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生涯指挥若定元老宿将功勋卓著
——北齐开国元勋段韶
段韶(?——年),字孝先,武威故臧(今甘肃省武威)人。父段荣,字子茂,生于魏孝文帝太和元年(年),少时爱好历术,对天象进行过刻意研究。在孝明帝时跟随杜洛周参加过六镇起义,后又投靠尔朱荣麾下。高欢在山东起兵时,他积极出谋划策,予以赞助,因其妻娄氏是高欢之妻的长姐,故与高欢是连襟之亲,深得高欢的信任,是高欢的得力助手。在军旅中立下很多战功,曾任故臧县侯,相、济、秦三州刺史,西北大行台、山东大行台、大都督、太尉等职,政声尚好,史书称他能“勤政爱民”,因病死于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年),享年61岁,谥昭景。
段韶出身于军官世家,少年时代擅长骑射,从小就有将帅才略,加之与高欢的亲戚关系,深受高欢厚爱和信任,成为其心腹,任都督。北魏建明二年(年)十月,高欢与尔朱兆战于广阿(今河北境内),高欢看到尔朱兆兵多势众,有些惧怕,段韶鼓励道:“得天下之心谓之众,疏远才俊之士。将军伸正义,清君侧,顺天意,合民心,岂有不胜之理?”高欢听了段韶的话,向敌人发起猛攻,很快就取得了胜利。段韶以军功被封为下洛县男,又赐其父爵为故臧县侯。
兴和四年(年),随高欢抵御西魏周文帝于邙山。高欢被西魏大都督贺拔胜所败,只有六七个侍从跟随。贺拔胜率兵追到,举枪将刺高欢,段韶驰马反射,射死了贺拔胜的马,使追兵不敢前进,高欢免于一死,成为高欢的救命恩人。因此高欢赐给他鞍马、黄金,并进爵为公。
武定四年(年)九月,高欢大军围攻西魏玉壁城,数日未克,死伤7万多人。玉壁之战,高欢病危,临终前嘱其子及大臣:“凡军旅大事,都要和段韶商量。”高欢临终托孤段韶,足见段韶位置之重要。后来段韶和高长恭、斛律光一起成为北齐后高欢时代的三驾马车。公元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段韶任尚书右仆射、冀州刺史。
文宣帝天宝年间,南方梁朝四路伐齐。北齐天保四年(年)十二月,梁将东方白额潜至北齐地宿预(今江苏宿迁县)作乱,杀官吏,招兵买马,伺机扰动。天保五年(年)正月,时任六州大都督段韶奉命御敌。南梁为策应宿预之乱,分兵三路北伐。严超达自秦郡(今江苏六合县)逼泾州,侯真、张彪率众声援,尹思令袭盱眙,陈霸先攻广陵。段韶留少数兵将围困宿预,自领步骑数千人,日夜兼程,驰援泾州,大败严超达,旋即挥师广陵,陈霸先不战而退,最后回兵宿预城,设计诱杀守将东方白额,段韶大获全胜。一时间,段韶威震江淮,被封为平原郡王。
公元年正月,北周联合突厥,进攻北齐。兵锋直达晋阳(当时北齐都城在邺城,但传统上精兵强将都在晋阳,皇帝每年总有一半时间在这里)城下。当时天降大雪,北齐军以段韶为主帅,依托坚城对周军进行了凶猛的反击,获得大胜。突厥军被齐军的气势吓倒,没敢参加战斗。最终在城外大掠而去,退军途中困于大雪,损失惨重。
同年十二月,北周遣柱国尉迟迥等率10万精兵进攻北齐,直袭洛阳,尉迟迥军包围洛阳,屯军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北齐皇帝高湛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率众击之,屯军于邙山之下,两军相持不下。这时段韶正驻军北边防范突厥,齐主高湛想派他去解洛阳之围,可又对突厥放心不下。犹豫之际,段韶回复:北虏侵边,事等疥癣,今西羌窥逼,便是膏肓之病,请奉诏南行。于是齐主心安,令段韶南下与高长恭、斛律光合兵。至大和谷,两军相对,周军以步兵为先,上山逆战,段韶利用骑兵机动性好的优势且战且退,诱敌深入,然后等到敌军气力疲惫之际,令将士下马,短兵相接,周军大溃,投坠溪谷死的人很多,营寨尽弃,十二月洛阳之围遂解。
