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诗诗经卫风河广,写宋襄公母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qǐ)予望之。(一章)

谁谓河广?曾(zēng)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zhāo)。(二章)

一、音韵

第一章:杭、望,阳部;

第二章:刀、朝,宵部。

二、释义第一章

谁谓河广?一苇〈音伟〉杭之1。谁谓宋远?跂〈音企〉予望〈叶武方反〉之2。

赋也。

注解:

苇:蒹葭之属。杭:度也。卫在河北,宋在河南。喻狭也。宋苏轼《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今朝横江来,一苇寄衰朽。”明刘基《旅兴》诗之一:“那无一苇航,繁念空悠悠。”清林则徐《中秋炮台眺月》诗:“日午潮回擢东指,顺流一苇如轻鸥。”跂:举踵也。予:我也。喻近也。《礼·檀弓》:“不至焉者,跂而及之。”

○宣姜之女,为宋桓公夫人,生襄公而出归于卫。襄公即位,夫人思之,而义不可往。盖嗣君承父之重,与祖为体。母出与庙絶。不可以私反。故作此诗。言谁谓河广。但以一苇加之,则可以渡矣。谁谓宋国远乎。但一跂足而望,则可以见矣。明非宋远而不可至也。乃义不可而不得往耳。

今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谁谓宋国远与?我跂足则可以望见之。

第二章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1。谁谓宋远?曾不崇朝2。

赋也。

注解:

刀:小船曰刀。不容刀,言小也。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董如彪》:“第宅复闳壮,园亭之胜,甲一邑,园中有池,可容刀。”崇:终也。行不终朝而至,言近也。《后汉书·章帝纪》:“冀蒙不崇朝遍雨天下之报。”《南齐书·高帝纪上》:“曾不崇朝,新亭献捷;信宿之间,宣阳底定。”

今译:谁谓河水广与?乃不能容下一条小船。谁谓宋国远与?我行不终朝而至。

河广二章章四句。

范氏曰:夫人之不往,义也。天下岂有无母之人欤。有千乘之国,而不得养其母,则人之不幸也。为襄公者,将若之何?生则致其孝,没则尽其礼而已。卫有妇人之诗,自共姜至于襄公之母六人焉,皆止于礼义,而不敢过也。夫以卫之政教淫僻,风俗伤败。然而女子乃有知礼而畏义如此者,则以先王之化犹有存焉故也。

三、赏析

《毛诗序》:“《河广》,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

作《河广》诗者,宋襄公母,本为夫所出而归於卫。及襄公即位,思欲向宋而不能止,以义不可往,故作《河广》之诗以自止也。

《河广》二章,章四句。经二章皆言思而不止,义不得往之事。

诗歌使用问答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每章四句,都是一问一答。

如首章前两句,“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后两句“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宋国远与?我跂足则可以望见之。亦喻近也。今我之不往,直以义不往耳,非为其远。

第二章,意思与首章差不多,只是换了两个比喻。都是写我不往,不是因为河广和宋远,而是义不往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7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