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两汉时期,州刺史及州牧制度产生与

对中古史感兴趣的朋友都听说过“刺史”这个古代官职名称,知道这官职的职责是在一州之地行使监察权。但这官职是如何产生的呢?请看笔者慢慢道来。

何谓刺史?

“刺”字的本意是“杀”,引申意为“刺举”,源头应出自《周礼》,在“司刺”条中释义:掌三刺之法。这“三刺”分别是:讯群臣、讯群吏、讯万民。通俗一点说,就是对官吏、百姓行使监察权。

《周礼》

在秦汉之际,掌握监察权是御史台,台中 长官是御史大夫。秦朝设立郡县制,并在郡府设监御史来行使监察权,举报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刘邦建立汉朝后,也只是继承秦制,并未有改动。所以“刺史”之“史”是取自于“御史”之“史”。

“刺史”制度之始

地方上执行监察权的监御史,并不能够很好地有所作为,甚至有些人与地方官员打成一片,互相包庇,引发地方百姓不满,到了汉文帝刘恒时,刘恒为了更有效执行对地方政府行使监管权力,便废除监御史,改由丞相府派出府吏前往地方巡视。即便如此,效果也未有太大改善。

在后世南梁刘昭看来,西汉朝廷对地方缺少有效监督管理,这个弊病,也应算做是后来吕氏作乱的根源之一。

到了汉武帝刘彻时,元封五年(-年),才正式设立刺史制度:由朝廷派出使者,分派到各州,巡察郡府政务得失,郡府太守有失职的地方,由刺史上报给朝廷。

《汉官典仪》:刺史行郡国,省察政教,黜陟能不,断理冤狱也。

西安汉城湖公园汉武帝铜像

起初,刺史的官秩只有六百石,因为其职责仅仅是代表朝廷在地方行使监察权,若要处理失职太守,这件事还是得上交给朝廷来办。但是由于古代通讯不便,刺史对不法案件的处理颇费周折,往往案件长期得不到及时处理,引发地方不满。

刘昭评价此时的刺史,“传车周流,匪有定镇,秩裁数百,威望轻寡”:刺史坐车在各地到处跑,但是很难取得成效,因为官秩不高的缘故,威望也轻寡。郡太守是二千石的高官,自然可以不用给六百石的刺史面子,甚至动用权力,组织地方其他官员一同对抗刺史的巡察,这也是可以的。

总体来说,在刺史制度建立初期,巡察地方的成效仍然不高。

到了汉成帝刘骜时,绥和元年(-8年),朝廷下诏,将刺史改为州牧,官秩提升到二千石,与太守齐平,这时候,靠着官秩的提高,监察权才得以 效力发挥,郡太守再也不敢对抗刺史了。

在这段时间里,刺史的实权得到极大提升,敢对失职违法的太守直接罢免并追责。如此“断亲奏事,省入惜烦”,也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汉初遣丞相史分刺州,武帝改置刺史,察州,秩六百石。成帝更名牧,秩二千石。

但是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弊端就由于是刺史在地方权力过大,可能会导致某些刺史以权谋私。虽然说刺史都是皇帝亲自选拔派遣出去的心腹,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正人君子,总会有一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官员,在皇帝面前是忠臣义士,到了地方就极尽嚣张之能事。

再往后,在汉哀帝刘欣时及新朝王莽时期,又多次将刺史、州牧互改,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上述就是刺史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产生与沿革。

东汉的刺史制度建立

经过了新莽之乱,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开国之际,建武元年(25年),为了让地方官员更有效稳定地方,便任命心腹之人为州牧,出任地方。此时的州牧不但拥有地方的执政权,同时还有军权,可以说,如果哪位州牧不想效忠朝廷了,用自己的权力宣布割据地方都是可以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

实际上在乱世中,刘秀所任命的州牧必然是他信赖之人,例如幽州牧朱浮,此人早年就一直跟随刘秀,从主簿做到偏将军,然后被刘秀任命为幽州牧,坐镇北方。

东汉开国时,全国并未统一,在经历了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后,在建武十二年(36年),大司马吴汉率军攻破成都,消灭公孙述政权。至此,乱世结束,朝廷对官制的改革也步入正轨。

——刘秀不可能允许在和平年代,地方上还有实权过大的官员存在。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朱浮就被征入朝廷担任太仆了。

光武帝刘秀画像

不光是州牧,刘秀早先为了削弱三公,把大司空改名为司空,大司徒改名为司徒,大司马改成太尉,然后设立尚书台,提高尚书的职能,朝廷很多基本政务都可以在尚书 立完成,三公只不过是在某些重大朝廷会议上出场,参与讨论,从此,三公更像是一种荣耀职务。

