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首都平城,是道武帝拓跋珪在汉朝时期的平城县基础扩建而成,位于今天的山西大同。平城偏北地寒,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拓跋宏,在汉族祖母冯太后的直接影响下,精通儒家经义,这也是后来迁都的引线。历史的进展,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改革二字。冯太后在世时与朝臣李冲发起改革,建立均田制。冯太后出身北燕王室,她父亲是辽西郡公冯朗,北燕昭成帝冯弘是冯太后的祖父。由于孝文帝一直由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掌权后的孝文帝也开始着手汉化政策。因为平城受地理气候原因影响,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何况拓跋宏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君主,统一南北一直是他的志向。所以在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迁都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对于长期生长于北方的鲜卑贵族而言,基本上都不会同意。孝文帝随即想了个法子,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年五月。拓跋宏召集百官,对外宣称要大举伐齐,实际孝文帝是计划在南伐途中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孝文帝命太常卿王谌为南伐占了一卦,卜了一个革卦,拓跋宏看到这卦象后异常开心。随即说道:我欲南伐,却得了革卦,这可是周武王改朝换代,顺应上天民众的卦象。百官对孝文帝南征的事不敢有意见,这时任城王拓跋澄站出来表示有异议。拓跋澄论辈分是孝文帝的堂叔,太武帝的太子拓跋晃,拓跋晃的儿子拓跋云封任城王,拓跋澄是拓跋云的儿子。拓跋澄身为长辈,在皇室以才学著称,算得上是北魏拓跋家的宗室领袖,对孝文帝南齐用兵之事自然有顾虑。拓跋澄对孝文帝说道:《周易》中的革,是变更的意思。当时武王伐纣,是为了改变君臣的命运,所以周武王得此卦象是吉利的。现在陛下富有四海,现在卜卦只是为了南伐,不能说是改变君臣命运,此卦在陛下身上不能说是吉卦。孝文帝听了拓跋澄的反驳,感觉很是没面子,随即板起面孔说:这江山社稷是我的,任城王你这样说,无非是想破坏我南伐统一全国的大计不成!拓跋澄见孝文帝坚持南伐,他也知道现在南伐不易。南齐经过齐武帝治理后,可谓是国力强盛,并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现在南齐太子去世,这也不是一个南伐的时机。
拓跋澄随即说道:江山社稷是皇帝陛下您的,但臣乃是陛下江山社稷之臣,如今看到陛下冒险,作为陛下之臣,我应该把此次对齐用兵的危险给陛下讲出来。孝文帝毕竟是明君,他也知道任城王的担忧,想了一会才叹了口气说:你有你的想法,说出你的担忧,虽然你顶撞了我,可见你是忠君之臣,我也不追究你了。见继续争吵下去也不会有结果,孝文帝宣布退朝。退朝后,孝文帝立即召见任城王拓跋澄,让左右退下,孝文帝单独与拓跋澄商议。还没等拓跋澄开口,孝文帝就说了,这次南伐,朕也知道不容易。我们北魏兴自塞外,后来才迁居在平城,平城此地虽是用武之地,但却不能实行文治。朕是想趁此南伐之机,大举迁居中原,不知任城王意下如何。刚才在明堂发怒,只是担心其他大臣也不赞同南伐之事。朕可不想他们坏了我迁都的计划。这时拓跋澄被孝文帝提醒,随即回答道:陛下迁居中原是为经略四海,况且伊川洛水的中原地区,如果占据天下的中央,那么陛下将来一统华夏,做到四海升平,这事百姓知道应该高兴的。孝文帝听后又询问道:北方鲜卑人依恋旧土,如果此时谈及迁都,百姓必将惊惶不安,这该怎么办?拓跋澄知道孝文帝的用意后,直接对孝文帝说道:陛下要做非常之事,那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陛下心中拿定了迁都的主意,百姓也只会跟着陛下走。孝文帝听到自己这个皇叔是自己迁都的铁杆粉丝,非常兴奋地说:任城王,你可真是我的张子房啊!随即孝文帝任命拓跋澄为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又兼任尚书左仆射。同年六月,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修造河桥,以备大军渡河,并亲自做南伐的动员,命尚书李冲负责武选,选择才勇之士。并发布文告,声称准备南伐。又下诏在扬、徐二州征集民丁、召募军队做好战前准备。孝文帝派遣广陵王拓跋羽持节前去安抚北方六镇,并调发六镇精骑。孝文帝对外宣称将以百万大军南下伐齐。大军南伐准备也基本就绪,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年八月,孝文帝前去拜辞冯太后永固陵,对于这个祖母,孝文帝是打心眼里尊敬她的。拜祭完后,孝文帝率领群从百官,步骑共计百余万人从平城出发,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准备南伐。
