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济水注所涉济源孟县等考略

郑华国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11695604.html
A1○济水一△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流注於秦泽。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济水(联水、沇水),古水名,《尔雅·释水》[1]中描述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并称“四渎”。济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历朝历代都对古济水进行过连绵不断的封赠与祭祀。济水在周代已被列为封禅的对象……白居易曾以“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盛赞济水的品行高洁。可见济水已演变为重要的文化象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然而,往昔“四渎”现却只存“三渎”,济水作为在华夏历史烜赫一时的古老水系,只在现今河南、山东境内带“济”的相关地名中依稀可见。学界对济水古河道及其流域的研究多停留在针对古代文献记载的分析,只大致划分出河济地区进行研究,并把河济地区锁定在今豫鲁交界一带,包括豫北及豫东的部分地区、鲁西南及鲁西的部分地区。古代黄河、济水及其众多支流在这里流过,造成了该地区丘陵、河网、湖沼池泽交错分布的自然环境[1]。图片摘自姚娅;宋国定:《基于GIS的济水古河道流路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2-10东垣县,西汉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约三十五里王茅镇。东汉改东垣县。沇水,古水名。又作兖水。即济水。《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此指黄河以北部分济水为沇水[2]。秦泽,不详。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孔安国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齐,度也,贞也。共山,在今河南济源市北十三里[3]。原城,在今河南省济源庙街[4]。东丘城,疑即今河南济源市东北王寨。《风俗通》曰: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庙在东郡临邑县。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余按二济同名,所出不同,乡流亦别,斯乃应氏之非矣。《风俗通》,东汉应劭撰。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亦名《风俗通义》。记东汉社会风俗及考论典礼。临邑县故城,西汉置,属东郡。治所即今山东东阿县(铜城镇)。三国魏属济北国。北魏属济北郡。北齐废[5]。房子县,西汉置,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高邑县西南十五里仓房村。三国魏为赵国治。西晋为冀州治[6]。今济水重源出温城西北平地。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俗以济水重源所发,因复谓之济源城。其水南迳其城东故县之原乡。杜预曰:沁水县西北有原城者,是也。南流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东流水注之,水出西南,东北流注于济。温城,春秋时晋置,治所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古温城(今上苑村北)[7]。沁水县,西汉置,属河内郡。《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沁水县治所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王寨[8]。但按此则原城位于其西南。与注文“杜预曰:沁水县西北有原城者,是也。”不大相符,故此原城与沁水县的位置仍待考量。而按前段注文“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考量则东丘城治所很可能即今河南济源市东北王寨。济水又东迳原城南,东合北水,乱流东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为衍水,即沇水也。衍、沇声相近,传呼失实也。济水又东南,迳絺城北,而出於温矣。絺城,今河南省济源市承留乡曲阳(村)故城[9]。其一水,枝津南流,注於湨。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俗谓之为白涧水。南迳原城西。《春秋》会于湨梁,谓是水之坟梁也。《尔雅》曰:梁莫大於湨梁。梁,水堤也。湨水,或称溴水。即今河南济源市、孟县、武陟县境之黄河支流漭河。《春秋》:襄公十六年(前),公会晋侯等“于湨梁”。杜注:“湨水出河内轵县东南,至温入河”勋掌谷,按《读史方舆纪要》:勋掌城在济源县西北十二里帜关之东。高齐所筑以备周。傍有勋掌谷,因名。按勋掌城,今名勋掌村[10]。勋掌城村,白涧村,以勋掌城和白涧水为名[11]。湨水又东南,迳阳城东,与南源合。水出阳城南溪,阳亦樊也,一曰阳樊。《国语》曰:王以阳樊赐晋,阳人不服,文公围之。仓葛曰,阳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君而残之,无乃不可乎?公乃出阳人。《春秋》,樊氏畔,惠王使虢公伐樊,执仲皮归于京师。即此城也。阳城(阳樊),春秋周邑,后属晋。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前),晋文公定王室,“次于阳樊”。四月,晋侯朝王,王“与之阳樊”。