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之(年——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中国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中国古代,尤其是晋后隋前那段时间,庶族(下级地主或者读书人)和士族(高级地主或者读书人)之间的分界线是相当严格的,而陈庆之的出身不太好,何以见得?其一,他任职多年一直都没被重用过,可见他基本上没什么靠山,他的后台也不怎么硬;其二,萧衍后来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写“本非将种,又非豪家”。可见,陈庆之应是寒门出身,而他就是从皇帝的随从一步步做到了武威将军。
公元年,四十二岁的陈庆之有了生平第一次带兵机会,这第一次在严格意义生来说也算不上战争,陈庆之只是和其他将领一起去迎接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后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领兵两千护送豫章王萧综接管徐州。北魏不肯白白将徐州拱手让人,于是派两位宗室元延明、元彧领兵二万与陈庆之交战,从未打过仗的陈庆之竟以两千人马击溃敌军,本来此战应以胜利收尾的,只是主帅临阵投敌,还是让陈庆之深感无奈,他由此感到战场上世事难料,只得匆匆斩关后退,即使这场战争陈庆之没能凯旋而归,但天下人皆知有一个叫陈庆之的人。这第一仗陈庆之打得很漂亮,陈庆之虽败犹荣,让众人对他都刮目相看。
公元年,陈庆之从曹仲宗伐涡阳,与寻阳太守韦放合攻魏之涡阳(今安徽蒙城)。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数万步骑来救,陈庆之乘魏军远来新至,仅指挥百人击破其前锋。后又与诸将连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交战频繁,将士疲惫。此时,军中人都劝其退兵,陈庆之坚持决战。他夜袭涡阳城,出其不备让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梁军乘胜进击,斩获甚多。陈庆之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而其作战的手法也愈成熟。因此才有“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的说法,他和他的白袍军又是怎样成为世人口中的神话的
陈庆之护送元颢,千里挺进,直至攻占了洛阳城,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梁书》、《南史》、《资治通鉴》等书上的记载来看,陈庆之这一路走来,手头仅仅七千人马,而他所先后面对的敌军军队总数合计多达五十万以上,不可思议的是他则通通加以击败,甚至出现某次战役“以三千人将三十余万敌军打得人仰马翻”,这般战绩,听起来简直骇人听闻。
关于陈庆之的原始兵力,只有七千,大概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北魏军队的数量真有那么多?仔细翻看史书,会发现在荥阳城外围击败援军一战的数字上,两边有异同之处,对此,《梁书》和《南史》分别如此记载为三十万和四十万。很明显,南朝史书对北魏军队的数量掺了很多水分,不过都为了拔高陈庆之,北魏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呢?这一切,如今已经成了历史之谜,无从探查了。
在陈庆之坐镇江淮期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边境城市的生产,两年的时间,边境一带府库充足。同时又陈庆之又表请精简南司州为安陆郡,置上明郡。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以李升为首的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