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评诗为有真情注诗章品读张栋诗词

北京哪些痤疮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85.html

第辑·为有真情注诗章——品读《张栋诗词选》(下)

五、咏物寄怀

张栋先生的咏物篇什不少,亦有不少清新之作,如以下两首:

杏花

小院亭亭疏影斜,暖风细雨著新花。

不知春色添多少,一夜香分四五家。

杏花是诗人笔下常常状写的事物,古来不乏佳篇好句。唐·戴叔伦《苏溪亭》的“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流露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意蕴多重而深刻;宋·宋祁《玉楼春·春景》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意境顿出。想要超越这些名句恐怕很难,但可以做到不重复古人的立意与情怀。张栋这首《杏花》以毫无雕琢的语言将杏花静雅恬淡的形象与默默奉献的精神表现了出来,顺畅自然,朴实无华。

起句置杏花于小院之中,“亭亭”状其姿态,以拟人手法表现杏花形态的美好;“疏影斜”借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疏影横斜水清浅”之词句。开篇重在静态描写,承句由静而动,以“著”唤醒杏花,描绘出杏花在和风细雨中尽情地绽放出自身美丽的动态流程,不由得使人想到“寒梅著花未”之句,然情感色彩大相径庭也。王维句以梅寄托思乡之情,而此句透露出更多的是欣喜之情。作者在起承对杏花进行精工细描做足铺垫之后,转结打破常规手法,由外而内,歌咏杏花至真至纯的本质。和风细雨催生出来的杏花增添了多少春色呢?一夜之间,她的香气就弥漫到家家户户了,“四五家”乃为虚笔。嗅到了杏花香,即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抑或是杏花香到底给人间增添了多少春色?诗人不由轻问,在这一声轻问中流露出对杏花的无比喜爱之情。这两句给全诗着上了亮色,不管是正读理解还是倒装理解均可以,诗语极具柔韧性,余韵无穷也。

全诗轻灵可爱,情景交融,化用无痕,然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亭亭”与“疏影斜”均是状写杏花姿态,显得累赘了些,断句时若是不看题目,“亭亭”的指向就不够明确;二是若用白描手法勾勒杏花形象,也许会比起承的精工细描更容易给读者留下遐想空间,味儿更足。

张栋先生似对杏花十分喜爱,其笔下的杏花多呈现出轻灵之态。如《楼前杏树》:“十载知恩重,春花夏果先。轻寒遮不住,一笑自嫣然。”又如《杏花》:“楼畔杏花今盛开,朱朱白白掩阳台。南风熏也浮香度,韵若唐诗句里来。”

雨中月季

沐雨花开又几丛,庭前惊艳散香风。

青枝舒展精神在,漫把浮尘一抖空。

此绝语意顺畅,将雨中月季脱俗清新的形象和盘托出,悦人怡目。起句自然精简,勾勒出几丛月季在雨中盛开的态势;承句由面到点,进一步深化雨中月季的艳丽与馨香;转句自外而内,带出“漫把浮尘一抖空”之主旨:一场及时雨彻底地抖落月季身上的浮尘,净化了月季,使其更见精神,香飘溢远。红尘之人,何尝不是需要沐雨一番呢?作者将视觉落在“雨中月季”,角度新颖,并由此生发开去,意味深长矣。

全诗主题鲜明,结构合理,一反以往咏月季之题材,破中有立。如注意以下几点或可更好:二、三句表达稍欠,“惊艳”一词显得俗了些,与下文的立意似不相合,转句过于直白,“精神”无需直接道出,“青枝舒展”已含有精神焕发之意;如若在用语上避免“熟”与“俗”,月季的形象当更为清新鲜活。

张栋咏物作品中对植物的吟咏占的比例较大,对动物亦有所涉猎,如这首《咏鸡》一反常意,表现了鸡的勤勉、大度的“领头人”形象:“司晨早起不言愁,五德修身竞一流。休道肚肠犹短小,能容鹤立出风头。”

六、知青岁月

张栋先生曾是一名知青,他以组诗记录了那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诗中详实地记录了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淳朴自然。之所以要记录那一段知青岁月,他在知青组诗的“序诗”《知青诗笺》中写道:“春光无限豁青瞳,世界频惊中国红。要让子孙知过去,蹉跎岁月莫尘封。”从而告诉我们,虽然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过去那一段蹉跎岁月是无法抹去的历史,要让子孙们都知道,忆苦思甜,才会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七、师生情谊