同时任命太尉拓跋否与广陵王拓跋羽留守首都平城,辅佐太子处理政务。又下令任命河南王拓跋干为车骑大将军,负责关中一带的军事,防止柔然的入侵。让司空穆亮、安南将军卢渊、平南将军薛胤做为拓跋干的副手,协助河南王镇守关中。大军浩浩荡荡的于九月抵达洛阳。九月天的洛阳,秋雨绵绵,孝文帝冒雨行军,担心将士疲劳。下令部队就地驻扎修养几天时间,趁着休息的这几天,孝文帝则冒雨巡视洛阳宫殿旧址,眼前呈现的却是一派断坦残壁、杂草丛生的破败景象。随即孝文帝感慨地对侍臣说:你们看,晋室不修功德,八王之乱导致晋室宗庙社稷毁于一旦,昔日的国都如今荒毁成这个样子,朕实在感到痛心。随即孝文帝前去参观洛桥、旧时太学,观石经。在洛阳休整几天后,孝文帝诏令大军继续南进。孝文帝身着戎装,手执马鞭,策马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天还下着雨,这样的天气对行军打仗的人来说那是家常便饭,但是对这些文官来说,这直接就是要了半条老命。原本他们就不赞成南伐,只是迫于孝文帝的威胁之下。群臣经长途行军跋涉,虽说休息了几天,但还是疲惫不堪,谁都不愿冒雨继续行军。于是纷纷跪在孝文帝的御马之前,磕头泣谏,请停南伐。迁都之事,孝文帝担心的就是这帮文臣。所以这次孝文帝迁都的计划就是要让他们亲自答应,然后在顺水推舟,最后水到渠成。孝文帝故意责问道:百万大军出征,岂是儿戏,况且庙算已定,大军将继续开拔。你们不用再谏,这时尚书李冲大声谏道:我的陛下啊!这次此次南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唯独陛下要这样做。陛下坚持南伐,难倒就不考虑天下人的想法吗?况且南齐国力强盛,不论此次南伐胜败如何,最终都是两败俱伤啊陛下。微臣等以死相请,请求陛下停止南伐。孝文帝一听,佯装大怒道:朕要经营天下,统一全国。你们这批文儒,屡屡阻碍朕的大计。倘若再有人胡言乱语,扰乱军心,朕当以军法从事。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直接率领一众文官哭谏,我们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实在是不忍看陛下把江山社稷带入深渊。众人哭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这其中有的是害怕南伐,有的只不过是配合演戏而已。孝文帝看着这帮文臣以死相柬,大怒道:那你们告诉我,朕这次兴师动众,百万大军规模不小。既动而无成,那不是让人笑话吗?如果就这样班师回朝,不能垂名千古,反而给后世留下笑柄!若果你们不赞成南征,那么我就地迁都于此,诸位王公大臣你们觉得如何?诸王公大臣被孝文帝所说的话给震懵了,当然了,一些人是真懵。孝文帝随即说道:认同迁都的站到左边,不认同迁都的都站到右边。孝文帝话刚说完,安定王拓跋休带领一部分北魏贵族一齐站到了右边。这时南安王拓跋桢害怕误了孝文帝的大计,趁还有一不分大臣没有站队。立即向孝文帝进言道:起奏陛下,古人云,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如今陛下若真停止南伐,而选择迁都洛阳,这也是臣等的愿望。也是百姓们的一大喜事啊!剩下的大臣也害怕孝文帝一不高兴继续南伐,那他们又得受苦了。于是随着拓跋桢齐呼“万岁!”许多鲜卑大臣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迁都,但他们更害怕南伐,所以只能随拓跋桢支持孝文帝。群臣既然已经定下迁都大计,这时也没人敢出来反驳。洛阳久经战乱,当初的晋室宫殿残破不堪,孝文帝只能驻跸洛阳西北角的金墉城。同年十月,孝文帝下诏召回司空穆亮,让其与尚书李冲、董爵共同负责营建新都洛阳。建立新都洛阳的事宜安排妥当后,这时尚书李冲对孝文帝说道:陛下既然决定迁都,还请陛下暂时先回平城,等待新都洛阳建好后,到时候再一同迁都。孝文帝又不是傻子,好不容易把你们弄到这里来了,我现在听你的回去,那不是功亏一篑吗?孝文帝很不高兴的说道:朕要率众北巡,预计明年才回平城,这事你就不要在说了,好好给朕建立好新都。李冲不敢再说,孝文帝随即命令任城王拓跋澄,让他先回平城,告诉国人为什么要迁都的利害关系。拓跋澄临走时,孝文帝可是交给了他一个千斤重担,因为那些鲜卑贵族可不是那么好说话的。孝文帝把事情安排妥当后,开始率众出金镛城北巡。并在滑台城东设坛祭庙,把迁都洛阳的事情告诉祖宗。随即颁布诏书,大赦天下,随即起驾来到邺城。
任城王拓跋澄奉命回到平城,告诉留守百官皇帝迁都的计划,百官莫不惊骇。拓跋澄这时展现出他超长沟通水平,多方开导,细加解说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的利害关系。百官得知其中缘由后,无不折服孝文帝一统天下的远见。拓跋澄见皇帝陛下交代的差事已办妥,随即马不停蹄的赶往邺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孝文帝。得到奏报后的孝文帝,十分高兴地说:如果没有任城王的协助,朕的迁都大业难以成功。孝文帝迁都的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后面的阻碍只是走走过场而已。在孝文帝停留邺城期间,南齐雍州刺史王奂次子王肃,躲避家难,王奂举兵反叛已经伏诛。王肃来到邺城,进见北魏孝文帝,给孝文帝献了几条伐齐计策。这时的孝文帝哪有心思南伐,好不容易才把迁都的大事给定下来。这时候也不想节外生枝,但是孝文帝又很想了解南齐的政事,随即和王肃越谈越有劲,坐得也越来越近,谈起政事来孝文帝是丝毫不感到疲倦。王肃本人并不是那种才华横溢之人,孝文帝对他的赏识是想在他身上多了解南方政事。据陈寅恪先生的研究,王肃投魏得到重用,主要还是“抱持南朝之利器,遇北主之新知”。多次交谈下来,王肃也得到了孝文帝的器重礼遇,孝文帝对他的宠爱丝毫不逊于亲贵重臣,有时两人谈话时,孝文帝还让左右回避,君臣之间相处融洽。王肃本人也知道,北魏此时才定下迁都事宜,不可能再有精力南伐。他想要报仇,那么就只能等待时机,他相信孝文帝一定会南伐,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