段韶用兵十分灵活,强攻智取,不拘一法。武平二年(年),段韶与右丞相斛律光、太尉兰陵王高长恭攻伐北周,有柏谷城为敌之绝险,城坚壁仞,众将犹豫,段韶态度十分坚决,他认为柏谷城如同国家痼疾,不能不除,而且柏古城地势虽高,里面狭小,火弩射之,一旦可尽。于是鸣彭急攻,拔之。同年五月,段韶率军进攻服秦城,守将于城南筑一新城,又作深堑,断绝行道。段韶则密选壮士,从北面从偷袭。还派人偷偷渡河告诉城中,内外相应。周人很晚才发觉,于是来战,被齐军大破。诸将想乘胜攻新城,被段韶阻止,他认为此处不过一个没用的坚城,不如另筑一城,塞阻住道路,攻下更为重要的服秦城,然后再图进攻定阳。于是齐军转而围攻定阳,一个月后破其外城,但是段韶病于军中,他嘱咐兰陵王高长恭此城三面无路,唯有东南一处。敌人若突围,一定走此路,只要派精兵专守,敌人自是成擒。于是高长恭设伏兵于东南涧口,夜里敌人果然突围东南,被伏兵击溃,守将杨范也被擒获。此战也是段韶的绝唱。段韶于军中得病,兰陵王总督大军,所向克捷,取得了柏谷、定阳等地围攻战的胜利。在回军的途中,段韶病死。北齐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加黄钺,赠相国、太尉衔,谥曰忠将。
段韶一生外统军旅,内参朝政,长于计略,善于御众,真可谓出将入相,功德居高,望倾朝野,功勋卓著。他性情温和,处事谨慎,每有战事,指挥若定,是北齐最有威望的元老宿将。段韶父亲段荣,官至太尉;三个儿子和弟弟皆官位显赫。
关于段氏家祖死后埋葬何处的问题,目前已经得到解决,从而为我们更好地研究段氏家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年7月中旬,曲周县白寨乡北油村挖掘出北齐古墓一处,经省、市、县文物部门进行发掘,出土了《齐故大司马武威昭景王段君墓志铭》、《齐故大司马武威昭景王妃娄氏墓志铭》和《齐故大司马武威昭景王郡县梁氏墓志铭》墓志三件,陶甬百余件。段荣墓出土的三盒墓志铭盖均为篆书,铭文为隶书。盒盖的篆书为小篆,上下左右匀称,转折园婉,沉稳舒展,有雄强浑厚之气。段荣墓志铭长度相等,均为84厘米,厚17厘米,共32行,满行34字,空字6处,共字。娄妃墓志铭长宽均为71厘米,厚17厘米,共26行,空字6处,共字。就其书法品位而论,三盒墓志铭虽没有刻署书家与刻工的姓名,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段荣及其长子段韶身为皇帝国戚,位在拜相封王,撰刻铭文,其书法品位和刻工技巧在北齐时代当是全国最高水平。很多书法家看后,都惊慕不已,无不交口赞誉。公认为其隶书风格上承汉隶之法,下参二王之体,多用方折之笔,字字有刀劈爷砍般的力度,使人有生辣之感,充满阳刚之美,雄强之气。这种风格出现在北齐时代是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的。那时北方少数民族最为活跃,肯居于统治地位,少数民族强悍的气质也随之体现到书法艺术中来。这次出土的段荣夫妇三盒墓志铭形体之完整,字迹之清晰,石质之精良,周边花纹之优美,实属少见,为北齐时代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艺术瑰宝。
经过文物专家初步考察,有许多迹象证明段荣墓地过去已经被盗,金银玉器已荡然不存,所幸的是除留有三盒墓志铭外,尚有陶甬百件,这些陶甬可分两大类别,一类是人像,一类是动物,人像有全身的头像,多数为武士,也有文臣,大多涂有棕红色柚彩,也有原色的呈青兰色。武士像身穿战甲,头戴帽盔,造型英武雄壮,文臣则儒雅倜傥。
动物陶甬有猪、羊等,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这些陶甬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依据墓志铭文记载,参考《北史》、《北齐书》等史书,专家断定此墓群为段荣、段韶家族墓群。墓志铭显示,段荣曾为故臧县侯,相、济、秦三州刺史,西北大行台、山东大行台、大都督、太尉等职,因病死于东魏孝静帝元象年(年),享年61岁,谥昭景。21年之后,北齐取代东魏,因段荣是孝昭帝的大姨丈,加上段荣的长子段韶位居朝首,官高位显,孝昭帝便晋中市级段荣配享神武帝(高欢)神庙。皇建二年(年)重赠大司马、尚书令、武威王,重新营造墓室,改葬于斥章城西南三华里处,即现在的墓址。改葬时,丧仪隆重,赐辒辌(皇帝赐予的高级豪华丧车)、秘器(秘密埋入墓内的珍宝及其它随葬品),举行万人葬仪。从段荣墓志铭来看,多歌功颂德之词,有溢美之嫌,但史书对他的评价确也不低,称段荣“以姻亲之重,遇时来之会,攻伐之地,也足称焉”。还说他“性温和,所在皆推仁恕,民吏爱之”。由此看来,段荣之所以功成名就,一方面沾了与高欢姻亲裙带关系的光,一方面也确有功劳。
