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南北朝不得不提。这个上接魏晋,下启隋唐的时间段,因为乱’,因为“分离’,因为“对立”,而被记住。不同政权隔长江分治南北,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止一次,为何偏偏要把这段时问,命名为“南北朝〝呢?
著名历史学家劳幹先生说:“南北朝的名称从:南北史?得来。”
何谓“南北史”?这是两本历史著作,即《南史》和《北史》。在唐高宗显庆四年(年),由唐代史学家李延寿编纂完成。《南史》和《北史》分别讲述唐开国前二百年间,南北方各自的历史沿革。
李延寿曾在唐太宗时期的史馆任职,参与编写过官修的史书《隋书》《五代史志》。利用在史馆工作的机会,李延寿问读了大量的前朝史料,“因于编缉之暇,昼夜抄录之”,为《南史》和《北史》的编纂,做了充分准备。李延寿的父亲李大师在世时,有一大遗憾:“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各自的史书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李大师有意撰写南北编年史,可惜尚未完稿便去世了。李延寿〝思欲追終先志”,这才有了南北史。
《南史》的内容,始于南朝宋永初元年(
年),宋武帝刘裕登基称帝;结束于南朝陈祯明三年(年),隋军渡江灭陈。期间包括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北史》则从北魏登国元年(年)建国讲起,直到年隋亡。将隋政权纳入北朝范国,既表明了隋对北周的全面继承,也体现了唐代的“政治正确”。大唐王朝才是结束南北乱世,完成一统的新盛世。但通常对北朝的定义,则以隋文帝接受北周禅位的年为终点,期问经历了北魏,东、西魏,和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李延寿父子通过南北史,为后人看待魏晋以后、隋唐以前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目光:这不是一个个独立的王朝兴衰,而是以长江流域(南)和黄河流域(北)两个地理中心,各自发展出延续又纷争的历史脉络。
南与北的分割,其实随着汉王朝实力的扩张,就已埋下了种子-东汉初年,曾经在北方带来极大威胁的匈奴,分裂为南勾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主动归附,被汉王朝安置于版图之中:“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除了南匈奴以外,乌桓、鲜卑等民族,也有相当多的部众迁入内地,在黄河流域与汉民族杂居交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河流域一度成为军阀混战争夺的焦点。直到司马氏统一,建立西晋。然而25年后,当智力低下的晋惠帝司马衷登基,司马家宗室之间的矛盾日益白热化,最终爆发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八位亲王以都城洛阳为主要战场,相互绞杀,即八王之乱。黄河流域在百余年间战乱不断,令北方百姓不得不选择南迁。
宋魏分定南与北
公元年,多次北伐立下赫赫战功的刘裕,接受了晋恭帝的禅位,建立刘宋政权。而建立于年的拓跋鲜卑政权一北魏,在不断地征战中扩张势力,最终征服了其他北方政权,统一了华北。
公元年,逃亡南方的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是为东晋。东晋以长江流域为中心,从地理上,已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对立格局:此时的黄河流域,是不同民族统治者所建立的小国之问的战场,东晋想要恢复晋王朝原本的疆域,就必须和北方的国家们一同争夺黄河流域的控制权。
北伐梦,东晋做了百年,在刘裕的手中,似乎看到了希望。东晋义熙十三年(年)八月,这位东晋朝廷的实际控制者、中外大都督、相国,率领北伐军一路北上,攻破了长安,倾覆了由羌族建立的后秦政权。然而,十一月初,坐镇建康城、为刘裕解决北伐后顾之忧的心腹重臣刘穆之,突然去世。
为了继续控制东晋权柄,刘裕不得不南归,长安城很快又落入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手中。
三年后,刘裕接过了晋恭帝的禅位诏书,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就在刘裕病逝后一年,即年,北方鲜卑拓跋部建立的魏政权,也迎来了一位霸主:拓跋焘。他灭夏国、破柔然、克北燕、平北凉,终于一统北方。
宋与魏,分别掌控南北。南方与北方、长江与黄河的对時,化为了两个独立政权之问的直接对抗。南北朝的乐章,由此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