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瓶颈第十二届中古史联谊会侧记澎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山东大学主办的《文史哲》杂志是学界名刊。当一群中古史学者来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参加《文史哲》青年学者工作坊,他们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8月23—26日,第十二届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这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办,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协办。

8月24日上午,在《文史哲》编辑部副研究员孙齐的主持下,《文史哲》副主编刘京希教授、山大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代国玺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由此拉开了本届联谊会的序幕。会议大体分4个单元,讨论17篇论文。下面对会议内容稍作介绍。

海老根量介(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第一个发表,他的论文题为《简帛时代的书籍流通小考——以日书为中心》,旨在从出土日书讨论秦汉时代“书籍”的制作和流通。论文认为,《日书》本来是专业占术家使用的手册,后来为了便于下级官吏使用,附加了浅显易懂的说明而在里巷间流通,但当时还没有出现专门的书肆。郭津嵩(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担任评议,他的评议稿不仅专业,而且清晰流畅,堪称评议的范本。在他看来,“出土文献就像是在海边偶然拾到的珍稀贝壳,想要推知它们最初如何生成,如何辗转到达被我们发现的地点,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历史学对任何文献的利用,都不可能脱离对物质文本(书籍、文字等)作为历史产物的理解”,因此,他称赞作者识见通达,问题意识非常宝贵,“足以代表早期出土文献和秦汉文化史研究继续深入的一个重要方向”。与此同时,郭津嵩也指出论文几乎完全没有涉及文本以外的证据,建议作者对书写(paleography)、形制(codicology),以及考古环境所提供的间接证据多加考察,这会有利于论文的进一步完善。吴雪飞(山大历史文化学院)在讨论环节进一步追问日书的形成机制及其来源。

海老根量介(左)、郭津嵩(右)。本文照片均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司家民拍摄。

经济史的论文在中古史联谊会上并不多见,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古史学界研究动态的一个缩影。不过去年陆帅(南京师范大学)的《南朝的户籍整理与三吴地方——从沈约奏弹王源说起》一文颇受与会者好评,这次则有代国玺(山大历史文化学院)《休耕制与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代文认为,学界的主流观点——秦汉北方连种制农业之说,在方法上不免“选精”“集粹”之嫌,在史料解读上也多有偏颇之处。通过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论文认为,休闲农作制是战国秦汉我国北方的主要耕作方式,战国秦的授田制是以休耕制为基础的土地制度,进而对汉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进程等经济史上的重要问题提出新的看法。评议人王炳文(厦门大学历史学系)认为,论文以休耕制为切入点,试图对先秦两汉的农业生产水平做一个宏观的评估,“这是一篇立足于传统问题,却做出了相当新意、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史力作”。另外,他对“不易之地”等概念提出不同的看法,建议作者再作辨析。尹承在讨论中建议作者考虑地域差异的问题。

代国玺

王炳文

聂溦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博士论文是“新史学史”领域的一部论著,这次发表的《汉书·霍光传废昌邑王的文书与政务规程》则是她第一篇讨论文书行政的论文,大概可以看作青年学者戮力突破自我的一个尝试。论文认为文书分类与政务分层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遂利用废昌邑王诏书,考察制诏撰作与尚书的发展。吴雪飞在评议中认为论文切中了近年秦汉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为“海昏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同时对论文中的若干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诏书种类和皇帝与百官的行政互动程序有关,很难说有等级地位之别;2.霍光废除刘贺,是开创先例之举,似乎难以看成是依据行政规程;3.废立皇帝的集议似乎不能视为一种行政规程,而是一种政治举措。代国玺在表彰论文贡献之余,提出了若干疑问,他首先认为大庭脩关于汉代皇帝制诏文书的三种类型存有矛盾,其次认为策书与诏书有区别,接着探讨了汉唐制诏体式的流变,最后还为作者补充了一则材料。

聂溦萌

吴雪飞

王彬(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长文《武威旱滩坡出土王杖断简研究——兼论秦汉时代“法”的表达与实践》虽然是一篇未竟稿,但内容相当丰富。论文以甘肃武威出土的一批王杖木简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王杖断简的结构、编纂过程、墓葬特性、法令的宣传,以及鸠杖在葬礼上的使用与养老诏书、律令的关系等问题,最后还对古代中国“法”的实践与表达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三浦雄城(东京大学)在评议时介绍了冨谷至、籾山明等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高度评价了论文所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几个问题与作者商榷:一是对崔寔《政论》的解读,二是对陪葬的王杖木简的认识。尹承、林昌丈也提出了几个疑问。

王彬

三浦雄城

熊昕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汉唐间官修列传取材机制的演变——以“状”与“行状”为中心》是一篇探讨“制度史化的历史书写”(孙齐语)的论作,或可视为“史料批判”(或“历史书写”)领域的一个推进。此前这方面的研究大都以地理志、“先贤传”、“四夷传”、“外国传”等为对象,这篇论文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