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杀人论袁绍为何将渤海郡割让给公孙瓒

初平二年()袁绍将渤海郡割让给了公孙瓒。此事表面是丧师失地、屈膝求和;实际是借刀杀人、包藏祸心。

《魏书》称袁绍割地的原因,是为了补偿公孙瓒的损失。

按记载,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越,在替袁术讨伐周昂的战役中阵亡,而周昂隶属于袁绍集团。照此关系,袁绍确实应该对公孙瓒亲属的死亡负责。

(袁)术遣(公孙)越与(孙)坚攻(周)昂,不胜,(公孙)越为流矢所中死。(公孙)瓒怒曰:“余弟死,祸起于(袁)绍。”--《魏书公孙瓒传》

然而渤海郡的价值不同寻常。袁绍本是渤海太守,在此颇有根基。于情于理,他也没有割让渤海的道理。可知割地事件幕后另有隐情。

(董)卓以为然,乃遣授(袁)绍勃海太守……初平元年,绍遂以勃海起兵。--《后汉书袁绍传》

注:学者方诗铭,也认为袁绍割让渤海的动机不纯。见《袁绍与黑山贼张燕》一文。

结合诸书记载,可知袁绍割让渤海,表面是向公孙瓒谢罪,暗地却包藏祸心。

从历史背景看,初平二年()恰好是青、徐黄巾动乱流徙的高峰期;从地缘环境看,渤海郡又恰好位于幽、冀、青三州之交。

换言之,袁绍其实是利用渤海郡的特殊区位,诱使幽州的公孙瓒南下冀州,充当抵御青、徐黄巾的马前卒。

历史的发展确如袁绍所料。

公孙瓒占据渤海之后(),在与黄巾的战争中消耗了大量兵力,最终在翌年()春季的界桥之战中负于袁绍,被迫放弃了冀州的土地。

一言蔽之,袁绍以渤海为诱饵,同时削弱了黄巾军与公孙瓒的实力。可谓借刀杀人,一举两得。

本文共字,阅读需9分钟

①袁绍割让渤海的历史背景

开篇先要明确袁绍割让渤海的历史背景,它涉及后续一系列事件的逻辑推演。

关于袁绍割让渤海的原因,在《魏书》与《后汉书》中有不同记载。

《魏书》称公孙越战死在先,袁绍割地在后。

(袁)术遣孙坚屯阳城拒(董)卓,(袁)绍使周昂夺其处。(袁)术遣(公孙)越与(孙)坚攻(周)昂。--《魏书公孙瓒传》

公孙越死后,袁绍为了求和而割让渤海,由公孙瓒的另一位堂弟公孙范担任渤海太守。

(公孙瓒)遂出军屯磐河,将以报(袁)绍。绍惧,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绶授(公孙)瓒从弟(公孙)范。--《魏书公孙瓒传》

袁绍授渤海太守印绶与公孙瓒从弟

《后汉书》的记载则相反。

范晔称公孙瓒与公孙范出镇渤海在先,公孙越战死阳城在后。倒果为因。

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即渤海)界,欲与黑山合。(公孙)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公孙瓒)乃使从弟(公孙)越将千余骑诣术(袁)自结,术遣越随其将孙坚,击袁绍将周昕,(公孙)越为流矢所中死。--《后汉书公孙瓒传》

两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其实事件的过程很容易厘清。袁绍既然是渤海太守,那公孙家族想要染指渤海,便离不开袁绍的应允。认识到这点,便可以掌握该事件的因果关系。

显而易见,公孙越之死,是袁绍割地的原因;公孙瓒与公孙范出镇渤海,则是袁绍割地的结果。

陈寿的叙事逻辑,明显比范晔更合理。同时相比于成书于刘宋的《后汉书》,成书于西晋的《魏书》距离汉末更近。历代史家,也均采信《魏书》的记载。

结合《魏书武帝纪》、《后汉书献帝纪》、《袁绍传》的记载,初平二年()的历史事件,按顺序如下所示:

初平二年()四月,董卓入长安。七月,袁绍击败韩馥,夺取冀州魏郡。

(二年)夏四月,(董)卓还长安。秋七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魏书武帝纪》

同时,袁绍与袁术爆发内战,公孙瓒堂弟公孙越,替袁术攻打袁绍部将周昂,战死。

(袁)术遣孙坚屯阳城拒(董)卓,(袁)绍使周昂夺其处……(公孙)越为流矢所中死。--《魏书公孙瓒传》

袁绍为了安抚公孙瓒,割让渤海。同年()十一月,公孙瓒在渤海东光县大破青徐黄巾,史称东光之战。

(二年)十一月……黄巾转寇勃海,公孙瓒与战于东光,复大破之。--《后汉书献帝纪》

公孙瓒与黄巾战于东光,复大破之

初平三年()春正月,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界桥,公孙瓒失利,被迫遁走幽州。

(三年)春正月,袁绍及公孙瓒战于界桥,瓒军大败。--《后汉书献帝纪》

关于界桥之战的具体时间,诸书记载有少许出入。

《资治通鉴》与《公孙瓒传》称此役在三年()春季,《袁绍传》则称此役在二年()冬季。不过诸书均称界桥之战,发生在东光之战以后。

(公孙)范遂以勃海兵助(公孙)瓒,破青、徐黄巾(指东光之战),兵益盛;进军界桥。--《魏书公孙瓒传》

显而易见,“界桥之败”与“东光之胜”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公孙瓒出镇渤海期间被卷入了黄巾的泥淖,军事力量受到极大损耗,因此才会败于界桥。

