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史名将檀道济,废帝计划的幸存者,最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檀道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人,南北朝时期称山东为高平郡。檀道济从小父母双亡,兄弟几人都由堂叔檀凭之抚养长大。公元年,北府兵出身的刘裕率领旧北府兵起义反抗恒氏篡国。檀道济就跟随两个哥哥投奔了刘裕,并且随刘裕攻破了建康,赶跑了恒玄。在讨伐恒玄初期,檀道济兄弟几人就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能力。在赶走恒玄后,急需军事人才的刘裕让檀道济做了建武将军参军。在后面消灭恒氏的战争中,檀道济往往都是一马当先,这让刘裕看到了自己平定孙恩起义时的影子,对檀道济兄弟也是格外的看重。

在剿灭恒氏的残余力量时,檀道济生擒了恒玄的儿子桓振,立下大功的檀道济被刘裕任命为辅国参军加封南阳太守。檀道济兄弟几人之所以能征善战,不得不感谢他叔叔檀凭之。檀凭之原本就是东晋大将,从小跟在叔叔身边长大的檀道济兄弟,对行军布阵也是信手拈来。檀道济自从军以来,跟随刘裕四处征战,从消灭恒氏叛乱,平定卢循起义、司马休之作乱等战役中都有很好的表现。刘裕任檀道济为征虏司马,加号冠军将军。刘裕北伐后秦,以檀道济为北伐先锋,消灭后秦,占领长安后,檀道济被任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刘裕知道檀道济在军事方面有很高的才能,刘裕就把檀道济安排在了长子刘义符身边做西中郎司马,兼任世子中庶子。刘裕篡晋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刘裕称帝,世子刘义符就是太子,也就是将来的皇帝。刘裕把檀道济安排到这样的位置,可见对他是有多么的看重。刘裕称帝没多久,身体出现了不适,长年的征战,没日没夜的处理政事,刘裕病倒了。刘裕知道大限快到的时候,心里还是很担心的,因为几个儿子都还小,太子刘义符才十六岁。必须要给太子培养一些势力,不然等他刘裕一死,觊觎这个皇位的大有人在。

刘裕把目光投向了檀道济,他对刘裕一直是忠心耿耿,而且一直在太子身边做事。能力方面那更不用多说,随刘裕征战的这些年里,刘裕是最清楚不过的了。刘裕提拔檀道济出任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一时间檀道济可谓是权利滔天,这也就是他能成为托孤大臣的原因。刘裕死之前任命的四位托孤大臣,徐羡之,文有傅亮,武有檀道济、谋有谢晦。这帮人都是刘裕的开国元勋。目前他四人在朝中权利最大,刘裕这样做,其实也是想让他四人相互制衡。宋少帝刘义符即位后的第二年,北魏进攻青州,时任青州刺史的竺夔向朝廷告急。刘义符下诏加官檀道济为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领兵前去支援竺夔。等檀道济的援军一到,北魏军队连夜撤退了。无功而返的檀道济回军后仍镇守广陵,从此也就和北魏开始了争斗。少帝刘义符即位后,经常干些事情让大臣们不爽,特别是托孤大臣的徐羡之和少帝刘义符矛盾日益严重。感觉自己受到威胁的徐羡之就有了废黜少帝刘义符,拥立其他皇子为帝的打算。但这个事也不是他说了算,所以他只好找到傅亮来商量。傅亮一介老儒生,思想必然陈旧,所以对少帝刘义符的所做所为也有点不满。徐羡之在一旁添油加醋的说了一番,又让朝中一些大臣中伤少帝。这让领兵在外的檀道济更加坚信少帝无德,不能振兴刘宋江山。徐羡之和刘裕次子刘义真更加不和,废了皇帝以后,有能力来接班的就是刘义真。徐羡之心里肯定是一百个不答应,要是拥立刘义真为帝,那还不如让刘义符继续当皇帝。徐羡之故意安插罪名给刘义真,要把刘义真贬为平民,檀道济知道后不答应。最后刘义真还是给徐羡之外放的时候派人给杀了。

