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复客制:东吴政权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这不禁加速了东吴屯田制的破坏。世袭领兵制:东吴政权允许大族将领率领的士兵可以世袭。进而扩大了军队,培养了领兵将领,巩固了孙吴对地方的统治。
这两种制度本质上是孙吴政权(封建国家)和官僚、将领等江南大族之间分割土地与劳动力的一种制度。这两种制度加速了江东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使得江南世家豪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占据重要地位,推动了东晋南朝立国支柱之一——吴姓门阀的形成。
宗主督护制:北魏初年,统治者为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对当时存在的坞堡采取承认态度,允许他们以原有的组织形式去控制人口,任命坞主为“宗主”,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依附于宗主的各类农民)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这种以世家大族为宗主,都护百姓的制度就是“宗主督护制”。
北方地区以坞堡形式存在的地主田庄,从非法变成了合法,其地主田庄的性质进一步固化与深化;坞堡主占有大量隐户,影响了北魏政府财政收入;间接加重了北魏人民的负担;大量坞堡形同独立王国,使得各项政令难以推行,推动了孝文帝改革。
三长制:三长制是北魏中期(孝文帝改革前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都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年,北魏下令以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能办事且谨守法令者担任。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三长制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使得政府政令能够较好地贯彻到基层,北魏的基层统治机构更趋完善;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财政收入,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元嘉之治:(——)指刘宋刘义隆在继承和延续宋武帝刘裕生前推行的多项改革的基础上出现了短期内经济有所恢复、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因宋文帝时年号为元嘉,故称之为“元嘉之治”。年,宋文帝被太子邵所杀,元嘉之治结束。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全书共卷: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记载了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到宋顺帝昇明三年()的历史。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律历、礼、乐、天文、中符瑞、五行、州郡、百官)是全书之精华。《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处理原始资料,如诏策、奏疏及时人诗赋、文章,大都照录全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是一部以河流为基准,记述自然、人文地理的地理学名著。《水经》传为东汉或三国时人桑钦所著,记载河流条,极为简略。郦道元据此增补、作注。全书40卷。详细叙述河流走向、经过地区以及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等,内容极丰富。注中引书余种,碑刻余种,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简答:
1,前秦苻坚改革内容
●政治上,(1)“复魏晋士籍”,维护士族地主特权。争取汉族地主支持;对其他各族上层分子也加强笼络。
●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2)派官吏巡行地方,劝课农桑;(3)开放山泽,允许百姓渔采;(4)在关中推广汉代的区种法;(5)兴修水利,发展交通事业。
●思想文化上,(6)提倡儒学,禁老庄玄学和图谶神学;(7)广设学校,任用精通学者为学官;(8)提拔成绩优异者为官。
2,萧齐的检籍
检籍:主要是清检士籍。
●士族有“籍状”,籍上有名者为士族。
●许多人通过贿赂官员、假造士籍变为士族。
●也有冒充为僧侣、绝户、死亡、废疾者,逃避服役。
●萧齐建国后,大力推行检籍工作,规定以宋元嘉二十七年户籍为准,凡不合者,一律改正,叫“却籍”
●检籍工作有弊端,引发唐寓之起义。
●年,齐武帝下令停止却籍。
●东昏侯萧宝卷时,“内难九兴,外寇三作”
3,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内容
●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期。
●前期在-年,冯太后主持,重在改革政治、经济制度。
●后期在年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主持,重点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前期:
●政治方面,一是整顿吏治(年,规定:i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ii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定期按官品发放。iii加大反贪力度,树立御史台权威。)
二是实行三长制(年代替宗主督护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能办事且谨守法令者担任。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
●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及新户调制。
后期:
●年,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得以亲政,继续推进改革。
●第一,迁都,由平城迁到洛阳。
迁都的考量:
①经济上,平城寒瘠,交通不便,粮食供给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
②军事上,平城北受柔然威胁,经略南方又悬远。
③政治上,a由于各族人民不断反抗,北魏统治者需要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实行汉化政策。
b平城鲜卑贵族集中,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较大。
●第二,改官职、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
●改官职——魏初,鲜卑、汉官号杂用。迁都后,依魏晋南朝制度
●禁胡服——迁都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装依汉制
●断北语——规定汉语为正音,鲜卑语为北语。“一从正音”
●改姓氏——迁都的第三年,下令把鲜卑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
拓跋——元、独孤——刘、步六孤——陆、丘穆陵——穆
●定族姓即仿汉族门阀制度定鲜卑族姓。拓跋改为元,门望最高。确立“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门阀制度。
●附士族
门阀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芽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形成于西晋,高度发展于东晋,逐渐衰落于南北朝。
按《新唐书》卷《柳冲传》载柳芳论姓族,这一时期著名的门阀士族集团有江南士族(含侨姓与吴姓),北方郡姓(含山东与关中两地郡姓)与鲜卑军事贵族(即虏姓)
●柳芳论士族
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
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
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
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
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3)改革的阻力
a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b太子拓跋恂企图发动叛乱,鲜卑贵族穆泰、陆徽与镇北大将军元思誉、代郡太守元珍发动叛乱。
孝文帝一力镇压,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4)评价
④孝文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本族旧俗,坚决推进改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⑤引入并强化已经腐朽的门阀制度,带来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制作不易,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