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死后83年,一封23字密信现世,世人

如何治疗白癜风快 http://m.39.net/pf/a_10467309.html

“我计不成,乃天命也!”

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姜维临终前的一声苦叹,成为了多少观众心中的意难平。

如今人们对姜维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戎马一生,是诸葛亮死后蜀汉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也有人说他连年征伐,穷兵黩武,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那么,历史上的姜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天水少年

建安七年,公元年,东汉仍处于群雄割据的战乱局面。

这一年,北方的袁绍郁郁而终,曹操乘胜收割袁家的残余势力,开始成为江北的唯一霸主。

南方的刘表趁此机会,派遣刘备袭击曹操的大本营,发动了著名的博望坡之战。

东方的周瑜力谏孙权不要把人质送给曹操,粉碎了曹操挟制江东的企图。

而远在西方的凉州天水,于此年诞生了一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姜维。

姜维出生在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其父亲姜冏(jiǒng)时任“天水郡功曹”,是一个很正派的人,对儿子的教育也十分重视。

姜维非常爱读书,受大儒郑玄的经学影响十分深远,这为姜维后来成为一名文武全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理说,父亲工作稳定,天水又离群雄逐鹿的中原比较远,姜维应当能够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天水附近的羌人发生了叛乱,其父亲姜冏死在了战场上,留下了寡妻和年仅十二岁的姜维。作为烈士的遗子,姜维受到了破格提拔,成为了天水郡的一位少年将军。

就这样,姜维与母亲相依为命,平平稳稳地度过了十几年,没有犯下什么过错,也没有立下足以升官的功劳,有的只是他恪尽职守、不断积累政治和军事经验,以及工作之余努力读书、训练,提升自己的才能。

或许,是对父亲的思念和敬佩,使得姜维在本该年少轻狂的年纪,脚踏实地、戒骄戒躁,十几年如一日地打磨自己,只为等待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

二、远志不当归

那个改变姜维人生轨迹的机会,出现在公元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期间。

这一年,魏文帝曹丕去世,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率领大军出祁山、攻陇右。陇右一带战火突燃,魏国并无防备,导致蜀军所到之处一片混乱,天水郡也不例外。

此时身为天水中郎将的姜维,正与太守马遵等人在各地巡视,马遵见有不少本地军民响应蜀军的行动,怀疑姜维与蜀军勾结,于是独自逃跑去了上邽(guī)县。

等姜维发现并追随到上邽城下时,守城魏军却听信了马遵的话,认定姜维怀有异心,坚决不开城门,无奈的姜维只好回到老家冀县,可惜冀县的守军也已经收到消息,不肯放姜维入城。

一边是来势汹汹的别国势力,另一边则是无端怀疑自己的友军,姜维的心被伤透了。

幼时的他经历过父亲为国尽忠的那次战争,对他来说,忠诚二字是家教,更是自己的标杆和信仰,所以,他才愿意一直留在母亲身边,报效祖国、建设家乡。

可是,倘若姜家父子两代的忠诚,换来的是猜忌和背叛呢?

两难之际,姜维没有选择拼死一战。他年纪轻轻,还没来得及一展身手,不能逞一时的血气,要保全有用之身,才对得起二老的养育之恩。于是,他来到诸葛亮阵前,选择了投降。

很快,姜维的才华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诸葛亮看着眼前这个年仅二十七岁的年轻人,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

同样是风华正茂的二十七岁,同样是身怀经世之才,更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同样在二十七岁的年纪,遇上了一生中最信任、最欣赏、最器重自己的人。

可惜在北伐之前,早已做好牺牲准备的诸葛丞相,像是交代后事般地为后主刘禅写下了《出师表》,里面提到文武官员包括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若是早些遇到姜维,或许他也会写下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吧!

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被蜀军占领的消息传到了魏国。在朝廷百官不知所措之时,魏明帝曹散反而是最冷静的那个人,他决定亲自前往长安督战,并派遣大将张郃前往祁山迎敌。

后来发生的事情众所周知,年轻的谋士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于街亭之战中败在了张郃手下,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宣告失利。

在紧急撤军的过程中,姜维随诸葛亮回到了蜀地,与老母亲走散了。不久,姜维收到了母亲的书信,劝姜维回到家乡。

姜维害怕这信不是真的,更害怕这信是真的:如果魏国为了阻止自己投蜀而伪造书信,那么就说明母亲已经被人控制了,自己以叛将的身份仓促回乡,这反而会害死母亲;

