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给自己偶像的一封“情书”,中间一联是写景千古名句。
在很多人的眼中,李白仿佛神一般的存在,只有别人追随他的份儿。然而,李白也有自己的偶像,是谁呢?先卖个关子。
李白写过很多怀念自己偶像的诗句,如: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或许很多人都猜到了,李白的偶像是南朝诗人谢朓。
李白一生对谢朓充满崇敬之情,以至于清朝的王土祯在诗中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谢朓为南朝高门巨族出身的文学家,《南齐书》说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因其在建武年间任宣城太守而得名“谢宣城”。
谢朓的诗名,往往和“永明体”联系在一起。
所谓永明体,就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诗歌体裁,当时受梵文影响,文人注意到汉语的平仄四声,由此对诗歌的音律进行规范,这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和近体诗一样,永明体诗歌多押平声韵,韵脚严格,不随便合韵。一般规定为五言四句、五言八句,类似近体诗的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还非常讲究骈偶、对仗,这都是近体诗的特点。谢朓就是写作永明体诗歌的杰出代表。
谢朓也擅长锤炼警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都出自谢朓之手。
在唐代,谢朓收割了无数粉丝,连最牛掰的诗人李白,都对他念念不忘。
唐天宝十三年(),这一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在这里,他自然地想到自己的偶像谢朓,并为其写下了一封“情书”——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首诗从秋日登临北楼眺望的角度,描写了秋日江城如画的景色。
第一句写傍晚时分在山上远望晴空,看到整个宣城如同画景,“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接着写具体的景色,“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开门见山,总摄全篇,把诗人登临所见景色概括为“如画里”,吸引读者与诗人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这两联诗看起来色彩明丽,然而到第三联,诗意顿转,流露出较为明显的感伤情绪。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这一联是写景的千古名句,“寒”、“老"二字,声沉色浓,令人意兴衰飒。
但在诗中,却能实字活用,写出宣州秋深郁然苍秀之境界美。
不过,这里表面写秋日寻常景色,实际上蕴含着浓厚的个人情感,正所谓以景语为情语。
这一年,诗人已经五十四岁,渐渐步入了老年,而一生理想眼看着已经毫无希望,而国家又正在表面的繁盛之中暗藏着种种危机,这两句运用移情入景的手法,用诗人丰富的想象,将本无知觉的橘柚、梧桐人格化了,诗人的观察是细致的,感受也是深刻的。
睹物思人,抚先贤陈迹,对无语江山,自己空怀壮志,蹉跎岁月,功业无成,这怎不令诗人感到橘柚、梧桐孤寒、衰老呢?
这种感伤和失意的情绪,延伸到了诗歌的最后两句,“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作者一生十分钦佩谢朓,在宣城北楼这个谢朓当时任职生活的地方,怀念起诗人,这是很自然的。
但此时此刻,面对先贤曾吟赏过的山川,有谁能理解诗人孤独寂寞的复杂心情呢?
诗句间流露出浓浓的失意情绪,寥落无依的情绪更明显。
“谁念”一个发问,表露出诗人落寞的心绪,也和诗人诗歌中表现的孤独主题相应和了。
李白为什么如此感伤呢?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得知,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宣城是他的旧游之地,现在他又重新来到这里。
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谢朓,这是因为他们对宣城有着同样深厚的情感。
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自己偶像所吟咏的山川,缅怀他平时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时间遥远,但是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
这种渺茫的心情,这种孤独之感,正因为找不到人生出路,所以才寄情于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