张栋先生是一位谦谦君子。虽然他写诗多年,但从来不会居高自大。对老师,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老师非常尊敬。我们从以下四首诗可以看出:

癸未秋夜读熊东遨老师诗稿有寄二首

其一

风卷帘帷月欲沉,披衣似觉夜寒深。

诗笺案上心声递,霜菊窗前花影侵。

断续秋歌云外听,依稀春迹梦边寻。

何当细煮从师酒,共合江河动地吟。

这首诗写得情真意切。首联以“造境”开头,营造一幅清寒的夜晚,给人想象。颔联一事一景,“心声递”道出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对句以景进一步渲染师生之间感情至深,暗含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直到“花影侵”,突出师生情笃,尤以“霜菊窗前”入味,语意双关,明指秋夜,暗指师生的情意如同霜菊般高洁。颈联用语清雅逸致,以景衬情。尾联表达了对恩师的恭敬之情,抒发师生吟诗的快乐。

其二

陶家菊社结芳邻,每忆师恩弥可珍。

脚下一条崎曲路,座中几个性情人。

岂无甘露滋时物,自有清风涤俗尘。

云竹月梅声恰恰,循声遥见岭南春。

此律以“陶家菊社结芳邻”起兴,引出“每忆师恩弥可珍”这一主旨。颔联引用熊东遨老师原句,自然而精警,道出学诗之路崎岖而漫长,能遇上性情相投者实属不易。颈联以物寓理,巧用借喻手法,突出恩师的教导如甘露滋润时物、清风荡涤俗尘一般。尾联极为出彩,以“云竹月梅”之声喻指恩师的谆谆教导,而这教导来自于“岭南春”,即远在广州的熊东遨老师,巧妙地赞美了恩师。

读《杨逸明作品集》

古韵新风境界兴,寻常生活剥深层。

吾将亦火杨公句,诗屑佐餐灵感增。

杨逸明老师的诗在当今诗坛上独树一帜,常以冷幽默的语言挖掘生活的内涵,让人在悦读中不禁掩卷思索。此诗前两句概括了杨逸明老师作品的特色,精准到位,说明作者对恩师的作品读得细,读得深,从而表现出对杨逸明老师的敬佩之情。转结自然道出自身对杨诗的学习,尤以“诗屑”一词出彩,以谦虚的态度间接地突出杨逸明老师作品的高超艺术,从而水到渠成地赞扬了老师,手法独到。

张栋先生随邓世广老师游大剑山遇雨的五律也写得极有味道:“随师攀蜀道,风雨亦欣然。指顾分危栈,舒眸赏杜鹃。峰头云袅袅,涧底水潺潺。笑语和诗话,录存山里边。”(《随邓世广先生游大剑山遇雨》)

八、学诗断想

张栋先生不仅是一位谦谦君子,更是一位诗痴。在多年的学诗过程中,他不仅形成了自然朴实的创作风格,对诗词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诗词的点滴看法与感悟都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了一组“学诗断想”。我们可以从他的《学诗断想二十九首》中看出他的诗词风格与诗词观:

1、注重炼意,取材生活

十年春夏与秋冬,炼意持之未放松。

笃信功夫诗外见,方家最忌是平庸。

张栋先生认为诗词的立意尤为重要,赞同“意在笔先”之观点,反对平庸的立意。他认为“诗里功夫诗外循”,强调“求诗于书中,得诗与诗外”“生活是诗词创作的源泉”,这是不变的真理,因此他的作品均取材于生活,很接地气。他提倡诗词创作要走创新之路,在读契诃夫的作品时,他由契诃夫的《套中人》联想到了写诗:“短篇拈得见精神,生活中来创意新。商略诸君须努力,吟诗莫作套中人。”他对生活的态度达到了虔诚、敬畏的程度,认为“生活当中韵味藏,辛勤挖掘莫虚狂。”即便是空灵的作品,离开了生活之源,也是不行的。对此,他感慨道:“空灵岂可离烟火?”所以,他认为写诗的真正功夫在诗外。一个人的思想、阅历、修筠、生活积累等,都是很重要的。

