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现代人孜孜追求的一个重要家庭财产,而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并不是今天才兴起的,早在私有制产生时他也应运而生。在中国历史上,苏澈也苦于老未有宅。陆游也难于终身无顾庐。韩愈也感叹辛勤三十载,以有此屋庐。可见古代的房子与当下一样稀缺,住房问题同样引人注目。
根据考古实物和历史文献证明,中国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土地交易,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房屋买卖,比如西周一件铜器上,就刻有房地产交易的铭文。其中详细记述了买卖双方与交易细节。古代没有房地产登记制度,谈好价格直接交易,一般会立书面协议,土地也是与房屋一起卖出的。但也并不是你想买就能买想卖就能卖得。而且与今天人们不同的是,古代都是自建房,古代房地产市场以二手房买卖为主。也不存在产权年限一说,倒是在隋唐时期,有人专门开发商铺盖好之后或租或卖。从某种意义上讲算是古代开发商了。
古代人买房考虑什么?首选当然地段,要离上班地方近,做官的就单位近,务农就要离城门近,方便出城。其次是房价,也要考虑是否买得起,想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京城上班也只能买郊区的房子,像极了我们现在的打工族。还有周边环境,这一点从孟母三迁不难看出来,还有至关重要的购房纠纷,也就是是否得到亲邻首肯。此外,也有少数人考虑投资潜力,这与现代的买房思维截然相反。但可以看出环境,地段,房价一直是贯穿古今房地产市场的三要素。
古代的房屋买卖有哪些繁琐的程序?现代买房程序繁琐,古人在这方面也不含糊。古时候,人们居住的房子都会有一张地契,类似于今天的房产证,这也是古代唯一能官方放证明这栋房子属于你的凭证。地契也是你可以合法买卖的房产的基本条件。除此之外还要遍问亲邻,也就是即使地契上只有你一个人的名字,你想要卖房也要得到家人、族人和邻居的首肯,而且不能是口头的应允,要以账取问,这也算是古代的一种限购政策了,宋朝时还明确规定现任京官除所居外,不得于京师购置产业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价,限制了土地兼并。明清时更是颁布一系列政策来限制房屋购买。
与房产行业息息相关的中介,最早出自南北朝的的南齐,对他的称谓主要有驵侩、牙人、经济等多种,牙人是唐后一直沿用的称呼,也称牙行,牙商。而且在宋朝,房地产交易不经中介,按盗贼论处。官府在签订契约时除记述买卖双方,买卖原因和结果,也要有第三者,也就是中介在场。更是由政府开创了房产交易机构,为国库做出了很大贡献。不知道看到这里买房的朋友,有没有穿越回去的冲动呀?
文:於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