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官渡之战的转折点,虽然多被归于乌巢之战,实际是在张郃、高览的临阵倒戈。按《张郃传》记载,乌巢起火后,张郃“率重兵攻太祖营”,可知袁绍将剩余精锐孤注一掷,尽拨于张郃麾下。(袁)绍但遣轻骑救(淳于)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魏书张郃传》同时按《武帝纪》记载,“绍众大溃”是在“张郃降曹”之后,二者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张)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袁)绍众大溃。--《魏书武帝纪》张郃是河北名将,袁绍集团的台柱人物,他的临阵叛乱,绝非一时兴起的偶然事件。本文想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串联,分析张郃在“倒戈前夜”的一系列幕后事件,以及相关影响。本文共字,阅读需9分钟①郭图“谗佞”事件辨析郭图是“张郃倒戈事件”的关键人物。《张郃传》对于传主本人的临阵叛逃,颇多遮掩,称张郃是受郭图谗害,归袁无路,被迫出降。(郭)图惭,又更谮(张)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魏书张郃传》然而按《魏书武帝纪》与《魏书袁绍传》,张郃降曹实属主动,与郭图毫无干系。南朝范晔编撰《后汉书袁绍传》时,亦不曾提及郭图,仅说张郃、高览“闻淳于琼败,遂奔曹操”,与陈寿笔法相同。虽然陈寿喜欢在《三国志》中“错落叙事,互文见意”,但郭图的相关记载,明显与常识相悖。最简单的问题,张郃已经领兵出击,未曾返回袁绍大营,他是如何得知郭图进谗的?按《荀攸传》记载,张郃听闻淳于琼兵败,归降之意甚急,乃至主动“烧攻橹”(即攻战器具),热情过了头,甚至引起了留营守将曹洪的怀疑。(袁)绍将张郃、高览烧攻橹降,绍遂弃军走。郃之来,(曹)洪疑不敢受。--《魏书荀攸传》郭图进谗,张郃降曹清代学者姜辰英曾明确指出,郭图在此事件中的相关记载,必出自张郃家传(即《别传》),实属“自文其丑”。此必(张)郃家传,自文其丑,故与《武纪》、《绍传》互异。--姜辰英其实类似《别传》、《家传》、《地方志》一类的私修史料,由于撰稿人的预设立场问题,在许多敏感问题上,喜好“文过饰非,信口雌黄”。姜辰英的见解,十分精洽。但是,有一点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郭图进谗,虽然子虚乌有,但张郃与郭图不睦,却是无可置疑。袁绍内部派系分裂,是“许攸叛逃”、“淳于琼身死”、“张郃倒戈”的直接诱因,这一点确实无可避讳。②郭图与张郃的幕后角力张郃的《家传》,之所以把郭图拉出来背锅,是因为二人存在宿怨。张郃与郭图,由于出身、郡望等问题,实际隶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张郃出身冀州河间,属于河北集团的干将;郭图出身豫州颍川,属于颍川集团的先锋。这里要说明一点,河北系与颍川系,均非袁绍的嫡系。袁绍本人出身豫州汝南,由于出奔渤海()的时间过于仓促,其“元从部曲”不多,主要是荆州南阳的逄纪与许攸。河北系是冀州地区的地头蛇;颍川系则来自冀州牧韩馥。因为韩馥本人出身颍川,因此赴任冀州之后,遣使从老家招募了许多乡亲。比如荀彧便曾受韩馥招募。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荀)彧独将宗族至冀州。--《魏书荀彧传》换言之,荀彧、荀悦、荀谌、郭图、郭嘉等人,实际均是韩馥的政治遗产。但由于颍川士族在河北地区属于“流寓人士”,因此他们与“州里人”袁绍(颍川与汝南同属豫州),存在共同的利益基础。袁绍的元从集团中,淳于琼出身颍川,昔日在洛阳与袁绍为同僚。袁绍担任中军校尉,淳于琼担任佐军校尉。是时,(灵帝)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后汉书何进传》淳于琼无疑充当了袁绍与颍川集团的牵线人。袁绍麾下派系内斗仔细梳理史料,会发现袁绍在河北地区虽然“宽纵大族”,但也不时利用“颍川集团”来牵制“河北集团”。典型案例就是拆分沮授部曲。河北名士沮授,出身冀州广平(即巨鹿郡),被袁绍征辟为别驾从事,相当于刺史麾下的二把手。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不仅是地方名流,还手握兵权。