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难的考试,一年全国只录取一二

《五代十国的枭雄们》连载中…在登上蜀帝的宝座后,王建开始治理他的蜀国。论从政经验,王老兄实在没有多少,但好在,他有一个优点: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他人的长处。自己不会干的事,就找会干的人来,自己管不好的事,就去找能管好的人来,自己文化低,就引进有文化的人。这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本事,但这实在也是了不起的本事。承认自己的不足,不去干自己不懂的事,这是需要勇气与智慧的。以前也有这样一个聪明的人,那个人叫阿斗。当然,王建比阿斗的动手能力要强一些。王建总能找到合适的人替他办合适的事情。他本来就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人。仓管员周庠传授了他王霸之道,现在这位周参谋是成都尹。王先成教他他爱民之道,也因而从一个小军官成为刺史,可惜的是,某次,他死于军中内斗。名士冯涓教给了王建合纵之术,在王建称帝之后,他却关起门来,生了一阵闷气,在他的心中,依然坚持着自己唐朝进士的身份。虽然不肯当官,冯先生却没有不问世事,经常劝告王建要少收点税,体恤蜀民。在这些人外,还有数位在王建的朝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位是我们熟悉的秦妇吟秀才韦庄。这里要说明一下,说韦庄是秀才并没有贬低之意,唐朝秀才并不是像明朝范进那样,是考不上功名的穷酸秀才,事实上,秀才在唐朝是最高荣誉,秀才科在唐朝科举中位于进士科之上,级别最高,考中者待遇高(秀才正八品,进士从九品)。但难度也最大,录取最少(一年也就一两名),所以搞了两三年,大家都不敢去考,也就停办了。在与秦妇邂逅,写下名篇《秦妇吟》之后,韦庄同学还是收了收心,接着寻找考试的机会,终于在十多年后,他考中了进士。那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的终点会在成都。举进士的四年后,韦庄出了一趟差,作为长安调解员入蜀调解王建跟顾敬晖的争斗,调解失败了,但韦庄成功跳槽,成为了王建的掌书记,另一位是冯涓。起草文书,劝谏王建是韦庄的主要工作内容,但韦庄对前蜀最大的贡献是制度的建立。帮王建搞开国大典,帮王建修定制度,颁布法令,甚至连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节目都由韦庄一人操办。在工作之余,韦庄进行了旺盛的诗歌创作,在他的影响下,有一门词派在蜀中得以发扬光大,这个词派叫做花间词、花间集,顾名思义,大概是玩葬花的林黛玉写的无事伤情诗。这大概是韦庄的工作了,他用自己的气质潜移默化着成都,各地避难的士子儒生纷纷来到成都,这时的成都,被称之为有唐之遗风。这是一件好事,制度是需要的,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娱乐也是必须的,但开始染上风雅的前蜀总有一天会产生幻觉,以为活在盛世,直把成都当长安。顺便提一下,当年曾经指点过王建的五台山和尚处弘也被请到成都。王建没有忘记这位大师指点之恩,专门修建了弘觉禅院,没事时还曾经就国家大事前来请教。本着为大家负责的态度,我专门去查了弘觉禅院在那里,又问了成都的朋友,可惜的是没有打听到这个地方,不然,大家有空也可以去逛一逛,说不定也有热心的和尚主动来为你指点迷津(这种事常有,记得问完交香火费,也称佛祖咨询费。)在这些人的辅助之下,王建息兵安民,发展经济,恢复生产,搞活贸易等等等等(实在是老调重弹),曾经满目疮痍的大地得到了喘息之机。如果要给王建的工作评一个分,我愿意给他一个良好。除去上面所列的一些文人,影响前蜀走势的另一股势力自然是王建的干儿子们。在蜀山那边,在云海那边,有一群干儿子,他们英勇又善战,他们齐心协力打败了陈敬瑄,他们攻克东川,拿下兴元,帮着王建走向了王位,可他们却不能唱歌跳舞快乐太欢欣,因为史书上记载,他们的干爹跟许多开国之君一样,干起了兔死狗烹的事情。据说王建干的还比较过分,很多有功劳的义子都被他干掉了,但如果仔细查一下,便发现这是一个不太严谨的定语,在《十国春秋》这本书里,王建的四十位义子有传,可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杀的并不多。准确的说只有一位,这位义子叫王宗涤。王宗涤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这里,王宗涤不过是他的马甲,他的原名叫华洪。攻彭州,王宗涤用疑兵计吓退了援兵。攻东川,王宗涤劳苦功高。正式被王建收编为王家义子队。攻兴元,王宗涤率先冲锋,第一个登上城楼。论功劳,王宗涤确实达了功高不赏的境界。而且这位大哥还抚恤部下,口啤很好,威望很高,人气值仅输于王建,影响力直达工农商军四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震主身危。功高不赏,震主身危,二事既有,将军岂得无虑?——《梁书·陈庆之传》可这两样依然不能成为王建怀疑华洪的理由,因为王宗涤再受欢迎,他也比不过王建。真正让王建起了疑心的是华洪干了一件比较诚实的事。公元八九八年的九月,时任东川留后的王宗涤提了一个合理化建议。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3%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