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谋士形象研究谋士的界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hunan.ifeng.com/a/20170626/5773085_0.shtml

《三国志》记录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书中描绘出了众多运筹帷幄,机智过人的谋士形象,他们在各国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此通过查阅和梳理典籍对“谋士”的概念进行界定,并且对三国前谋士群体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概述,同时介绍其中的代表人物。

第一节谋士概念及其界定一、关于“谋士”的界定谋士字面意思指以“谋”为手段参与政治的士人,为了更好地研究谋士群体,有必要分别对“谋”与“士”的涵义进行考释,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清晰的界定与划分,阐述谋士所起到的职能。“谋”之释义所谓谋,通过对“谋”的定义进行梳理可知,它用作动词时可以认为是思虑、决断事件的过程,用作名词时可代指谋略。

“谋略”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其一是代指官职,其二是指计策,这一词语也被后世文学如《后汉纪》《后汉书》等沿用。“士”之阐述关于士,“士人即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士人这个特殊阶层,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有言曰:“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能事其事者称士。”从事某项事务的则可被称为士。《白虎通》中载:“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故《传》曰:‘通古今,辨然否,谓之士。’”认为士具有丰富的知识或技能,并以此从事某项事务。

关于“士”的定义与注解,孔子提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孟子认为:“士无事而食,不可也。”指出士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取回报,且“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曾子指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对士人的品格提出要求。可知分封制下,士人的地方低于卿大夫,高于普通的平民百姓,处在贵族阶级的最末层。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士的地位也有所转变。

《孟子》记述:“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可以看出按照当时的阶层划分,士与庶人间的界限已有所变淡了。此时的士位于四民的首位,是学有所长并且凭借才学获取自己的地位,属于“士民”。士最初是从贵族阶级中分化而出,处于最末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制度的变化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群体和阶层,在春秋战国之际,伴随着社会体制的变动,士逐渐与庶人的距离缩小了,其中一些专门负责在幕后筹划的士人演变成了谋士,他们依靠自己的才干纵横于当时之世,针砭时弊,成为统治者的左膀右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谋士职能阐述关于谋士的职能,战国时期的著作《六韬》中有记载:“主图案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定可否。”指谋士所具备的职能是可以考虑国家大事,消除国家的隐患危难,讨论将士的能力高低,严明对人的赏罚,讨论官职的授予,裁决困难的疑惑与问题,对大事的可行性做出判定。刘向则在《战国策》中提出:“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认为谋士应当可以在关键时刻献出奇策,将国家从危机中解救出来,让国家得以正常运行,肯定了其智谋的作用。

陈长荣先生在《中国谋士论》中认为:“谋士人物是环绕在君主身边搞战略性谋划的人才,是随时以供咨询的高级顾问,也是君主处理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问题的得力助手。”由此可见谋士这个群体就是凭借智计参与社会活动,尽心尽力建设国家,并以此获得统治者和社会的认可。君王欲在残酷的战争中获得胜利,一定需要谋士进行幕后的筹划。总的来说,谋士的职能范围较宽泛,从小处而言,能够为君王提供日常的行为指导,献言献策,规劝不当的行为;

从大处来说,对国家的军情军机、政治要事、经济策略、选拔人才等方略的制定均能置喙,提出有利的建设性意见,对国家日常治理和对外征战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结合上文对“谋”与“士”的梳理可对本文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谋士是凭借智谋依附统治者,倚仗自己的才华与能力为统治者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并以此参与社会活动的士人群体。

第二节东汉前谋士发展历程为了将国家建设的民富兵强,取得战争的胜利,统治者需要借助许多有智慧的人才,因而自古以来明主就十分渴求贤才,谋士是从士人群体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体系,成为专有的职位。士阶层兴起自有政权建立时起,为了管理国家,让国家富强,君王就求贤若渴,各个朝代的圣主贤君深谙此理,于是他们对士人极为尊重,看重招揽贤才,并以此作为治国理政之本。

早有大禹称赞有德行的臣子:“辅德,天下大应。”又有贤帝舜下诏寻求股肱之臣:“予欲左右有民,女辅之。”展现出了君王想要找到可以辅佐自己人才之意。自上古至周代,虽有谋臣出现,但选官用官制度尚不成熟,谋士也是出自贵族阶级内部。如为人称道的周公旦,是西周时期名声最为卓著的谋臣,他虽手握重权,但安分守己,做好了自己身为人臣的本分,武王在时提出“以殷治殷”的政治谋划,之后又尽全力辅佐当时年纪较轻的成王,平息叛变,对于国事发展大有裨益,可见对人才的运用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盛衰。