(郭)图等因是谮(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献帝传》在郭图的建议和袁绍的运作下,沮授的部曲,被一分为三,由沮授、郭图、淳于琼各统一部。最终连沮授的本部,也被郭图吞并。(袁)绍疑焉。乃分监军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遂合而南。--《献帝传》(沮)遂以疾退,(袁)绍不许,而意恨之,复省其所部,并属郭图。--《后汉书袁绍传》需要注意,郭图、淳于琼皆出身颍川。二人在各类史料(《魏书》、《献帝传》)中,往往一起出现,足见颍川集团党同伐异,由来已久。另一案例便是审配的兴衰。审配出身冀州魏郡,是河北集团的台柱,被袁绍征辟为治中从事,地位与别驾从事(沮授)类似。按《后汉书》记载,官渡之战,审配二子被曹操所擒,袁绍忌惮审配“族大兵强”,打算借机废了审配的监军之位。孟岱与(审)配有隙,因蒋奇言于绍曰:“配在位专政,族大兵强,且二子在南,必怀反畔。”郭图、辛评(颍川人)亦为然。--《后汉书袁绍传》虽然在南阳人逄纪(袁绍元从)的运作下,审配侥幸免于祸患;但袁绍死后(),审配立刻设下毒计,借刀杀人害死了逄纪,恩将仇报如此。(审配曰)是时凶臣逄纪,妄画蛇足,曲辞谄媚,交乱懿亲,将军(指袁谭)奋赫然之怒,诛不旋时。--《汉晋春秋》更不必说,逄纪的南阳老乡许攸,就是遭到审配陷害而走归曹操的。足见河北集团的排外性。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许)攸怒,叛(袁)绍。--《魏书荀彧传》但是逄纪其人,也并非完美受害者,巨鹿(属冀州)名士田丰之死,便祸出逄纪。(逄)纪复曰:“(田)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袁)绍于是有害丰之意。--《先贤行状》逄纪谗杀田丰谗害审配的郭图与辛评,均出身颍川,自然令审配怀恨在心。邺县城破时(),审配公报私仇,屠尽辛评全族,只有出使曹营的辛毗得以幸免。及(审)配兄子开城门内(曹)兵……(审)忿辛、郭坏败冀州,乃遣人驰诣邺狱,指杀仲治(辛评字仲治)家。--《先贤行状》此事的可笑之处,在于真正的内奸是审配的侄子审荣,审配却颠倒黑白,寻衅滋事,将颍川集团一网打尽。(审)配兄子(审)荣守(邺县)东门,夜开门,内太祖兵,与(审)配战城中,生禽配。--《魏书袁绍传》由此可知,袁绍麾下的元从集团、颍川集团、河北集团,三家违戾不和,党同伐异,乃至恩将仇报,戕害性命,到了何种地步。张郃身处如此险恶的环境,生出叛心,也并不奇怪。③张郃叛乱前夜张郃的叛乱,一方面是由于错综险恶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是在军事方面丧失了对袁绍的信心。张郃本人精通兵略,名震河朔;初降曹操,便得到偏将军的敕封。太祖得(张)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魏书张郃传》如果拿关羽做对比,会发现关羽在建安四年()随刘备第一次归顺曹操时,得到的官职不过中郎将;直到建安五年()第二次降曹,才获得了偏将军的职位。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关)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蜀书关羽传》从曹操的态度可以看出,张郃对军兵事务,有极其敏锐的判断。张郃降曹的时间背景,是特别容易被忽略的。张郃降曹在官渡之战的最后一刻,即建安五年()冬十月。须知,官渡之战始于建安四年()八月,至张郃倒戈时,已经打了整整一年有余。(建安四年)秋八月,(曹)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魏书武帝纪》彼时袁、曹双方粮草殆尽,导致翌年()曹操试图再度攻伐袁绍时,竟然出现“粮草不足与河北相支”的情况。(建安)六年,太祖就谷(兖州)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指袁绍)相支。--《魏书荀彧传》这也解释了,为何张郃听闻淳于琼战败的消息,立刻倒戈卸甲。因为乌巢的粮草,是袁绍军的最后希望。战争已经持续一年有余(-),且当年的冬季已经来临,乌巢存粮被毁,预示着袁绍军的溃败。