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者,身怀绝技,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于深山老林之人。《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此,“隐士”不是一般的人。这种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出仕而不出仕、不为济世而献身的人,实在是浪费了生命和才华。孔子不是这样的人,既有才华就应济事,充分施展自己的学问和才能,于是出鲁而游学天下,寻找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然后,在陈蔡两个小国之间,居然差一点“挂了”——丢了性命。这就是“穷困陈蔡”一典的来历,实在是天下之大不该。
孔子在春秋时期周游列国,除了关中秦国,中原诸国差不多都留下了孔子的足迹,一路上,孔子或游学,或参政,表现出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贵气质。游学的本质就是寻找人生的方向,重塑人生的目标。公元前年,孔子辞去鲁国“大司寇”,相当于国家法院院长或司法部部长。他带领弟子作周游列国之行,意图是说服各国国君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此时,他已经是54岁之人了。
《史记·孔子世家》载: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讲的是:孔子在蔡国居住了三年,向国君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强盛的建议,二傻子国君都没有采纳。到了陈国,碰上的依然是傻子。孔子对陈、蔡这两个国家非常失望。在吴国攻打陈国时,春秋一霸楚国出兵相救陈国二傻子。当听说大名鼎鼎的孔子在陈、蔡的领地,就派大使去聘请孔子到楚国讲学。孔子欣然同意,准备前往。
这时,陈、蔡两国的士大夫听说此事后,觉得不妙,赶紧与二傻子君王商议。他们认为,孔子这样神志清明的贤才,到楚国这样的大国去,如果他们通过孔子把楚国治理的日益强盛,恐怕今后就会对陈、蔡等一些小国不利。于是,他们对孔子采取了软禁措施,将他和弟子们都困在郊野外的一座房子里,不让他们自由出入,让其自行饿死,消失。
孔子和弟子们一直熬到冬天,粮食全部吃光了,跟随的弟子有的得了重病,可孔子依旧优哉游哉地诵读《诗》《礼》,老文艺青年一般的弹琴唱歌,每天从未断过。弟子们对“老文艺青年”安之若素的样子非常不理解,子路心直口快就抱怨道:“像我们这样,可算得上真正的穷困了,连吃的都没有,得想想出路才行。”
孔子听后生气了,训斥子路:“君子再怎么穷困,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小人一旦贫穷就无所不为了,甚至去做一些背信弃义的事。现在我胸怀仁义之道,只不过是遭到乱世的迫害,这根本不算什么穷困!”在场的弟子们听了“老文艺青年”的这番话,纷纷低下头,惭愧不已。
孔子一行被困于陈蔡,最终还是楚国派军队过来,把他们营救了出来,并邀请至楚国。在受困之中,孔子一行所表现出来优秀品质:一是穷困就是饿死,也不忘初心。二是困难中方显高贵的自尊心。三是临危不乱,以仁义之道处之。难能可贵,而载入史册。
孔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一是使展才华政治抱负说,二是钻营跑官说,三是交流治学说,无论哪个说法,“老文艺青年”的范儿还是在的,他凭自身才华而光明正大地前往各诸侯国,不带金银、美女和土特产,不像苏秦之流必带黄金、书(资料)和“橐”(口袋)。孔子一行虽终不得志,反而更令人肃然起敬,文艺的脊梁没有弯。好在故土鲁国没有忘记他老人家,最终在孔子68岁时被请回鲁国,尊为“国老”,即国家顾问。(文/蔡驷读历史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