然而西周时官府垄断教育资源,面向贵族阶级培养礼乐文化和军事技能,出身寒微的平民难以受到系统教育,故当时的士人大部分来源于贵族阶级,由他们担任官员参与治理国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宗法制累积了经济基础,出现了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的现象,礼乐文化受到冲击,贵族阶级的统治出现混乱。春秋时期的谋士仍从属于君主,然而逐渐有出自平民阶层的趋势,并且流动性增强。

在私学尚未兴起时,士阶层属于宗法制度下的底层贵族阶级,“传统王官之学下移,私学的兴起,为新型士阶层的崛起开辟了道路。”私学的发展兴盛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的进步,为国家培养出了许多人才,教育不再为朝廷所垄断,学术下移让许多贫寒士人获得了求学的机会,如孔子的弟子中就有箪食瓢饮的颜回。教育的变革让普通百姓得以学习文化,增长见识,进而成为幕僚。

当时越王麾下著名谋士范蠡便出身寒微,但他发愤图强,拜计然为师,广学善思,由于楚国仍采用贵胄为官,他便奔走至越国,为越王出了五计,多献奇策,最终使得越国富强振兴,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辅佐其攻破了吴国,自己也获得了极高的荣誉,成为相国。还有齐国的宾须无亦不属于贵族阶级,他作为谋士协助公子小白为齐王,制定了许多理政的良策,为齐国兴盛立下汗马功劳,一力促成君王霸业。

可见当时的谋臣阶级已经开始有所转变,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私学的兴起,士之结构更改,士人来源愈发广阔,其规模也逐渐发展壮大,处于底层的士人获得了晋升的条件和机会,能够参与政事。二、士人正规化战国后,士人进一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影响力变大,谋士与统治者间有变从属为主客关系的趋势,春秋战国时“士庶的界限已经很难截然划分了……士已从固定的封建关系中游离出来而进入一种‘士无定主’的状态。”可知这个时期贵族阶级有可能身份降低变为士族,同时普通百姓也可能凭借努力跻身进入士这一阶级。

此时的谋士不仅阶层地位有所转变,大部分是中下层俊杰或没落贵族,战国动荡不安的社会也使得统治者更加迫切地需要招揽宾客,需要具备各种才能的士人,养士之风故此盛行,四公子均豢养诸多士人并以此为荣,如孟齐国尝君就不吝于聘请鸡鸣狗盗之徒。士人在各国之间流动转圜,不拘出身贵贱,在各国成为谋士、义士、辩士等,当时的思想倾向是尊崇权术,看重筹谋,以至于计谋在各国斗争中变成决定性的因素。

在尚谋观念的影响下,谋士群体自然就成为了其中最瞩目和最为重要的一批士人,相比于此前谋士受到皇权较为严苛的束缚,他们拥有了更为自由的活动氛围,受到统治者的礼待。秦朝时,底层阶级士人成为谋士的几率大大增加,如李斯、百里奚、尉缭等人,虽非贵族也能凭借自己的本事成为股肱之臣,但国家统一后集权统治的大力加强使得谋士的自由度有所降低,地位也有所下降,秦始皇就曾焚书坑儒,戕害士人。

秦汉交替之际,天下面临着重新划分,对谋士的需求较为迫切,汉高祖刘邦被评价为“其君既起身布衣,其臣亦多亡命无赖之徒”,可见他手下多草根,他能成功称帝离不开谋士张良的运筹帷幄和萧何、陈平的苦心经营,而这几位刘邦身侧最重要的谋士就出自底层,张良评价自己“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指自己是布衣出身,陈平“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萧何“沛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他们三人由于来自底层,故了解民生,善于体察生活,所制计策立足现实,为汉王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发现,随着君主集权程度的加深,谋士的自由度和地位均会有所下降。在乱世时出于笼络人才的需要,统治者要礼贤下士;治世时君王要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因而谋士不仅要效忠于自己,也会被君主所操控。他们地位的转变较为被动,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即便有独立自主意识的萌芽,也受制于皇权,难以跳脱出种种限制,不免沦为统治者的附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