刘义真一死,只好让徐羡之看好的刘义隆来即位。傅亮去接回刘义隆,并请他登位,刘义隆虽小,但是两个哥哥被徐羡之弄死这个事。他可是一直记在心里,所以暗中也就让自己的心腹到彦之四处部署,将来好为两个哥哥报仇。徐羡之担心刘义隆继位后,会将荆州重镇委给心腹,徐羡之杀了两个皇子,他也担心刘义隆会找他算账。所以就找了几个理由任命谢晦为都督荆湘等七州诸军事,掌握长江中游的军权。意思是让谢晦在外作为自己在朝中的外援。刘义隆干脆装傻,你弄你的,我搞我的,这个仇我是一定会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谢晦自从和徐羡之杀了宋少帝和刘义真以后,一直担心刘义隆会找他算账。当得知要出任荆州刺史时,谢晦也是放下了那颗颤抖的心。连续杀了皇家两个儿子,一个还是皇帝,这换作谁都不安。刘义隆经过两年的部署,认为报仇的时候到了,下令逮捕了徐羡之和傅亮。徐羡之无奈只好自杀,傅亮一生为朝廷,刘义隆心里清楚傅亮没二心。杀他两个哥哥的主谋是徐羡之和谢晦,但傅亮参与了密谋。刘义隆只是赐死了傅亮,善待了他的家人。在荆州拥兵自重的谢晦,听说徐羡之和傅亮被杀,也是清楚刘义隆准备秋后算账了。手里有人,谢晦也不惧,横竖都是死,干脆起兵反叛。至于为什么刘义隆这时不找檀道济的麻烦。一是刘义隆不想两线做战,如果他选择同时向檀道济和谢晦开战,自己必败无疑。第二檀道济只是废帝计划的执行者,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当时少帝被徐羡之所杀。檀道济担心朝局有变,亲自带兵稳定混乱,直到自己顺利登基为止,杀死两个哥哥的事和他也没什么关系。

第三个是这时的北魏常年骚扰刘宋边境,边关统帅离不开檀道济。最后由于檀道济一直以来军功显赫,在朝廷上下有很高的威望。在檀道济和刘义隆心腹大将到彦之的攻击下,谢晦兵败被俘,谢晦全家被杀。谢晦的反叛被平定后,宋文帝刘义隆开始了他的北伐策略。对北魏的战争中,到彦之的攻城略地,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感到头疼。到彦之一度领兵攻取洛阳、虎牢关等地。最终在拓跋焘的亲自领兵反击下,又把几处失去的城池收了回来。檀道济在和北魏的作战中,衍生了一个成语“唱筹量沙”。成语的由来是拓跋焘战败到彦之,檀道济领兵前去救援,多次击败北魏军队。最终因为敌众我寡,刘宋防守的滑台失陷。宋军战败,粮草不足,檀道济军中有一个士兵临阵叛逃到北魏。说了宋军缺粮的事,北魏方面也不确定此事的真假,但又不想错过剿灭檀道济的机会。北魏派大军围住了撤退的宋军,就在军心动摇时。檀道济立即下令,让军队就地安营扎寨。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檀道济还能保持的相当冷静。当天晚上檀道济带着管粮食的所有官员士兵,在军营中盘点粮食。一些士兵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北魏派来的探子见状后回去禀报,说宋军有足够的粮食,可以支撑他们继续作战。北魏方面一听探子的报道,当场就斩杀了叛变过去的宋军。这是檀道济把白沙跟粮食放在一起,用来迷惑北魏探子的计谋。所以这就是“唱筹量沙”的由来,成语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在刘裕没死的时候,檀道济在军中就有很高的威望,加上这几年经常统兵北伐,威望更胜之前。这也为他召来了杀身之祸,自古功高震主,不知收敛的都没好下场。特别是檀道济的几个儿子都很有才能,而且在朝中都担任高位。成年后的刘义隆,是个病秧子,而且性格多疑。担心自己死了就没人压的了檀道济一家,彭城王刘义康是刘裕的第四子。也许是想到两个哥哥被权臣所杀,看三哥刘义隆一副要嗝屁的样子,担心自己会走老路。在公元年,刘义隆召檀道济进京,随即下令处死,檀道济和几个儿子也一并被杀。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徐羡之三人伏诛后的第十年。《宋书》和《南史》对檀道济的死记载不同,《宋书》中记载刘义隆说檀道济的死是罪有应得。檀道济死后,宋文帝刘义隆还大赦天下来庆祝。一个功高震主的权臣,又是曾经杀自己两个哥哥的帮凶,所以宋文帝要檀道济死是理所当然的。几百年后的《南史》中又提到,是彭城王刘义康矫诏诛杀了檀道济一家。理由是宋文帝刘义隆和北魏的多次作战中都失利,刘义隆还感慨要是檀道济还在,宋军不至于败的这样惨。《宋书》的成书时间是在刘宋时期,而《南史》是几百年后的作品。所以《宋书》的可信度较高,但不管怎么样,檀道济的军事才能和对刘宋江山做出的贡献这是事实。北魏拓跋焘对檀道济的评价是:“彼公时旧臣虽老,犹有智策,知今已杀尽,岂非天资我邪?”。甚至北魏军队知道刘义隆处死了檀道济,都相互庆祝,“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意思是檀道济死了,南朝就这也没有让他们忌惮的人了。

檀道济被处死后,宋文帝问中书令殷景仁,谁可以接替檀道济的位置,殷景仁的回答是没人能接替。把檀道济比作汉将李广,“不然,西汉时李广在朝廷,匈奴不敢南侵,能够接替他的还有谁?”。我们熟知的成语“自毁长城”,这个典故也是发生在檀道济身上。彭城王刘义康奉旨捉拿了檀道济一家十几口人,檀道济被捕时:“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出自《南史檀道济》,后来慢慢变成了“自毁长城”。冷知识,檀道济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是好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