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的某个清晨,在河南新县许家村的一个小山岗上,一场土葬正在秘密地举行,而土葬的主人公正是我国著名的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
作为建国之后唯一一位公开地允许土葬的重要人物,为什么许世友能够获得如此的殊荣?为什么邓小平会秘密下达唯一一张照此办理,下不为例的特别行政证?当我们回顾许世友的戎马一生时,或许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苦心人,天不负
许世友其实并非将军本名,说起世友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还和毛主席有一段渊源。将军原名许仕友,当时是取希望仕途顺利之意。幼年丧父,家里极度贫困,他的母亲将他和他的姊妹们一路拉扯大。许世友将军为了维生,从小进入了少林寺做小杂役。
因为这一段童年经历,也有人将他称之为和尚将军。当他自己回忆到这段年少往事时,也曾笑谈道:
在景阳冈打虎的武松也只在少林寺待了六年,我还比武松多两年呢。
在少林寺八年,许世友收获颇丰,甚至练就出一身功夫与本领,当时正值国家动乱不堪、民生疾苦的时候,许世友毅然加入了军队中,投身于保家卫国的伟大革命事业之中来。
当我们回顾许世友将军的一生时,猛、忠、孝三个字一直贯穿于他的生活和生命之中。
虽然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军事和文化教育,但是许世友将军却拥有一颗朴素的忠孝之心,有着高尚的个人品格。在其一生中,不管是对党还是对毛主席都有着极大的忠诚,将生命献身给了革命与人民。
徐世友年幼丧父,小时一直被母亲拉扯长大。在他朴素的价值观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去世后曾立下遗嘱:不能火葬,要举行土葬,和父母葬在一起。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许世友曾被称为和尚将军,也被称为猛虎将军。
在少林寺的经历锻炼了他的功夫底子,在八年的少林寺的学习之后,他16岁参军。刚参军时,许世友加入的是国民党的军队,但是当时国民党军队内部的官僚作风已经引起了许世友心中的微词与不满。
和同僚发生矛盾之后,年轻气盛的许世友毅然离开了国民党军队。同年,他便脱离了国民党军队偷溜回家,在家乡还被推举成了大队长,兼任军队的大队长。
在家乡的领导经历,体现了他卓越的排兵作战以及领导策划的能力,在那之后,他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的运动,这场重要的起义运动成为许世友将军军旅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次活动中,他的军事才能初次崭露头角,而他的选择也从国民党走向了共产党。
因为一颗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心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许世友在黄麻起义之后在军路上被一路擢升,军衔连升几级,在不久的时间里就担任上了团长一职。
许世友熟悉各种军事武器,但是对大刀情有独钟。在他的带领下他的下属也开始了使用大刀的相关训练。他们手持大刀,冲锋陷阵,在电光火石之中用冷兵器开辟一条生死之路,令敌人闻风丧胆,大刀兵团,名噪一时。
年,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许世友曾指挥八路军第九纵队全军奋战,取得卓越战功,在当时,陈毅司令员评价道:十九纵队猛于虎。
许世友将军参加了许许多多的战役,也创下了卓越的战功,他个人有着极强的军事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的实际作战能力,也是沙场点兵、排兵布阵、制定作战策略的能力。他发明了一些极有效果的作战方法,比如有名的口袋阵,给敌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许世友参加过黄麻起义,参加过解放战争,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在新中国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重要战役中都有许世友将军的影子,是人民的功臣。因其卓越的战功,年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
他一生经历过多次大战,多次参加敢死队,五次担任敢死队队长。一生戎马,将青春都奉献给了国家。
情谊知君独重
许世友将军和毛主席从一开始就有着奇妙的缘分和渊源。
谁能提枪见毛公?唯有许将军。
徐世友作为能够被毛主席全然信任,能够在众人的阻挠之下,毛主席却免除怀疑,允许他提枪见面的这样一个角色,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双方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和信任。
