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封建王朝一直施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则先后有过4种皇位继承形态,经历了从不立储君到公开建储,又到暗定储君再到不立储君的曲折变化。
早期满人政权处在汗位推选制下,由努尔哈赤钦定在八王(诸贝勒)之中推选汗位继承人,是否贤能是选择的唯一标准。
康熙帝首次按照汉族传统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公开建立储君,然而皇太子辜负了他的期望,不得已之下,康熙晚年没有再册立过太子,此时是“不立储君”阶段。
在康熙末年激烈的夺嫡斗争中脱颖而出的胜利者雍正皇帝,对于兄弟间几十年明争暗斗心有余悸,在他即位第一年就提出了秘密建储的方案。此时,清朝进入了暗定储君阶段。
那么是什么契机让雍正帝想到了这种方式处理继承人问题呢?有学者猜测,可能是受了李延寿《北史·西域传》的影响,书中叙述到波斯国的情况时说:波斯王即位以后,在诸子之中选择一位最贤能的人,秘密写上他的名字,大名在密函之上的王子可以继承王位。
李延寿《南史》和《北史》,属于中国纪传体系列的“二十四史”。雍正帝熟读史书,应该看过《北史》,如果他看到了这个记载,从中吸取经验,加以改造和运用,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管是雍正帝自己独创也好,抄袭波斯人成果也好,“秘密建储制”都是他对清王朝的一大贡献。
秘密建储的实质是将储君和储君应有的权利相分离,进而取消“储权”,使储君不能培养个人势力,组建属于自己的范围集团和皇权对抗。
这种制度给所有皇子以希望,又不会让储君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使得皇帝与储君的冲突,演变成了意图登上九五之尊的诸多皇子与皇帝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是暗斗,不是明争,比起储君与皇帝的冲突要隐蔽很多,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没有太子,天下太平。因此“秘密建储制”在维护皇权稳定上的作用,比嫡长子继承制要好一些。
但同时,“秘密建储制”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这种制度使皇位继承者缺少必要的政治素质培养和政治实践锻炼。如何做好皇帝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长时间的历练,而为了“秘密建储制”的隐蔽性,皇帝必须对皇子们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对未来继承者进行专门的培养。
其次,秘密选定储君凭的是皇帝一人的主观判断,在几个或十几个皇子中比较出最贤能的一位是很难做到的,显然缺乏统一的标准,也缺乏考核的机制。
到底什么样才叫“贤能”呢?作为唯一的评判官,皇帝的个人偏好,对皇子品性的了解程度,对后宫嫔妃的宠爱等诸多因素,都会对人选的确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贤君”的质量。
正因为如此,所以后世皇帝纷纷放弃这一看似完美的建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