早在建武十一年(35年),刘秀便免除朔方牧,并入并州,但全面撤除州牧,还是过了几年,在建武十八年(42年),“省州牧,置刺史,从此东汉帝国除司隶之外,其他州全部恢复刺史部。

司隶校尉的职责

说到“司隶部”,就是东汉都城雒阳和长安所在的地区,一共有两尹五郡,也相当于一州之地。司隶部设的是司隶校尉,而不存在有“司隶刺史”。

《百官志五》: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属司隶校尉。

因为司隶部既有西汉都城长安,又有东汉都城雒阳,几百年帝陵都在此,所以政治意义重大,司隶校尉的职责也更是重要,担任这个职务的人都是皇帝信赖之人。

司隶校尉印

司隶校尉的官秩是“比二千石”,比起六百石的刺史是高多了,但是又稍逊二千石的太守,可是实际上呢,司隶校尉的职权可是很高的,是可以不用把太守放在眼里的。

比如大将军、三公是一个档次,往下九卿是中二千石,太守是二千石,各种校尉,中郎将是比二千石。

司隶校尉这个比二千石的官职,在朝廷廷议和朝会时,其地位是在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蔡质《汉仪》:司隶(校尉)诣台廷议,处九卿上,朝贺处公卿下陪卿上。

而且司隶校尉和御史大夫、尚书令这两位“台阁领导”一样拥有专人席位,并号称“三独坐”。

《汉官仪》:御史大夫、尚书令、司隶校尉,皆专席,号“三独坐”。

在蔡质《汉仪》还提到司隶校尉“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每次开会时,有“后到,先走”的特权。看看,是不是特别强势?实际上,东汉有这样的司隶校尉还是被削弱过的,早在西汉时,司隶校尉是有领兵一千二百人的,到汉武帝时,因为巫蛊案,司隶校尉才被削除兵权。

东汉时,司隶校尉也不能领兵,只有特殊情况下,由朝廷(皇帝)批准,才可以领兵。

《百官志》:其有军事,则置兵曹从事,主兵事。

在东汉的历史上,司隶很少有发生大规模动乱,乃至需要司隶校尉领兵的机会。倒是在汉末,大将军何进试图征调外兵进京,讨伐宦官,时任司隶校尉的袁绍就私下招募了一千多人的私兵,因为是违制,所以这些人都是见不得光的。

后来,何进在皇宫中被宦官杀害时,袁绍就是带着这一千多私兵冲入皇宫,屠杀宦官。

司隶校尉袁绍带兵入宫杀宦官

汉灵帝“重置州牧”原委

在东汉末年,还有一件重大的事件,就是汉灵帝在中平五年(年),开始重设州牧。

东汉帝国自(42年)至此,有一百多年,是没有州牧的,因为整体来说,地方上是很和平,即使有叛乱发生,也是小规模,且持续时间不长,郡太守或者朝廷派兵讨伐即可,也有刺史领兵的案例,但实在没有改州牧的必要。

一般来说,但凡地方出现叛乱,都是刺史和太守们合作讨平叛军,到了中平年间,从席卷全国的黄巾之乱,到黑山军、乌桓、黄巾军余党持续作乱,此前昏庸的汉灵帝才认识到,自己之前的执政措施实在是太糟糕了,必须得有所改革。

位列九卿的太常刘焉,就向汉灵帝提议,重新恢复州牧制度,让有名望,有能力的大臣出镇地方(当然也包括他自己)。汉灵帝考虑再三,便同意了这个议案。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焉形象

但是汉灵帝还是很谨慎,在本年,只先后设立了三位州牧。

当时益州有黄巾作乱,刺史郤俭被杀,刘焉便求得益州牧,前往益州。另外幽州的乌桓参与的二张之乱也是持续了一年多,汉灵帝选拔曾经在幽州工作过(担任过幽州刺史),并与乌桓人关系很好的刘虞出任幽州牧。

第三位,就是名臣黄琬,此人正直敢言,人品和能力都是 ,所以灵帝选拔他出任豫州牧。按照本传记载,黄琬去豫州后,当年就平定了叛乱。

这三位都是以九卿的身份出任州牧,因此汉灵帝让他们的官秩保持九卿的中二千石,比郡太守的二千石是高一个档次。

在次年(年),汉灵帝又任命了第四个州牧,就是并州牧董卓,目的是为了让有在并州工作经验的董卓平定南匈奴人叛乱。可是董卓在接受这个职务时,借口羌胡人仰赖自己而不肯放弃兵权,实际上,董卓听说汉灵帝患病不起,便带兵前往河东郡,止步不前,窥望京师。

后世有很多人评论这个改革,都是以南梁刘昭在《百官志》中的意见为准绳,认为这是亡国之举,其实并不公允。灵帝时的刺史与汉武帝时的刺史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虽然官职仍然是六百石,但权力也接近了州牧。