最初,缘分来自于改名。许世友原名许仕友,当时是按照私塾先生的意思取名,希望他进入仕途,求得一生荣华。徐世友当兵之后曾获得一次和毛主席见面的机会,见面中毛主席说到:
我一直有听说过你的名字,但是不知道具体是哪几个字,你不如把仕改成世,你一看就是一名做勇将的好苗子。
于是,初见面时,徐世友就和毛主席就建立了改名的不解之缘。
许世友将军热情、勇猛、干练,是重情重义的性情中人。但是也由于这样的耿直、易怒、缺乏心计的个性,许世友难免在日常的工作中得罪人,也难免陷入和他人的矛盾以及误解之中。
许世友曾经就因为矛盾被他人错误解读,误认为他要背叛党和人民。当时许世友的反对派极力抹黑他,许世友也曾因为怒气要扬言出走,说要回家乡照顾母亲。
在出走之前,他曾说要见毛主席一面,当时毛主席的身边人都极力劝阻,说他有忤逆叛反之心,害怕他有伤害毛主席的念头。但是毛主席还是下达指令,允许许世友见面,毛主席原话所言:
他不仅可以来见我,而且可以提枪来见我,不仅可以提枪来见我,而且可以给枪上了膛来见我。
因为毛主席的信任,徐世友也对党和人民投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忠诚。在几经生死的战斗中,他都将生命交付给了祖国和人民,为人民出生入死,舍身卖命。
诸子生涯各有成,从来孝顺两边生
常言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许世友就是这样一个极富忠孝之心的人。
年少时家境贫寒,她与母亲和家中姊妹相依为命,在壮年时期,又将一生的时间与精力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没有办法在年迈的母亲身边贴身侍奉她,这让许世友心生许多愧疚。
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议期间,参会人员收到了倡议书,倡议实行火葬。在领导人们的讨论之后,确实认为火葬的方式更加地合理,毛主席带头支持,但是许世友却成为了唯一一个在倡议书上投反对票的人。
许世友将军将一生最美好的光阴都投入在了战场上,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青春。年的时候,当时许世友已经颇有战功,成为了山东军区的司令员。
有一次路过家乡,他抽空回了一趟家,当时离许世友离家已经过去20余年,他有20年没有见过母亲。站在家门旁边,看着那位步履蹒跚,衣衫褴褛,银丝满头的老太太,愧疚之情陡然升上心头,许世友迟迟不敢和母亲相认。这位老妇人竟是自己的母亲吗?
在外奔波劳苦,无法近身侍奉,母亲过得如此贫苦无助,许世友的心中有着多少的愧疚与遗憾呐!许久,老太太也才认出了自己的儿子,两人相对无言,泪满襟衫。但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在国家面前,小家的儿女情长都不得不被抛之脑后。简单地见面之后,许世友又不得不与母亲匆匆别离。
年,许世友再次有机会回家探亲,而这时母亲已经去世,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的离去成为许世友一生的遗憾。再见时,母亲已入坟冢,他跪在母亲坟前久久不起,长歌当哭。
时间转眼来到年,当时的许世友已是七十四岁的高龄。同年10月给长子许光写信道:
许光,邮去现金50元整,这50元钱是为我准备后事用的,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我今年74岁了,身体很好,活到八九十岁也只有十多年了,你们可以先做准备。
一语成谶,六年后,许世友身体情况急转直下。年10月2日,许世友被诊断出肝癌,不久后因肝癌而不幸离世。
魂归故土,母子相依
后来,他坚持土葬的遗言也传到了中央领导人的耳中。年10月26日,中顾委副主任王震郑重传达了邓小平的意见,他说道:
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其实,当得知这件事的时候,邓小平是经过再三思量的,在邓小平久久思量之后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这意味着他秘密地同意了许世友将军要求土葬的请求,为许世友也成为了开国后唯一一个被准允了土葬的开国上将。
其实不仅在身后土葬这件事情上,国家领导人给许世友将军开了先例,身前在抽烟喝酒这样的事情中,领导人们也曾给许世友将军开过特殊待遇。许世友将军一生真挚恳切,忠心义胆,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了许多,这也是国家对许世友将军的回馈。
同年的11月,许世友的灵柩被运到家乡悄悄地下葬,下葬过程极为隐秘,送葬人数的规模也限制在了很低的人数范围内。许世友也完成了一生的遗愿,永远地陪伴在了父母双亲的身边,魂归故土,母子相依。
许世友将军身前交与长子许光的50元并未派上用处,政府和中央为他购置了一副楠木棺材,如今在新县,这位酒神虎将的墓前堆满鲜花和茅台,他不仅是母亲的儿子,也是人民的儿子,他接受着人民的爱戴与想念。
正如许世友将军所言:生前精忠报国,死后孝敬父母。忠孝仁义四个字是许世友将军闪亮的人生写照,也是吾辈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