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晒国宝,残卷未展已沸腾

北京皮炎医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0/8833163.html

多年前

唐代抄经人用自己的血和朱砂混合

抄写了《大方便佛报恩经》

多年前

金章宗完颜璟下诏编印《云笈七签》

没成想,编成后不久,就毁于战火和战乱

仅剩残叶

都说,读书聚散无常。

而这一场展览,注定让读书人艳羡:都是压箱底的国宝!

11月22日,《册府千华·南雍撷珍——南京大学古籍菁华展暨中国古代套色版画特展》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美术馆开展。

展览为期一个月,是为迎接南京大学周年华诞,由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博物馆、文学院、历史学院等联合推出。这也是南京大学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展品最精的古籍展。

来自敦煌石室的唐代写经

稀如星凤的宋版元版

多姿多彩的明清版刻

南大特有的孤本秘籍、先贤手泽

珍善并陈,满目琳琅

这卷残经

唐代抄经人用血写成

善本多指书写或印刷年代较早、比较珍罕,难得一见的版本。

南京大学收藏古籍善本约余部,除宋元刻本外,多是明刻本与稿本、抄本、其中不乏秘本、孤本、文物及文献价值都很高。

这次展览,南京大学博物馆遴选出余种善本,捧出了“压箱底”的看家国宝。

8米长卷《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人写经《大方便佛报恩经》……都曾是敦煌写经,也都是南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是第一次和观众见面。

《大方便佛报恩经》陈列在两个独立展柜中,都是多年前,唐代抄经人手抄而成。不同的是,一卷呈深红色,一卷则是淡淡的红。

血书《大方便佛报恩经》残卷

淡红色的是用血抄的,而暗红色的则是用朱砂写成。“我们曾经找了敦煌写经研究专家做鉴定。”南京大学博物馆兼图书馆副馆长、展览策展人史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高分子化学专家胡文兵教授团队经过认真准备,采用便携式元素分析仪给血经成份做了科学鉴定,经鉴定,淡红色的残卷是用血抄写的。

为什么血书能历经千年不变色?“其中掺入了朱砂。”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章灿解释。至于是舌血还是指血?目前还不清楚。“这是当年唐人为了表达信佛的虔诚,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抄写的。唐写本很多,抄写佛经的也很多,但用血抄写的是非常罕见的,因此也是非常珍贵的。”

朱书《大方便佛报恩经》残卷

不管是朱砂写就,还是血书,都是残卷。从内容上看,抄的是同一卷,是紧接前卷抄写。“不过,字迹上看不是一人所抄,而且用纸也有区别。”

史梅说,这两件残卷都是公元八九世纪的,原藏于敦煌藏经洞,年藏经洞被发现后流失,原为晚清举人廉泉、才女吴芝瑛夫妇旧藏,后归于金陵大学创始人福开森,年被捐赠给当时的金陵大学。

一叶《云笈七签》

未展已沸腾

你能想象,因为一叶泛黄的残叶,藏书家们开“炸”的场景吗?

没错!《册府千华·南雍撷珍——南京大学古籍菁华展暨中国古代套色版画特展》还没开展,就在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界“炸”了。其中,残叶《云笈七签》最受瞩目。

残叶《云笈七签》微微发黄,右栏外刊着:“云笈七签九十四”字样。正中部分因为年代久远,残缺。字不全。

细细读来,上面刻着:“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故经云:‘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所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今若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曰修道……”

现场,有收藏家问史梅,这残叶卖吗?史梅笑着摇头:“不卖!”“多少钱不卖?”“一亿也不卖!我们是收藏单位,负责保护好它。”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云笈七签》是北宋张君房编辑的一部道教类书,全书约卷。笈是放书的箱子,“云笈”指的是道教的藏书。“七签”是指道教经书有三洞、四辅,共七部,故名《云笈七签》。是研究北宋乃至之前道教历史和道教理论的重要资料。

“这一叶,也是福开森的旧藏。他有记录说,《云笈七签》(卷九十四仙籍结论要记一叶),宋张君房撰,每行17字,《故宫重整内阁大库残本书影》标为金刻本。”史梅介绍说,这叶残卷是金章宗完颜璟下诏编印而成。当年,金章宗下诏编印而成卷之《大金玄都宝藏》,《云笈七签》是其中的一部。遗憾的是,编成后不久,《云笈七签》就毁于战火和战乱,到民国时只能见到零星的残页。

史梅介绍说,目前,公众所知的《云笈七签》只有94卷、95卷、卷、卷,南大收藏的残叶不管是金刻本还是蒙古刻本,都非常珍贵。

也正是由于福开森收藏后,这叶残卷一直没有对世人公开,所以,这次一公开展出,大家都沸腾了。

年前“口袋本”,如意函套、撒金封面低调奢华。

如意形的函套打开,里面是4册小巧精致的“口袋本”:封面撒金、纸叶发黄、字迹笔力刚劲、墨色如新。更难得的是,多年来,它从来没有被虫蛀,这是因为纸张用了椒汁浸染,可以防虫。

这是宋刻本《名公增修标注南史详节》,是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馆藏善本中最早宋刻本。这是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撰写的一套4册的《名公增修标注南史详节》,宋版建阳书坊刻本。吕祖谦觉十七史的内容太丰富太繁琐,便作删节,选重要纲目,以提纲挈领。南宋典籍在清代已是“一叶千金”。

程章灿介绍,它的开本是比较小的,过去叫做巾箱本,可以放进出门带的小箱子,方便阅读。“其实,这些书不是宋代最常见的开本,是比较小的,有点像现在的‘袖珍本’。它是用来指导当时的人读《南史》的普及注释本。”

“从唐末开始,中国有了雕版印刷,先把字样写在枣木或梨木的木板上、刻出来,再把纸蒙上去刷印出来。”程章灿说,宋版书历经八九百年,甚至年,很多至今保存得非常好,墨色非常清楚。

这些“国家宝藏”,得益于南大先贤

为了这次大展,南京大学图书馆已经准备多年。

南京大学收藏了40万册古籍,哪些可入展?南京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的研究人员对所有古籍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史梅介绍说,南京大学即将迎来周年,这次展览是整合全校珍贵资源做的集中展示。展览分为《册府千华》和《南雍撷珍》两部分。《册府千华》从版本史的角度,对书籍的发展史做了梳理。从唐代写经到宋刻本,从元刻本到明清各种版本,都是精心挑选的古籍善本。

《南雍撷珍》则是南京大学的特色收藏。这一部分能看到地方文献,珍本、孤本、善本、名人收藏……如曹雪芹爷爷曹寅的藏书在这个部分中展示。

还有一部分展览,是南大人捐赠的。史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南京大学收藏的古籍,多得益于南大的先贤。很多古籍是教授们捐赠的。比如:福开森、胡小石、欧阳翥、汪辟疆、程千帆等。

想要了解更多?

欢迎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