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藏着的藏书楼

手上白癜风注意事项 http://m.39.net/news/a_9277394.html

本文转自:津云

五大道的小洋楼里藏着很多历史,浓缩在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建筑里。

  天津近代历史风云际会,非但政治、经济风生水起,文化方面也可圈可点,尤其是私家藏书在中国藏书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丰富着这座城市的底蕴。

  完成父亲遗志“恢复藏书”的胡宗楙、六代世守藏书的翁氏家族、雅玩无数的“上第二子”袁克文……他们的藏书楼和藏书故事就隐藏在五大道里。文化学者、天津师范大学王振良教授通过文献稽考和田野调查,考证出了五大道的至少13座藏书楼。

袁克文的“百宋书藏”

  芷江路魁德里9号。

  魁德里是一排二层楼的老宅,9号在巷子的最深处,老砖、木窗、铁门紧锁,院子里堆放着很多杂物。

魁德里9号

  老居民张大爷在魁德里生活了60多年,他说,魁德里9号有两层六间房,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民宅,多年前已无人居住。

  记者采访时询问,附近的居民都不知道这栋破旧的空宅曾是袁克文的藏书楼“百宋书藏”。“‘宋’是指宋版书,‘藏’其实就是藏书的地方。”藏书楼的考证者王振良介绍说,袁克文不只是藏书家,还是钱币收藏家,也是集邮家。

  袁克文自幼聪慧,15岁来津。年袁世凯死后,袁克文分得16万元。袁克文虽然家在天津,但有钱就到上海花,没钱再回天津想办法。

袁克文

  王振良介绍,袁克文在津居所已知至少3处:他早年随家人住在大营门,旧迹今已无存;后来常居地纬路袁家花园,其子女多在这里出生;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袁克文搬到了当时的英租界两宜里(今芷江路魁德里9号)。

  虽说藏书总量不是很大,但袁克文的收藏却能以精而胜他人。“由于他的身份和超强的经济实力,袁克文遇到宋元本古籍,无论贵贱一律收购,一跃成为北方藏书名家。”王振良介绍说,袁克文喜欢收藏宋版书,有部之多,很多都是孤本,他将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百宋书藏”,“说得有些谦虚,他不想压过他崇拜的清著名藏书家黄丕烈的‘百宋一廛’”。

  但是,袁克文的收藏只是贵公子的一种消遣。他花钱如流水,从父亲那里分得的十几万银元遗产很快用光。生活困窘之时,他就拿藏书来换钱或者易物,再后来,他甚至不得不靠卖字维持生活。

  年正月,袁克文病逝于魁德里,终年42岁。在他去世后,家人仅在他桌上的笔筒里发现了20块钱。

胡宗楙的“琅嬛胜处”

  南海路永健里。

  一栋泛黄的白色欧式建筑,外延雕梁画柱,院外挂着“民主促进会天津市委员会”的牌匾。90多年前,这个院子名为“颐园”,主楼一角则是藏书楼“琅嬛胜处”,它的主人是胡宗楙。

胡宗楙

  胡宗楙,晚清著名藏书家胡凤丹的第四子。年,胡宗楙来到天津,后任中国银行天津行长。

  年,胡宗楙购地建颐园。颐园占地一亩半,设有起居室、盥洗室、餐厅、厨房、家塾、书房等,后来又增建了专门的藏书楼。

  建成颐园后,胡宗楙又完成了父亲的两大遗愿之一——恢复藏书。

颐园

  “胡氏是藏书之家,胡宗楙的祖父一辈开始藏书,家中建有书屋五间,遗书数千卷。胡宗楙的父亲胡凤丹藏书10万卷,胡凤丹去世时最放心不下的竟是藏书和自己的书稿。”王振良介绍说,胡宗楙的颐园内建有独立的藏书楼“琅嬛胜处”,这是五大道地区已知的唯一一栋独立藏书楼。胡宗楙有藏书16万卷,比其父胡凤丹还多出6万卷。

