏担当和责任感?为什么培养“阳刚之气”的方法有很多,可是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想到去做?可以先来想想,所谓的“男性女性化”,一般通俗的说法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一定反应是“娘炮”,而在政协委员的提案里,也出现了类似的定性:“小鲜肉”、“奶油小生”。这些话语,实际上都属于近几年媒体的高频词汇。娱乐圈的很多当红偶像,但凡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就会被冠之以“小鲜肉”之类的称呼。倒不是说这些报道有误,毕竟有些出道明星的形象照片,看上去也确实挺“娘”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小众媒体,对这类缺乏“阳刚之气”的偶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