娄氏,段荣王妃,名信相,赠司徒内干长女,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人,生于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年),家庭豪富,史书记载其家“家僮千数,牛马以谷量。”高欢起兵,曾资助战马千匹,一妹嫁高欢,为皇太后,一妹嫁周泰,弟娄昭,皆皇亲国戚,位至极品,娄氏病故于魏孝明帝孝昌元年(年),享年39岁,生子段韶。娄氏墓志铭称她“操亮弘深,知性似兰,母德斯表,嫔风有著,以宽持身,既称令亲,亦号贤母”,因她是高祖神武帝高欢之妻姐,世宗文襄帝高澄、显祖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世祖武成帝高湛之亲姨,身份不同寻常,段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官高位显,权领朝野,与娄氏的特殊身份不无关系。
梁氏,名令春,汉大将军梁商后裔。祖居河东(古地区名,泛指今山西省),后迁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年),死于北齐文宣帝天保九年(年),享年60岁,封赠郡君。梁氏墓志铭称“以贤母著称”与娄氏的关系是“和如琴瑟,内承群娣,外穆傍姻,两族以为母师,二门归其女楷”,与他人相处是“和颜待物,德比卫姑,仁齐孟妇”。当然,墓志铭多褒奖之词,但梁氏贤惠这一点可以肯定,她作为后母视娄氏所生的段韶如同已出。克尽母职,若不是这样,段韶不大可能“视后母以孝闻”。从出土文物判断,此墓是北齐勋贵、大司马武威昭景王段荣与王妃娄氏、郡君梁氏的合葬墓,并发现其附近为段氏家族的墓群。现出土墓志铭三件、陶甬百余件,由曲周县文化馆收藏。这批珍贵文物对研究北齐的政治、经济、社会习俗、书法艺术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那么,这里留给后人的疑问是,段荣祖居故臧武威,也非死于斥章。那么,为什么要葬于斥章(即今邯郸市曲周县)呢?有专家这样分析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北齐建都于邺城(今临漳县西南),斥章城距邺城仅里,可以说是京畿近地。段氏家族成员多在京城作官,如果把墓地设在原籍,相距里之远,对于埋葬和扫墓多有不便,而葬在斥章近地,就方便多了,事实正是这样,段荣墓志铭记有其隆重的丧仪:“时辒车秘器,依迟亘野,骑吹短萧,参差成列,故吏门生,制衰麻以百数,送宾吊客,来会其万人……”,段韶的葬仪更胜过段荣,由此可想象,如果不是占有京畿近地的“地利”,朝中的王公大臣,文武官员不可能那么多的人参加葬礼。其二,历代帝王将相都非常迷信“风水”,段荣更是这样,“少好历术,专意星象”,对“风水”有过较深的研究,他曾做过相州(今河南安阳)刺史,距斥章更是近在咫尺,对斥章的“风水”很欣赏,有意死后葬于斥章。那么,这里的风水好在什么地方呢?按“阴宅”的风水要义来讲,依山傍水为好,背山面水最好。而段家墓地正符合这两个条件,其墓地之北有土山董塘坡(《元和郡县志》,明嘉靖年间的《广平府志》均有记载。晋龙骧将军刘牢之救苻丕,追慕容垂,大战于董塘坡,即此地);其墓地之南有漳水流经(《水经注》载:漳水过斥章县南,又东北……),再加上这里地势较高,土质也好,是理想的墓葬之地。从段荣墓志铭中也可以看出对其风水描摹的端倪,文中有“遥瞻村树,极眺郊厘,云凝陇首,雾结松阡”等句。可以想见,当时这里是树木繁茂,云雾缭绕,一派恢弘气势。由此可以推断,段氏家族选择此处作为墓地,一是近在京畿近地,便于安葬,二是爱其风水好。同时,通过对段荣墓的发掘,使斥章之谜得到破释。北齐时,现在的曲周县叫斥章县,斥章的治所(即县城)在什么地方?依据墓志记载,段、娄、梁三块墓志铭上都刻有“改葬于邺城北一百五十里,斥章城西南三里”,据此可以找出北油村和高庄之间,距曲周7.5公里。从而更正了关于斥章城址的种种传说。
来源:《邺城历史人物与故事》(作者:李亚朱金海)
┥云端临漳┝
以乡音?聚乡情?爱乡土
编审:杨柳风
原标题:《军旅生涯指挥若定元老宿将功勋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