2、诗中气格,人之风骨

学诗先养气,尘俗一抛光。

谨守清明志,远离轻薄狂。

得鱼非祭獭,梦蝶信思庄。

不慕包装俏,尊贤在四方。

张栋先生认为诗的气骨很重要,而一个诗人的内在修为更是写好诗的前提,正可谓“人品如诗品”也。真正的诗人是谨守清明之志,从不妄自尊大,更不需要包装的。他认为在写诗过程中,“欲开佳境赖修筠”。一个人的修为达到了虚竹之气骨,其作品的境界自然也就达到了佳境。而“运风藏骨”惟有经世,方能从生活中的来新句。“正声高格多呼唤,民意社情勤问津”,正是“诗中气格乃人之风骨也”。

3、崇尚自然,反对泥古。

诗不拘泥见率真,芙蓉清水自然新。

堆鱼獭祭嫌多事,最忌行吟亦效颦。

张栋先生认为诗词是诗人真性情的外在表现,自然清新是好诗的标准,反对“东施效颦”式的模仿。模仿过多,必然没有自我,难以形成个人的创作风格。对诗坛出现的“泥古风”,他亦写诗加以讽刺:“意象连篇拟古人,煌言惟此正声真。诸朋吟罢争相问,怎个诗家也效颦。”他坚持“常守胸中真一片,红牙铁板两堪珍”的诗词观。

4、古今结合,融古出新

诗当酒饮尽倾觞,似醉犹痴入梦乡。

好在胸中无碍物,半装当代半装唐。

张栋先生认为“好诗如酒”,令人陶醉痴迷。当代诗词的发展,既不能泥古,也不能丢了传统精华,应该新旧结合,融古出新:“矢志追寻诗韵,向来倾慕英贤。跟随时代写新篇,莫作无为兴叹。”(《西江月》)除了提倡立意出新,他还喜欢以时语入诗,如:“篱前扁豆初惊艳,河畔芦花早卖萌”。

5、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天下华章出大心,追随时代莫消沉。

物华人事诗魂育,情至深时语变金。

张栋先生认为情感是诗词的生命线,强调积极向上的阳光情怀。情至深处,诗语自然如金子般可贵,能够打动人心。情出自然,妙句可得;紧跟时代,开新境界。正如他所说的:“欣向自然寻妙句,敢随时代逐新潮”。

另外,张栋的多数作品常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现代语去写,散文化的语言带有新诗的味道,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朗朗上口,自然顺畅,这与他喜欢新诗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他的作品是新旧诗的结合体,是以新诗语言营造古典意境的一种尝试,在寻求古今结合的道路上有其独特性。

张栋先生的这一组《学诗断想》不仅表述了自己的诗词观,对当代诗坛上的种种不良现象亦加以讽刺,足可看出他是一个敢说敢做的性情中人。在他朴实温和的外表下,有着敏锐的目光与尖锐的思想。他认为写诗切忌傲气、狂气、戾气、小气、俗气、酒气……他以自然通俗的语言对当今诗坛的“官位主义”进行了一针见血的讽刺:“括号镶边自不凡,如翻白眼对青衫。行吟何必标官位,只赏诗词非看衔。”(《无题》)。的是,当今诗坛上自封官衔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自称“大师”的狂妄人物还真不少,由此他写道:

学诗断想三

网络吟坛气象殊,大师一夜满江湖。

方家草阵知多少,各逞其才道不孤。

学诗断想十二

成语新传故国奇,吟坛怪象幻迷离。

大师充数犹多见,端坐高坛漫说诗。

学诗断想十六

草阵门墙频竖旗,吟坛怪象幻迷离。

竟然还有王伦辈,高筑篱藩自谓师。

张栋是一个诗痴,已经将写诗上升为一种责任:“情有独钟传国粹,责无旁贷做诗人”;他勤奋好学,笔耕不断:“捻断胡须臻化境,望穿青眼觅相知”“诗旅笔耕浮梦幻,高吟未必是张扬”“常向古贤询哲理,时同今学猎宏文”;他很谦虚,常常自嘲:“笑我苦吟方入境,羡他佳作尽成篇”;他是个重情重义的诗人:“嘤鸣本是清欢事,且惜相逢一段缘”……他“为有真情注诗章”,笔者最为欣赏的是他作品流露出来的“真”,毫无矫饰,诗如其人——他是一个富有真情、翱翔诗海的真诗人:

