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籍介绍《南史》是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纪传体正史。唐李延寿著。本书八十卷,以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历史为记载对象,上起宋武帝永初元年,下迄陈后主祯明三年共一百七十年。分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两大部分。《南史》和《北史》均由李大师、李延寿父子相继撰成。他们的生平事迹参见《北史》。李大师认为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齐、周、隋诸国史虽然各立一书,但多有重复,又南北分隔,彼此互相指谪:南朝诸书称北朝为“索虏”,北朝诸书称南朝为“岛夷”。由于这种主从的偏见,造成了许多史实失实。因此他立志对南北朝诸史进行融汇贯通,仿照《吴越春秋》的编年体,改写为一部通史,惜书未毕而身亡。李延寿承父志,在旧稿基础上,改用《史记》的纪传体,参照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八书,增补了一些其它资料,用了十六年的工夫,撰成《南史》和《北史》二书。经唐王朝批准,二书于显庆四年正式颁布流传。2.作者简介李大师,字君威,相州人,祖籍陇西狄道,出自陇西李氏姑臧大房,是北魏龙骧将军、荥阳太守、姑臧穆侯李承的玄孙,北魏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高平宣景男李虔的曾孙,北齐外兵郎、顿丘广武东三郡太守李晓的孙子,隋朝清江洛阳二县县令李仲举的长子,李行师的哥哥。李大师长于评论当代时事,他有志于撰写一部南北朝史书,于是模仿《吴越春秋》体例,以编年体撰写南北朝史,然后期因事一度中辍。直到武德九年,他才再次执笔转数史书,至贞观二年去世。李大师临终前,因“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恨”。李延寿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南史》与《北史》。李延寿,生卒年不详,字遐龄,唐代著名史学家,相州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李延寿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书》对两书评价颇高,称“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其父李大师是一位有志于编著南北朝史的学者,但著述之事仅仅进行了两年左右的时间,他即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去世了。李延寿是李大师的第四子,深受父亲的影响和家学的熏陶。他没做过高官,倾其毕生精力从事于官修和私修史书的编撰。3.书籍价值李延寿所修《南史》主要是对南朝四书进行订谬纠误,整齐繁简。其中对《宋书》删削最多,大约达十之五六;对《南齐书》则大量增加史料,对《梁书》既增政治内幕、宫闱秘闻等琐言碎事,又缩短行云流水之类的文赋;对《陈书》增删最少,仅节略或改动字句而已。总的说来,本书所增主要是史实。所删主要是诏、奏、表、疏、文赋,北宋宋祁对本书的这种外理方法甚为欣赏,认为它超过了宋、南齐、梁、陈四书。他说《南史》“颇有条理,删落让辞,过本书远甚。”(《新唐书·李延寿传》)清朝学者的评论互有抵牾,永瑢等认为本书中的“宋、齐、梁、陈四朝九锡之文,符命之说,告天之词,皆沿袭虚言,……是芟削未尽也。”(《四库总目提要》)而赵翼则认为本书有“过求简净之失,”如《王镇恶传》中不交代刘兖州的来历,《谢晦传》略去传主明志之言。有人将《南史》立入通史之体。这种看法颇有偏差,因本书仅把偏安江南的四个王朝的历史合为一体,远没有上起远古、下至当代的通史规模。本书按家系立传,赵翼指责为“竟以代人作家谱”,其实这种做法乃是当时门阀士族垄断社会政治在观念上的反映。本书也有不少失误之处,如《宋后废帝纪》说孝武帝有二十八子,明帝杀死十六人,其余皆为后废帝所杀,但据考证,后废帝未杀一人。这些人实际都已早夭。又如《檀韶传》,把檀祗之子檀臻,错认为传主之子。4.版本优势“百衲本”《二十四史》,是由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初年在张元济主持下推出的影印版的“二十四史”。期间张元济耗费巨资搜访宋元善本,通过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制版技术,历经十余年的努力而完成这项工作。因各书底本多残缺不全,不得不通过许多版本相互参校、补缀而成,犹如僧侣之“百衲衣”,故名之曰“百衲本二十四史”。百衲本对殿本、局本中的谬误有所匡正,对历史研究的功绩有目共睹,影响深巨,曾被史学界一致公认为“中国最佳全本正史”,是中国史学上的一座丰碑,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