琅嬛胜处

  年,胡宗楙病逝于天津寓所。“据胡宗楙的儿孙回忆,他的藏书有的捐给了天津崇化学会,有的捐给了北京图书馆,也有特殊时期的流失。”王振良介绍,胡宗楙的部分藏书目前保存在天津图书馆。

翁氏六代守藏书

  新华路号。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的牌子给了这栋小楼“特殊”的保护,小楼翻新过,红色的屋顶、复古的墙砖,安静地坐落在五大道上。鲜为人知的是,这栋小楼隐藏的藏书故事。

翁宅外景

  常熟翁氏家族是清朝末期最为著名的收藏世家之一,藏书历经十几代人,缔造了中国藏书史上的奇迹。

  翁家藏书始自晚清大臣翁心存。翁心存之子翁同龢是晚清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翁氏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当时,不少门人和友人知道翁同龢有收藏古籍的爱好,就纷纷从各处搜集过来赠送给他,翁家藏书一度十分辉煌。

翁宅

  翁斌孙是翁同龢哥哥翁同书的孙子,其子翁之廉后来过继到翁同龢名下,成为翁同龢的曾孙。

  年辛亥革命爆发,翁斌孙来到天津,在当时的英租界红墙道(今新华路号)购宅。年后,其子翁之憙搬至现在的新华路号,老宅在唐山地震时受损拆建,现为富兰特大酒店。

老宅已变成酒店

  年,翁同龢病逝,年至年间,翁斌孙回常熟整理翁同龢遗物,将所藏精品转移到天津。至此,翁氏藏书基本都集中在了天津翁宅。

  年,翁万戈在天津出生。他本是翁之憙之子,但因过继给了翁之廉,就成了翁同龢的五世孙,也是自翁心存起翁氏家族藏书的第六代传人,从小就背负着藏书传承的责任。

翁万戈

  年抗日战争期间,翁万戈远赴美国。年秋天,为避战火,翁万戈和家人把重要的藏书打包,从天津远渡重洋运到了美国。

  翁氏家族这批藏书迁移海外半个世纪,0年4月,翁万戈将家藏80种册善本古籍通过拍卖转给上海图书馆,部分翁氏藏书又回到了中国。

  年12月9日,翁万戈逝世,享年岁。“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为了我的人生。”翁万戈的一番话,道尽了他对家藏毕生的守护,也昭示了一个藏书世家继承人所背负的使命。

专家考证出至少13处藏书楼

  五大道上有多少藏书楼?王振良考证出了至少13处。

  “天津在近代史上辟有九国租界,吸引了众多北洋人物及其他各界名流在此寓居,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小洋楼。寻找这些洋楼曾经的主人,对于推进北洋人物和天津地域文化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王振良介绍,4年,他开始   关于天津藏书楼的历史,王振良教授介绍,在中国近代藏书史上,天津私家藏书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历史学家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藏书楼》中,重点介绍了中国近代藏书家60余人,其中藏书处曾设于天津的竟超过三分之一,如果加上在天津有重要藏书活动者,则几近总量的半数。仅凭这一点,对天津近代藏书家就有深入探讨并重新认识的必要。”王振良表示,事实上,天津的众多藏书家中,除了周叔弢、李盛铎、任凤苞、陶湘、严修等十几人尚能引起研究者注意,整体上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王振良认为,天津近代藏书家之所以被学界忽略,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系统挖掘整理。王振良嗜好藏书,对天津藏书家的资料颇为留意,在考察天津历史建筑的过程中,他发现藏书家住宅数量可观,而且这些住宅绝大多数也是藏书楼。

  历经近20年,王振良实地走访五大道,对藏书家的旧居进行实地调查,对藏书家的后人进行采访,通过他总结的“三重证据法”——相关联者的指认、文献资料的定位、实地考察的补充,不仅考证出每座藏书楼的准确地址,有的还考察出藏书楼的设计者,此外还述及每栋藏书楼的特色及藏书家的身份经历、藏书来源、藏书价值等。

  “五大道小洋楼是天津城市的符号或者象征,固然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但建筑的更大价值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上,寻找建筑曾经的主人及其历史,就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王振良认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