如果这是母亲的亲笔,那就说明老母现在孤身一人,身边可能连个照应的伴儿都没有。

他思虑良久,辗转反侧,提笔写下“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样一段话。

姜维很清楚,自己倒戈、弃母,这一系列决定会给他招来多少骂名,可是彼时的他或许根本没有更好的选择。

好在,身处异国他乡的姜维,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诸葛亮班师回朝之后对姜维盛赞连连,提拔不断,年轻的姜维迅速成为诸葛亮身边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交流不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甚至在音乐方面,两人都是蜀山琴派的代表人物。

或许,在诸葛亮身边,姜维常常听见丞相念叨先帝曾是个什么样的人,大汉江山曾是一幅多么美的光景,于是诸葛亮口中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渐渐成为了姜维的理想;

也或许,姜维只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北伐顺利,回到家乡天水冀县去侍奉老母。

可惜姜维与诸葛亮相处的日子并不算长。

公元年10月8日,瑟瑟秋夜,一代贤相诸葛亮,终于化为五丈原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流星。在蜀军撤退之时,姜维击退了试图追击的司马懿,保证了大部队的安全转移。

三、连年征伐

《三国演义》中,姜维在诸葛亮去世以后九伐中原,虽与魏国互有胜负,但因战事过多、国力难继而招致国内诸多大臣的不满。而历史上的姜维,北伐次数可能不止九次。

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这一段历史中的多次战争,双方主将分别是郭淮和姜维,最终的战果如下:

蜀将姜维出陇西。淮遂进军,追至强中,维退。

——《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

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

——《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陈寿在魏书中记载了郭淮追击撤退的姜维,而蜀书中蒋琬却以姜维击败郭淮为由启奏刘禅,建议给姜维升官。可以推知,姜维应当获得了一些小胜,但是并没有扩大战果就主动撤退了。

对于蜀汉来说,这次小胜意义重大,说明即使诸葛丞相不在了,魏国也并非不可战胜,兴汉大业仍有希望,而这个希望,几乎就落在了年富力强的姜维身上。

公元年,蒋琬去世,费祎接任大将军。第二年,凉州一带的羌人发动叛乱,并联络姜维请求响应。不幸的是,费祎并不支持北伐事业,分配给姜维的兵力很少,姜维只得硬着头皮一路北上。

在姜维赶到之时,郭淮等人已经击败了羌人,但姜维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再次击败郭淮,掩护羌人首领迁入蜀地。这番事出突然的北伐,姜维再次取得小胜。

两年后,姜维进军麹(qū)山,筑起两座山城作为北伐营地,并联合当地羌人共同进攻。

郭淮这次并没有选择与姜维正面交战,而是等姜维离开之后,包围了麹山的两座山城,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截断姜维与守山部队的联系。由于姜维兵力不足,此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一年后(公元年),姜维再次联合羌人,兵发陇右,因兵力不足没能攻克城池,但是俘虏了魏中郎将郭修。

比起名声显赫的姜维、郭淮等人,郭修只能算是个小人物,但这个人可以说改变了蜀汉和姜维的命运,因为他一手制造了三年后震惊蜀地的费祎遇刺事件。

费祎与姜维在北伐一事上是存在矛盾的。在蒋琬去世后,姜维每次北伐,费祎都持反对意见,这导致姜维每次都因兵力不足而束手束脚。

也正因为这样的矛盾,有人认为是姜维暗中指使郭修刺杀费祎,虽然此事在史书上并无定论,但是仍可从资料中获取一些可疑的线索。

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傅子》

可见,姜维有“阴养死士”的不良记录,且“好立功名”一事,反映在姜维频繁北伐上,似乎说明姜维有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之嫌。

而巧合的是,自费祎去世(公元年)起,至魏国淮南平叛(公元年)止,姜维前前后后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北伐,他不是在北伐的战场上,就是北伐的路上。

他似乎不明白,战争的本质是国力的对抗,而蜀国作为全面落后的国家,在连续作战中从来不占优势;

而费祎等人似乎也不明白,蜀汉如果偏安一隅、不主动出击,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慢性死亡,而几十年前蜀地人民兴复汉室的满腔热血,只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先辈们的西去而渐渐冰凉。

此时的姜维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每当他辗转难眠、仰望星空,他就会想起,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有个纶巾鹤氅(chǎng)、手摇羽扇的中年人,与他一见如故,信任他、欣赏他、器重他,而在那个中年人年轻的时候,也有一个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中年人,信任他、欣赏他、器重他。