②袁绍割让渤海的原因分析

渤海郡是袁绍起兵时()的大本营。在荀谌口中,“渤海虽郡,其实州也”,袁绍还曾依靠该郡的力量,与冀州牧韩馥鏖战。

(荀)谌曰:“勃海虽郡,其实州也。今将军(指韩馥)资三不如之势,久处其上,袁氏一时之杰,必不为将军下也。”--《后汉书袁绍传》

渤海既然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袁绍便不可能轻易割爱;更不要说将它拱手让给宿敌公孙瓒。

袁绍割让渤海,主要目的有二。其一是利用公孙瓒抵御青徐黄巾,其二是防备青徐黄巾与冀州的黑山军合流。

(1)抵御青徐黄巾

渤海郡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西临河间国(属冀州),东临渤海湾,北临幽州,南接青州。

渤海郡区位图

幽州是公孙瓒的老巢,人所共知。青州则是黄巾之乱的重灾区,《灵帝纪》对此颇有描绘。

(中平五年)冬十月,青、徐黄巾复起,寇郡县。--《后汉书灵帝纪》

青徐黄巾不仅作战勇猛,而且数量众多,一度达到“百万之众”。曹操麾下的精锐“青州兵”,前身即是青徐黄巾。

(青徐)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王沈《魏书》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曹操)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魏书武帝纪》

渤海郡南接青州,自然受到青徐黄巾的威胁。初平二年()七月,袁绍刚刚击败韩馥,正需要休养生息,无力与黄巾开战,因此才需要借助公孙瓒的力量。

此时公孙越的意外战死,给了袁绍“割让渤海”的理由。公孙瓒不知是计,进屯渤海,结果卷入了对黄巾的战争,落入袁绍圈套。

(2)防备黄巾与黑山合流

袁绍割让渤海的另一个目的,就是防备青徐黄巾与冀州地区的黑山军合流。

青徐黄巾的流寇性质较浓,并不拘泥于青、徐二州,曾多次试图北上。

第一次是初平二年()冬,青徐黄巾试图进入冀州与兖州。结果被应劭、公孙瓒击败。

(二年)十一月,青州黄巾寇太山(属兖州),太山太守应劭击破之。黄巾转寇勃海(属冀州),公孙瓒与战于东光,复大破之。--《后汉书献帝纪》

第二次是初平三年(),青徐黄巾西入兖州,连破任城国、东平国、济北国。任城相郑遂、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先后败殁。曹操与黄巾鏖战到同年()冬季,才惨胜告终。

青州黄巾击杀兖州刺史刘岱于东平。东郡太守曹操大破黄巾于寿张,降之。--《后汉书献帝纪》

(曹操)追黄巾至济北。(黄巾)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魏书武帝纪》

青徐黄巾之所以多次试图北上,除了求生之外,也是为了联络河北的另一支黄巾力量,即张燕领导的黑山军。

黑山军属于黄巾支党,二者性质相类。黑山军中的郭大贤(即“大贤良师”)有黄巾背景;黄巾军中又有黑山、牛角、飞燕诸部。

(黑山)又有左校、郭大贤、左髭丈八三部也。--张璠《汉纪》

张角之反也,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指张牛角)、五鹿……雷公、浮云、飞燕(指褚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各起兵,大者二三万,小者不减数千。--《九州春秋》

其中“牛角”指张牛角,“飞燕”指褚飞燕,他们都是黑山酋帅。褚飞燕后来与张牛角联合,并继承了黑山势力,改名张燕。

博陵张牛角亦起众,自号将兵从事,与(飞)燕合。(飞)燕推牛角为帅……牛角死,众奉(飞)燕,故改姓张。--《魏书张燕传》

黑山军寇暴冀州,与袁绍为敌

袁绍与黑山军的关系非常紧张,双方在冀州曾爆发过多次武装冲突,《三国志》与《英雄记》对此记载甚多,俯拾皆是。

(袁绍)方与宾客诸将共会,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英雄记》

(吕布)北诣袁绍,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魏书吕布传》

彼时张燕党附于长安朝廷,与袁绍为敌。《臧洪传》称“飞燕之属,已受王命”。长安朝廷处在董卓集团的控制下,黑山军与袁绍的关系因此可想而知。

加飞燕(即张燕)之属悉以受王命矣。--《魏书臧洪传》

黑山军虽然盘踞冀州,但它同时又“与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诸山谷寇贼交通”,很不安分。

