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显"一词具有美好的含义,如"行为见众曰显"、"获得天赐福荫曰显"、"圣德宏扬曰显"、"百官须依律法曰显"、"功勋卓著曰显"、"国内外景仰其德曰显"、"品德美好宣扬曰显"等等。
此外,将"显"用于庙号的命名中,也显示了后人对这两位被称为"显祖"的皇帝的赞扬之情。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一下这两位庙号均为"显祖"的皇帝。拓跋弘,北魏显祖。拓跋弘(年8月14日~年)出生于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是鲜卑族人。他是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在位时间为年~年),是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母亲是李贵人。
太安二年(年)二月,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他聪明睿智、机敏聪颖,在小时候就有扶助百姓的抱负,而且仁孝纯真,对待师友非常恭敬。年五月十一日,和平六年的这一天,文成帝驾崩。紧接着的五月十二日,皇太子拓跋弘登基,即位为献文帝。
他尊奉自己的亲生母亲冯氏(冯太后)为皇太后。拓跋弘登基后,成功平定了权臣乙浑,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为主,减轻人民的负担和税赋。在皇兴三年(年),他将还在襁褓中的长子拓跋宏立为太子。在年,即皇兴五年,拓跋弘对冯太后长期摄政感到不满,他原本打算将皇位禅让给京兆王拓跋子推,但在众臣的劝阻下放弃了这个计划,而最终禅让给了太子拓跋宏。
群臣上奏称“三皇之所以被尊称为皇帝,是因为他们淡泊名利、无为而治;西汉高祖的父亲被尊称为太上皇,是因为他不掌握实际统治权。
而如今,陛下年幼,所以陛下仍然应该保持实际权力”,于是拓跋弘被尊号为太上皇帝,并专心致志地修佛。在年的延兴二月,拓跋弘面临柔然的入侵,他决定亲自率领驾辕征战,结果大败柔然,一直追击至大漠。
之后,北魏王朝与柔然民族在争夺西域方面展开激烈斗争,柔然民族屡次战胜高车民族,而北魏王朝则在西域取得了优势地位,成为西域的统治者。据《北史》记载,拓跋弘,庙号显祖,谥号献文皇帝,在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年7月20日)的时候,以年仅二十三岁的年纪在永安殿突然驾崩。他被葬于金陵。李延寿,一位著名的唐代史学家,在他的《北史》中对此事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拓跋弘聪慧而机警,才华出众,能够很好地治理清漠野民,开启南方服从的大门。然而,拓跋弘早已有了厌世之心,最终导致了宫闱的变故。这或许可以解释为天意所致,而不是自然死亡。高洋,北齐的显祖。北齐文宣帝高洋(年~年11月25日),号子进,鲜卑族名侯尼于(也称侯尼干),出生在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
他的出生地是晋阳,小时候叫晋阳乐。高洋是北齐的创国皇帝,神武帝高欢的次子,同母兄弟有文襄帝高澄,孝昭帝高演和武成帝高湛,他们的母亲是武明皇后娄昭君。
年,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高洋通过门荫进入官场,并担任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等职务。他先后担任左仆射、尚书令等重要职位,得到了兄长高澄的重用。
年,高洋趁长兄高澄被刺身亡之机执掌朝政,被封为丞相和齐王。此时的高洋就像三国时期的曹丕一样,具备了篡权夺位的能力和野心。年,高洋强迫东魏孝静帝退位,自己登基称帝,建立了北齐,又称为大齐。在开始执政时,他积极治国,进行改革,推动农业发展和教育普及,制定法律规章,重用杨愔等有才能的人并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减少冗员,注重整治官吏风气;
修筑了长达四千里的北齐长城,并设置了二十五个边镇,多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兵南梁,在淮南地区开疆拓土。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高洋征伐四克后,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英主,威震戎夏。然而,遗憾的是,在他统治的晚期,他过于自负功业,沉溺于酗酒之中,残忍滥杀,大量进行土木工程,并且赏罚失衡。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在天保十年因过度饮酒而突然辞世,享年三十四岁,被追尊为显祖,谥号文宣。后来,在北齐末年(年),他的庙号改为威宗,谥号也改为景烈。
然而,在武平初年(年),他的庙号和谥号又恢复为最初的显祖和文宣。正如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弘一样,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也以年轻突然辞世来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历史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