如今,那两个人都化作了天上的星星,哪怕黑暗已笼罩了蜀地,仍有那两颗璀璨的将星,为姜维照亮前行的路。

公元年,已经年满六十岁的老姜维发动了最后一次北伐,可他再次失败了。姜维最终没能动摇魏国的根基,他选择远走沓中屯田,不再征战。

四、尘封的密信

公元年,姜维失势以后,魏国认为时机已到,立刻组织邓艾、钟会等人分兵进攻。姜维或许早就料到,一旦自己停止威胁魏国,魏国就一定会主动进攻蜀国。

远离朝政的姜维并没有放下手中的军事和武艺,他迅速布置防守,将魏国的主力抵挡在剑阁关外,却不料邓艾从小路偷渡,一路杀到成都,后主刘禅宣布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远在剑阁的姜维接到消息,决定向剑阁关外的钟会投降。钟会以数倍的兵力却不能撼动姜维防线的分毫,不由得十分欣赏这位老前辈,常常向他请教问题,而饱读诗书的姜维每次回答都能让钟会眼前一亮。

此时,远离中原且手握重兵的钟会,开始暴露出他的野心。在姜维的教唆下,他先是诬陷邓艾谋反,除掉了这位拥有灭国之功的名将,又逐渐在蜀地掌握实权,囚禁了其他的魏将,准备形成割据势力。

然而,此时魏军内部却发现了钟会的图谋,忠于魏国的将士们发动兵变,合力杀死了钟会、姜维等人,又在蜀地大肆屠杀蜀国旧臣,使得灭蜀之战以许多不必要的牺牲而收尾。

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那么,晚年的姜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乱臣贼子。经历了姜维多次北伐的两国士兵和百姓们,对这个好大喜功的战争机器恨之入骨。

魏末晋初的官员们,对他的评价也都是负面居多,包括执笔《三国志》的陈寿也是如此。

直到83年后,东晋士族领袖恒温来到蜀地查阅典籍,发现了一封密信。这封密信是姜维在投降钟会后写给刘禅的,只有寥寥23字。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华阳国志·密书通后主》

原来,姜维并没有真的投降,他早已看破了钟会的野心。冷静分析局面之后,他直接加入了钟会帐下,逐渐取得钟会的高度信任,挑拨了钟会、邓艾之间的关系,再煽动钟会的野心,利用钟会的权力打压魏国的忠臣,削弱蜀地魏军的实力。

倘若计划顺利,或许下一步就是姜维伺机除掉钟会,与廖化、张翼等仍在人世的蜀汉老将重整旗鼓,迎回刘禅,再次建立蜀汉政权。

可惜,钟会的野心暴露得过快,被监军卫瓘等人察觉。已经六十二岁、身患严重胆结石的老姜维,拼着最后一丝力气,奋力杀死多名青壮年魏军,最终胆绞痛发作,在魏军的刀剑下结束了他那传奇的一生。

深恨姜维的魏军剖开了他的尸体,发现他“胆如升大”。蜀汉最后的大将军,被魏军砍得七零八落,抛尸荒野,只有一位天水老乡偷回了姜维的部分衣物和两截断臂,将他葬在了故乡的一座山上。

在三十六年前,姜维或许从未想过,自己在跟随诸葛亮撤军之时匆匆不及的一次回眸,竟错过了故乡、错过了母亲的余生。

五、总结

姜维,蜀汉最后一位大将军,文武双全,忠于国事,但他不计后果地多次发动战争,致使魏蜀边境常年处于战乱之中。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姜维毫无疑问是一名有才华的将领,在兵力、后勤长期劣势的情况下仍能与强敌互有胜负,且在国灭之后仍不放弃复国的希望,至死效忠。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论心,他或许是孝子,论迹,他最终为了事业抛弃了母亲。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连年北伐,导致战事不断,民不聊生,他是三国后期魏蜀两国百姓和底层士兵的罪人。

至于姜维到底是不是诸葛亮的徒弟,他是不是真的相信先帝的理想、继承了丞相的遗志,以及最后刘禅到底有没有收到姜维的密信,均于史无载。

总之,姜维是一个复杂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他,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这也是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们对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原因。

但抛开他的穷兵黩武、不择手段,姜维坚韧不拔、矢志不渝,最终为国事而死、为知己而死,他这份对待国家、对待良师益友的忠诚,值得后世的铭记和传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