贼帅常山人张燕,轻勇趫捷,故军号曰飞燕。乃与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诸山谷寇贼更相交通。--《后汉书朱儁传》

其中常山、赵郡、中山在冀州,上党在并州,河内在司隶校尉部。可见张燕经营冀州的同时,也在积极勾结外地的黄巾支党。

在此背景下,青徐黄巾一旦进入冀州,势必与黑山军合兵,对袁绍造成更大的威胁。《公孙瓒传》亦称“青徐黄巾入渤海,欲与黑山合”。

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后汉书公孙瓒传》

由此可知,袁绍割让渤海给公孙瓒,其实包含多种考虑。

它一方面可以利用渤海的险要区位(地处冀、青、幽三州之交),阻断青徐黄巾与冀州的黑山军的联络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驱虎吞狼,同时削弱黄巾、黑山、公孙瓒三方的军事力量,坐收渔利。

③袁绍割让渤海的后续影响

袁绍割让渤海,确实达到了战略目的。公孙瓒进驻渤海之后,被迫卷入与青徐黄巾的鏖战中,大大消耗了军事力量。

初平二年()十一月,青徐黄巾北上,数量达到三十万之巨。公孙瓒率领步骑兵二万迎击,“斩首三万级,生虏七万口”。史称东光之战。

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公孙)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收得生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后汉书公孙瓒传》

《国渊传》记载“破贼文书,旧以一当十”,可见双方的兵员数量或许存在水分;但公孙瓒在此役中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当无疑问。

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国)渊上首级,如其实数。--《魏书国渊传》

换言之,公孙瓒“威名大震”的背后,其实是战备物资的大量消耗,以及有生力量的急剧减损。

初平三年()正月的界桥之战,袁绍以“强弩”和“大戟士”击败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创造了步兵战胜骑兵的军事奇迹,这与公孙瓒之前的实力消耗,必然有关。

(公孙)瓒步兵二万余人为方阵,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英雄记》

(袁)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余人自随。--《英雄记》

袁绍大破公孙瓒于界桥

历史就是如此吊诡。

如果公孙瓒没有吞并渤海,那他便可以较好地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但公孙瓒吞并渤海,便不可避免地卷入对青徐黄巾的战争。最终公孙瓒捡了芝麻(渤海),丢了西瓜(冀州),得不偿失。

渤海郡地缘位置极特殊,地处三州之交,在彼时的混乱局面下,任何人控制渤海,都会陷入相似困境。

袁绍出镇渤海多年(-),自然了解其中硍节。他以“赔罪”为由将渤海割让给公孙瓒,驱虎吞狼,巧妙地削弱了众多强敌的实力,同时为自己创造了战争优势。

④小结

袁绍割地事件,同时兼备了“因势利导”、“借力打力”、“驱虎吞狼”等诸多计谋,充分体现出袁绍的权术智略。

理论上看,初平二年()公孙越的意外死亡,本来可能导致公孙瓒与袁绍集团提前开战;但在袁绍的巧妙运作下,不仅成功化解了战争危机,还反过来利用“割让渤海”的契机,把公孙瓒置于险地。

按彼时“公孙瓒提燕代之卒,锐不可当”的背景看,一旦提前开战,袁绍必危。因为袁绍同年()七月才刚刚夺取冀州,根基尚不牢固。

(荀)谌曰:“公孙(瓒)提燕、代之卒,其锋不可当。”--《魏书袁绍传》

而且袁绍从韩馥处夺取的主要是魏郡地区(即邺县所在),冀州的其余郡县,仍有不少依附于公孙瓒。在此背景下,袁绍亟需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

公孙瓒乘胜来南,而诸郡应之。--《后汉书袁绍传》

公孙瓒大破黄巾,还屯槃河,威震河北,冀州诸城无不望风响应。--《后汉书袁绍传》

袁绍的计划很快获得成功。

初平二年()十一月,公孙瓒在渤海东光县以两万甲士对抗三十万青徐黄巾,虽然获得胜利,但损耗势必不轻。

对袁绍而言,此时的公孙瓒正处在虚弱状态,不复当初之勇。因此翌年()正月,袁绍才敢在界桥与公孙瓒开战。

果不出袁绍所料,在渤海经历惨胜的公孙瓒,最终输掉了界桥之战,被迫遁走幽州,将之前霸占的冀州郡县,重新吐出。

(公孙瓒)与(袁)绍大战于界桥。(公孙)瓒军败,还蓟。--《后汉书公孙瓒传》

在河朔双雄的角力中,公孙瓒徒恃武勇,袁绍则手腕灵活。他既懂得卑辞隐忍,也懂得因势利导,更懂得借刀杀人,利用区区一个渤海郡,同时削弱了诸多强敌的力量。

在陈寿、范晔笔下,袁绍“以豪侠得众,怀雄霸之图”,最终“鹰扬河朔”,堪称一时枭雄。割让渤海之事,亦可视作其政治智慧的高度浓缩。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