乌巢被焚,张郃降曹更不必说,袁绍所占的冀、青、幽、并四州,纬度都较高,相比于曹操治下的兖、豫、徐诸州(外加半个司州)而言,河北的气候会更加寒冷,因此面临的“过冬问题”也便更加严重。正是因为张郃预料到了第二个冬季来临后袁绍面临的困境,因此才阵前卸甲。换言之,郭图进谗与否,根本无关大局;乌巢是存是亡,才关系到张郃的去留。没了粮食,别说张郃,连袁绍都得饿死。这就是“张郃闻淳于琼败,遂奔曹操”的真谛所在。(张郃、高览)二将闻(淳于)琼等败,遂奔(曹)操。--《后汉书袁绍传》袁绍之所以“大溃而走”,是因为乌巢与张郃“两线兵败”,实属无奈之举。绍军惊扰,大溃。(袁)绍与(袁)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度河。--《后汉书袁绍传》乌巢是袁绍的辎重所在;张郃则统率着袁绍最后的精锐,这两路人马哪怕有一路胜了,袁绍都可以继续咬牙鏖战。可惜,天命使然,袁绍也不得不自吞苦果。④小结张郃临阵倒戈,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专题。如前文所述,“郭图进谗”之说,纯系子虚乌有;但郭图为代表的颍川集团与张郃所处的河北集团,二者不睦,相互攻讦,却是确有其事。袁绍在后方的统战工作如此失败,在前线一溃千里,也便不足为怪了。如果仔细梳理《张郃传》的记载,会发现张郃倒戈之后,还存在着极为隐秘血腥的笔法。这就是张郃将麾下的“袁军重兵”,尽数献给了曹操,最终他们全部被曹操坑杀。张郃降曹后,被“授以众,从攻邺”。按张郃统率袁军精锐倾巢而出,他麾下本就不乏部曲,如何需要被曹操“授以众”?(曹操)授(张郃)以众,从攻邺,拔之。--《魏书张郃传》不难看出,张郃降曹后,麾下的部曲实际已经被尽数褫夺,那么这些部曲的下落如何呢?按《魏书袁绍传》记载,张郃降曹后,“袁绍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而坑杀之数,竟然达到了七、八万之多。按张璠《汉纪》与《后汉书》记载,袁绍降卒被杀八万,按《献帝起居注》记载,袁绍军被斩首七万;《资治通鉴》也取七万之数。杀(袁)绍卒凡八万人。--张璠《汉纪》(袁)绍与子谭轻身迸走。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献帝起居注》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时,称“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明确使用了“坑”的字眼,可知不是阵前交锋,而是事后杀降。诸书皆云,(曹)公坑(袁)绍众八万,或云七万。--裴松之曹操坑杀袁绍降卒袁绍渡河逃亡时,“幅巾乘马,轻身迸走”,明显势穷力竭,残营中根本不可能留下七、八万之众。这些被坑杀的降卒,实际就是跟随张郃、高览降曹的“重兵”。这里需要注意,由于曹魏报功传统,习惯于“以一当十”(见《国渊传》),因此无论是“三十万青州兵”还是“坑杀八万降卒”,数量都颇有水分。但万余规模,无疑还是具备的。(魏国)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国)渊上首级,如其实数。--《魏书国渊传》换言之,张郃拿着万余颗人头,替自己交了一张鲜血淋漓的投名状。张郃之于曹操,就类似章邯之于项羽。领头儿的倒是鸡犬升天,可惜那万余口冤死鬼,抛骨荒野,不得超生。三十年后()诸葛亮北伐,张郃追至木门道,飞矢中膝,卒。(诸葛)亮还保祁山,(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魏书张郃传》张郃之死,明线上是死于诸葛亮的奇兵;暗线上却是死于司马懿的猜忌。司马懿畏惧张郃威名,逼迫张郃追击穷寇,最终导致张郃阵亡。司马宣王使(张)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魏略》胡三省(《资治通鉴》作注人)评价此事时,便不无感慨地提到“懿实畏亮,又以张郃尝再拒亮(指街亭之战),名著关右,不欲从其计”。张郃虽然精通兵略,但在三国两大兵家的联手阴谋下,却落了个死于非命的下场。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大概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Thanksforread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