,某些刺史不再是巡察办事,而是可设治所。

《南齐书·州郡志下》:荆州,汉灵帝中平末刺史王睿始治江陵。

——荆州刺史王叡的治所设在江陵。

第二,刺史可以以平叛为由募兵,但是需要向朝廷批准。

《袁纪·卷28》:光和初(年),交阯贼梁龙等攻郡县,以(朱)儁治兰陵有名,即拜交阯刺史。儁上书求过本郡募兵,天子(刘宏)许之,得以便宜从事。将家兵二千人,并郡所调合五千人,分两道至州界。

——交阯刺史朱儁为了平定交趾叛乱,向朝廷申请在扬州会稽郡征兵二千人,得到批准。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九州春秋》:灵帝欲北巡河间旧宅,(王)芬等谋因此作难,上书言黑山贼攻劫郡县,求得起兵。会北方有赤气,东西竟天,太史上言“当有阴谋,不宜北行”,帝乃止。敕芬罢兵,俄而征之。芬惧, 。

——冀州刺史王芬申请以平定黑山军为由征兵,获得刘宏批准。后来因为刘宏临时反悔,下诏让王芬罢兵。由此可见刘宏对刺史掌兵的尺度还是非常严格的。

电视剧《三国演义》董卓形象

汉灵帝秉政时,只设了四个州牧,总体来说,汉灵帝还是慎重的,可惜还是看走眼了两人:刘焉和董卓都是有私心的人。而且托孤的大将军何进,政治才能欠缺,犯险身死引发天下大乱,让有觊觎天下的人有了可乘之机。

汉末乱世时州牧

到了汉献帝时初平元年(年),董卓掌控朝廷时:益州牧刘焉在益州施行割据之实;幽州牧刘虞虽然忠于汉室,但由于袁绍起兵,他与朝廷也很难交流;豫州牧黄琬是被董卓用诏书罢免回朝;董卓又任命了韩馥为冀州牧。——至此,天下有三个州牧:刘焉、刘虞、韩馥。

当时关东诸侯起兵反董,他们的身份大部分是刺史、太守,所以有人论断:是“州牧制度”导致乱世,这是轻率且不公允的。

董卓身死后,李傕掌政,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徐州刺史陶谦向李傕掌控的长安朝廷纳贡表忠心,于是被提升为州牧。

在李傕掌控朝廷到兴平二年(年)里,州牧故事如下:

益州刘焉病逝,其子刘璋继位,长安朝廷只能接受现实。——益州被刘璋集团割据。

幽州牧刘虞被公孙瓒杀害,公孙瓒试图让侍者段训接任,此举肯定得不到朝廷认可,一直到建安初,公孙瓒都是被列为逆贼。——幽州实际被公孙瓒等人割据。

冀州牧韩馥被袁绍赶走,长安朝廷派出壶寿继任,被袁绍击败。——冀州实际上被袁绍集团割据。

长安朝廷任命刘繇为扬州刺史,后提升为州牧,但是被孙策击败,郁郁而终。——扬州大部分被袁术、孙策集团割据。

到了建安元年(年),曹操掌控朝廷,曹操是领兖州牧,并认可袁绍的冀州牧身份,吕布还想求得徐州牧的身份,却被拒绝。刘备因为投效朝廷,被任命为豫州牧。除此之外,曹操对各州还是以任命刺史为主,不轻易给州牧的名号。

但还是需要强调,由于汉末乱世的缘故,州刺史的职能与州牧也差不了多少,大概情况还是与灵帝时差不多。在三国时期,由于战争的缘故,亦是如此。

总体来说,刺史的权力提升,及州牧的设置,与地方是否稳定是有直接关系的,这也是一时权宜之计,并不是能够长期存在的官职制度。

晋武帝司马炎画像

等到了西晋统一天下时,天下安定,晋武帝司马炎下诏废除州牧制度,同时刺史的特权也被收回,恢复到汉武帝时的状态。

晋武帝诏书:上古及中代,或置州牧,或置刺史,置监御史,皆总纲纪,而不赋政,治民之事,任之诸侯郡守。昔汉末四海分崩,因以吴、蜀自擅,自是刺史内亲民事,外领兵马,此一时之宜尔。今赖宗庙之灵,士大夫之力,江表平定,天下合之为一,当韬戢干戈,与天下休息。诸州无事者罢其兵,刺史分职,皆如汉氏故事,出颁诏条,入奏事京城。二千石专治民之重,监司清峻于上,此经久之体也。其便省州牧。

“刺史制度”在两晋南北朝时继续存留,随着战乱的发生,又会增加特权,甚至提升为州牧,说到底,都是乱世形势使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