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间断的文明为何元朝

北京皮炎主治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118499.html

这是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问题”,也是热门问题,笔者曾经从文献史学的角度著文进行过探讨,今天想换一个角度,再次进行阐释。

01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是全球五千年来唯一

从未间断过的文明?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叫“文明”。

“文明”一词,在我们的古籍中并不鲜见。《周易》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尚书》中也有“睿哲文明”等表述。“文明”在当今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常见,比如“文明执法”“讲文明、懂礼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等。

但作为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上的一个常见词汇,学术界上的“文明”其实是一个舶来词语,它的意涵跟上述“文明”完全不同。

17世纪,欧洲人类学家在探索人类历史时发明了“文明”一词;18世纪,德国人类学家提出人类社会由三个阶段组成,即原始社会、野蛮社会和文明社会(此处,“文明”并非“野蛮”的反义词);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其知名著作《古代社会》里也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

由此看来,西方人类学、历史学学者们对人类历史的划分有着共识。

后来,澳裔英国考古学戈登·柴尔德(Childe,VereGordon-)在其名著《城市革命》中进一步指出,蒙昧时代就是旧石器时代、野蛮时代就是新石器时代、文明时代就是指人类社会进入国家的时代。

自此,“文明”一词与“国家”一词建立起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

年,恩格斯在其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对“文明”一词做了高度界定。

中国当代学者易建平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文明”一词做了简单明了的阐释:

“从词源角度来看,文明即国家。研究文明起源就是研究国家起源。文明社会即国家社会。”

因此,学术界的“文明”就是“国家”的同义词,二者甚至可以互换。这与我们日常认为的“文明”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完全不同。故而,我们常说的“中华文明是全球唯一从未间断的文明”其实说的就是“中华大地上自从有了国家后,这个‘广义上的国家’就从来没有间断过,顶多就是朝代的更换”。

这里,自然而然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中华民族从未遭受过异族入侵?因为如果有异族入侵,那么就存在文明的断裂。

02

为什么说中华民族从未遭受过异族入侵?

这个问题说起来比较宽泛,我们逐条梳理。

中华民族的第一个文明(国家)建自何时?按照《史记》的记载,中华民族第一个建立国家的帝王(这个“帝”不是秦始皇后称的“皇帝”)是黄帝,是他建立了最早的“中国”——有熊国,都城在今天的河南新郑。

因此,全世界华人公认黄帝为中国人文始祖,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从血缘政治而言,是华人的共同祖先。

故而,中华民族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黄帝,其时距今约五千年,这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依据。

那么有的人就会问:《史记》的记载值得信任吗?

《史记》是中华瑰宝、人类共同财富的《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黄帝时代一直记录到作者司马迁生活时期的汉武帝太初四年(前年),总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的开篇就为《五帝本纪》,后世的一些史学家一度将《五帝本纪》的记述当作“传说”来对待。包括鼎鼎大名的“疑古派”领袖、“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先生。

但是,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学者们认识到《史记》的记载非常值得信任,因为得到了佐证。河南新郑一代的考古发现更是证明了黄帝时期的存在。考古学成果与历史文献学(比如《史记》)得到了相互印证。

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帝师”、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王国维(-)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甚至得出结论:

“《世本》《史记》之为实录,且得于今日证之。”

河南安阳殷墟考古现场

我们一直认为的神话读本《山海经》甚至也逐渐得到考古佐证。

因此,我们可以确信中华文明起源自黄帝,已有五千年历史。切不可跟随国外一些学者人云亦云认为我们只有两三千年历史,崇洋媚外反而把自己看渺小了。

那么为什么中华文明从未间断?不是也被元朝和清朝统治过吗?

文明的“从未间断”在学术界指的是“作为同一个国家而言,其国民的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个方面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

1、我们先从遗传基因方面来解读。

根据复旦大学最新的人类学实验室研究发现,从遥远的远古时代尤其近五千年来,中国古代国民的遗传基因从未中断过,现今的中国人绝大部分的基因与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人类基因相近。而黄河流域中游五六千年前居住的居民就是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五千年文明的缔造者就是这群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居民(汉族的祖先)。并且,人类学、遗传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均证明被汉族认为“蛮夷”的“西戎北狄东夷南蛮”都与黄河流域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蛮夷”就是北方的鲜卑人(建立北魏)、契丹人(建立辽)、蒙古人(建立辽)、蒙古人(建立元)、女真人(建立金和清)。

因此,此处从人类基因的角度证明了元朝和清朝并非“异族统治”,他们确实就是华夏族当中的一份子,从汉族的角度来讲,仅仅就是少数民族而已。

2、我们再从文化基因的角度来解读。

认同黄帝为共同祖先。《史记》及《世本》均记载“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的祖先都是黄帝,或者自称为黄帝的后人。“东夷”是黄帝之子少昊族群。“南蛮”的楚人,是黄帝之孙颛顼(音同砖须)族群;“南蛮”的百越则是夏禹一系。北方的匈奴则自称“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此处,《山海经》也有明确记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西戎”是黄河流域居民为了生存被迫而西迁居民,黄帝子孙自不待言。

有着共同的姓氏。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姓氏的国家,新石器时代晚期姓氏已经存在。而姓氏在欧洲仅仅只有四百年历史,与中国相邻的日本仅仅也是在5世纪末期才出现姓氏。据统计,在中国当今姓氏中,89%源自黄帝姬姓系统,10%来自炎帝姜姓系统。因此99%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

这也印证了当代儒释道大家南怀瑾先生的说法:现今的中国人,按照族谱一代代溯源,最终都会指向炎黄。

也就是说,从新时代晚期开始,中华儿女就开始了“传承”,到黄帝时建国,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文字的延续。中国文字的出现其实已经有五千年历史,《史记》也明确记载“黄帝让仓颉造字”。考古成果也发现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姓氏出现的时期)中国文字已经出现,经过不断演变后在商周时期相对成熟,甲骨文就是最直接的证据。到秦始皇时将“小篆”定为中国通用文字——这是秦始皇了不起的历史功绩。之后又经历了隶书、楷书的变化。文字几千年的不间断使用,这在世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间断”的直接明证。

当代中国人稍微用心就能分辨出秦朝简牍上的文字,再仔细点甚至能够读出青铜器上的铭文。中国的文字、语法,思维逻辑,其实并没有变,是一个早已成熟的体系,因此生存能力极强,朝代更替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只不过就是一个摔倒再站起来的过程。

康熙书法

《二十四史》。中华民族历来有书写历史的“习惯”,比如先秦时期的《尚书》和《春秋》。到了汉朝,国家对史官的重视达到高潮,加上史官们的“历史责任感”,历史著作也达到高潮,也才有了《史记》《汉书》等伟大的著作。

从南朝范晔编写《后汉书》开始,为上一朝代(多为自己推翻的朝代)写史书(正史)就成了开国皇帝们的历史职责。这才有了我们的《二十四史》,卷帙浩繁记录了历史的延续。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元世祖忽必烈不仅委托重臣脱脱编纂了《宋史》,还编纂了《辽史》和《金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史学对世界史学的巨大贡献,是人类文化工程中绝无仅有的奇迹。相较于同为“文明古国”的印度,自己的历史还要靠殖民者来书写,中华民族是何等的伟大!

至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都未能连续乃是学术界的共同认知,这里不再赘述。

附:《二十四史》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音同芬)、《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音同旭)、《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清史》:自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启动《清史》编纂工作,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六易其稿,拟定了共92卷的《清史》目录,计划每卷约35万字,总约万字,尚未终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