学诗断想(二十八)

十年消渴一方成,从不愁眉问养生。

当信学诗瘳此疾,读书敲句赋真情。

学诗断想(二十九)

情趣盎然诗意张,思无拘束亦无狂。

心空要比天空大,一任飞鸿自在翔。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也就是说文学是情性的反映,心灵的律动,亦即文学既是创作主体自我情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也是其内心世界有节律的自然外显和表征。《张栋诗词选》正是这种自我情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的作品,滴滴真情自然流泻于笔端,流淌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充满着正能量,给人阳光般的享受。我们期待张栋先生在今后的写诗生涯中创作出更多的佳作!

张栋简介

张栋,生于年10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山东商河县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德州市作协副主席,太行诗词协会顾问。山东企业家文学艺术联谊会顾问。

评者简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知名诗人、诗评家。曾担任全国诗赛评委并点评获奖作品,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诗词》《诗刊·子曰》特约评论员、中华诗词论坛高级评论专员、全国高端原创诗词平台《云帆》微刊编审。

打开如下链接,赏读更多英子评诗:

期:为有真情注诗章——品读《张栋诗词选》(上)

第辑:尘中岁月,笔底真情——品读郑欣淼《病中杂吟十二首》

第辑:高山流水共题诗——赏评刘庆霖、王海娜诗词(上)

辑:高山流水共题诗——赏评刘庆霖、王海娜诗词(下)

第99辑:且将奇笔写心潮——范诗银古体诗初探(上)

第辑:且将奇笔写心潮——范诗银古体诗初探(中)

第辑:且将奇笔写心潮——范诗银古体诗初探(下)

第98辑:简评张超平、张栋、张正清诗三首

第96辑:“诗意歌海”文昌清澜国际诗歌大赛获奖作品点评(上)

第97辑:“诗意歌海”文昌清澜国际诗歌大赛获奖作品点评(下)

第92辑:第二届“衡岳诗会”作品选评(上)

第92辑:第二届“衡岳诗会”作品选评(中)

第94辑:第二届“衡岳诗会”作品选评(下)

第95辑:简评王少轩词两首

第89辑:英雄谱里最关情——范诗银军旅词初探(上)

第90辑:英雄谱里最关情——范诗银军旅词初探(中)

第91辑:英雄谱里最关情

范诗银军旅词初探(下)

第88辑:简评曹初阳律诗三首

第44辑·赏评范诗银《浣溪沙》三阕

第85辑:简评姚泉名五律四首

第86辑:简评李静绝句四首

第81辑:风梯一任随云上,渡我凌空瞰大千——简评孙文绝句(一)

第82辑:休言花树冷,缕缕透相思——简评孙文绝句(二)

第74辑:清芬句里漫乡风——简评张栋七绝(一)

第83辑:简评张栋人物绝句三首(二)

第84辑:赏评滕伟明绝句两首

第87辑:简评吴宗绩绝句三首

戊戌七夕诗词大会

第79辑:云帆戊戌七夕诗会作品选评(五)

第78辑:云帆戊戌七夕诗会作品选评(四)

第77辑:云帆戊戌七夕诗会作品选评(三)

第76辑:云帆戊戌七夕诗会作品选评(二)

第75辑:云帆戊戌七夕诗会作品选评(一)

第九辑·云帆女神作品选评(五)

第八辑·云帆女神作品选评(四)

第七辑·云帆女神作品选评(三)

第六辑·云帆女神作品选评(二)

第五辑·云帆女神作品选评(一)

第68辑·首届中华诗人节作品选评:简评杨逸明七律两首

第69辑:赏评江岚《春日过梅岭拾玉偶感》

第61辑·云帆丁酉诗词选评:赏评范诗银、魏新河词两首

第60辑·云帆丁酉诗词选评:赏评高昌、江岚诗两首

第56辑·云帆丁酉诗词选评:赏评熊东遨、周燕婷诗两首

第59辑·云帆丁酉诗词选评:赏评抱朴书生、曹初阳诗两首

第80辑:简评华慧娟咏物诗两首

第72辑:百姓温凉诉笔端——赏评宋彩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