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江南春,看似写春天,实则满心想

今天学一首杜牧的诗讲之前先来看看杜牧是谁,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杜牧从少年时代起,就有为唐朝的复兴大业奉献终生的伟大志向。23岁就写出教科书必背全文的《阿房宫赋》,借历史讽谕当朝,26岁进士及第开始为官生涯,可是他并不能施展抱负。

31岁杜牧来到扬州,在掌管地方军权牛僧孺门下做掌书记,专门负责信件往来,当时的杜牧太清闲了,而扬州又可以称得上温柔富贵乡,所以经常宴游,也因此杜牧对江南的景色非常了解非常喜欢,沉醉江南。不过江南的温柔江南的美并没有遮住杜牧的双眼。他的沉醉只是表象,当时混乱的官场根本太难有机会让他。沉醉温柔乡只是无法施展抱负的安慰罢了。其实,他骨子里是个忧国忧民的战略家。杜牧在等待时机,杜牧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没有忘记关心政事。在扬州的这几年,看似浪荡闲散,其实他内心有太多忧伤,太多沉沦的悲怆。这不是大飞鱼老师说的,是杜牧自己在后来的诗作中说的。

我们今天要学的《江南春》就是他在扬州时写的。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典型概括的表达方式,杜牧对扬州各处景色都很熟悉,这里并不是说他可以看到千里之景,而是说千里江南都是这样的美景: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走到江南的哪里都可以对这些美景一一在望。

在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四百八十”是唐人说明数量很多的一种说法,不是实指,而是虚指。这句诗是说南朝遗留下来的重重的佛寺寺庙,金碧辉煌、都在那蒙蒙烟雨中,这给人一种深邃的意境。那关于这句诗到底是写美景还是借古讽今存在争议。大飞鱼认为是在借古讽今。这就要说说南朝和寺庙的事儿了。南朝时期极兴佛教,据说有皇帝好几次直接跑到寺庙去念佛,大臣们花重金去赎回来。并且这皇帝还花了国家很多钱财建了许多寺庙,更是沉心佛学不去治理国家,使国家逐步走向衰落。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但社会背景:晚唐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使得唐王朝名存实亡,而皇帝们大兴佛教,统治者治国乏术、佛道误国;大兴土木滥修佛寺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佛教也是恶性发展。

杜牧生活于这样的晚唐,他是反对佛教的,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再到会昌五年(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表达欣慰之情。

另外,绝大部分都是感时伤世之作,讽刺当局的意图十分明显: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再到今天我们学但这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还有后来很多诗也是的。所以综合这些,我们认为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诗作。

所以说江南春实际上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诗,表达对统治者大兴佛教的批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0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