即此[12]。其水东北流,与漫流水合。水出轵关南,东北流,又北注于湨,谓之漫流口。湨水又东合北水,乱流东南,左会济水枝渠。漫流水,按《太平寰宇记》“济源县”条下:《九州记》,云:济源县有漫流水、玉浆涧、木沟.皆会于济。张保见认为《寰宇记》纠正了包括《水经注》在内的诸文献的误解和一些经学家神秘化的注说等等。凡此种种,皆可直接作为已有成果在校勘时以使用。这些事例,在《寰宇记》中甚多…[13]轵关,在济源市西北11公里。当豫、晋交通要冲。为“太行八陉”的第一陉,形势险峻,自古为军家必争之地。《北齐书·斛律光传》载:河清二年(年)“筑勋掌城于轵关西,仍筑长城二百……[14]。.湨水又东迳钟繇坞北,世谓之钟公垒。钟繇坞,钟繇坞北(今济源东南6公里中王村北[15]。又东南,涂沟水注之,水出轵县西南山下。北流,东转,入轵县故城中,又屈而北流,出轵郭。汉文帝元年,封薄昭为侯国也。涂沟水,今泥沟河。涂沟水东岸有轵候焚修香院(即祖庙现为大明寺)[16]。轵县即轵国故城,位于济源城南5公里的轵城镇南[17]。又东北流,注于湨。湨水又东北,迳波县故城北,汉高帝封公上不害为侯国。波县故城,西汉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南裴城。西晋废[18]。湨水又东南流,天浆涧水注之。水出轵南睾,向城北。城在睾上,俗谓之韩王城,非也。京相璠曰:或云,今河内轵西有地名向。今无。杜元凯《春秋释地》亦言是矣。盖相袭之向,故不得以地名而无城也。阚骃《十三州志》曰,轵县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国也。《传》曰:向姜不安于莒而归者矣。汲郡《竹书纪年》曰: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即是城也。向城,清《济源县志》载:“向国,今在县西南五南山西曲,地名左家山云”按此约今济源左山村附近。按注文“湛水南迳向城东,而南注”的方位描述,结合济源市相关文普资料推析本文颇疑向城与留庄遗址有关。(备注:留庄遗址位于济源坡头镇留庄村南的黄河台地上。遗址平面呈刀把形,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在耕地层散布的陶片以灰色绳纹陶片居多,器形有罐、瓮等,鉴定属龙山文化[19]。)其水有二源俱导,各出一溪,东北流,合为一川,名曰天浆溪。又东北迳一故城,俗谓之冶城。水亦曰冶水。天浆溪,按《怀庆府志》(乾隆五十四年点校本):(按:《水经注》云:出轵南睾,向城北。在睾上,其水有二源,各出一溪,东北流,合为一川。又考,轵南有四涧水,一出红土沟,一出怪潭,俱东北流,经钟公垒东南五里许有天浆村,南有谢封沟,水北流至绮里村东巨无霸墓,遂无。《通志》云在县东南二十里,源发轵城,东流合溴水,一名郭造河[20])。按此天浆溪很可能便是“经钟公垒东南五里许(天浆村)”之四涧水。冶城,即今冶墙在孟县城关镇北13公里,南岭北侧。属赵和乡。古名冶城[21]。又东流注于湨。湨水又东南流,右会同水,水出南原下,东北流,迳白骑坞南,坞在原上,据二溪之会,北带深隍,三面岨崄,惟西版筑而已。东北流,迳安国城西,又东北,注湨水。湨水东南,迳安国城东,又南,迳无辟邑西,世谓之无比城,亦曰马髀城,皆非也。朝廷以居废太子,谓之河阳庶人。湨水又南注于河。白骑坞,今河南孟县西北三十五里白墙村[22]。安国城,在今河南孟县北禹寺村东一里安村[23]。无辟邑,毋(无)辟邑即无鼻城。按乾隆《孟县志》:“无辟邑在前后姚村间,今按西姚村西南里许,城遗迹犹存,高七尺许,南北长二十二步,东西长六十步.《齐书》谓在河桥北二里,误”。但若按乾隆《孟县志》所述“无辟邑在前后姚村间”则毋辟邑反而远在邓津下游;故此本文认为乾隆《孟县志》中提及的“(毋辟邑)《齐书》谓在河桥北二里”反而相对正确;但鉴于相关文普资料的匮缺亦只能做初步的推证。[1]袁广阔:《古河济地区与早期国家形成》,《中原文化研究》,,1(5):53-58[2]《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4]张新斌.:《济水与河济文明》,河南人民出版社,7[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10]王仲犖著.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北周地理志(上、下册)[M].[11]尚景熙.河南地名漫录[M].[1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13]张保见著:乐史《太平寰宇记》的文献学价值与地位研究以引书考索为中心,四川大学出版社,.09,第页[14]《中州名典》[15]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省志黄河志[M].[16]济源市委宣传部编.济源历史文化简介[M].[17]程峰:《先秦时期焦作地区古城邑述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01期,第36页[1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19]历史追学网:《走进济源:古遗址》,-10-23[20]焦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沁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怀庆府志乾隆五十四年点校本上卷本衙藏版,焦作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沁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5.11,第页[21]河南省地名词典编纂委员会新乡地区分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新乡地区词条》送审稿[M].[2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2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