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百夫长计划#
引言:
历史有用吗?或者说,阅读、学习前人记录的历史有用吗?抑或这样说,学习历史有什么用?这大概是所有人阅读、学习历史的时候都会有的疑问,但尽管所有人都有这个疑问,可很多时候,大多数人尤其是大多数阅读、学习历史比较深入的人,对这个问题往往避而不谈!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刨根究底,历史其实真的没有什么用,这是显而易见,毋庸讳言的!
我相信,大多数有一定历史常识和知识积累的人在回答历史有什么用时,一般都会说,鉴往事,知来者。并会自然而然地引用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的一段名言,更为形象深入的阐释历史“鉴往知来”的作用。唐太宗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清晰地照亮现实。”这是我们常说的句子,大概就是从唐太宗那句名言脱胎而来。可是无论太宗皇帝李世民在唐朝开国之初如何强调历史的借鉴作用,可历史的事实证明,到头来,唐王朝的最终结局依旧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生活在唐朝中晚期的杜牧,距离唐王朝真正走向灭亡,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是他同感受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李商隐一样,预感到江河日下的唐帝国——大厦将倾。所以他才在借古议论的《阿房宫赋》,大发感慨。由此,笔者想到了西方文明史家威尔·杜兰特的一段话:
有人认为,历史毫无意义,历史不能教给我们什么。而且认为,浩瀚无垠的过去,只不过是错误的一再重演,而未来,注定要上演一出更大规模的错误悲剧。
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也说:
历史的最大悲剧就在于人们总是能够看到历史悲剧的不断重演。
一、历史:只是被记录下来的经验总结
很多人阅读历史,学习历史,甚至是研究历史,多是关心阅读历史有什么用,学习历史有什么用,研究历史有什么用。而很少有人刨根究底的去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
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过去发生的事就是历史,我中学的历史老师甚至还跟同学们这样表述过:“什么是历史?相对于你说话的这一秒的上一秒就已经是历史了。”
我刚听到这句话,觉得十分有道理,甚至很有哲理。但是细细想来,老师混淆了『历史』和『过去』。
『相对于你说话的这一秒的上一秒』已经成为过去,但是还没有成为历史,或者更确切地说,不能称为历史。什么是历史?过去发生的事不叫做历史,发生在过去并且被记录下来的事才叫做历史。也就是说,『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并且被记录下来的一切的总和。概括起来,简单说,我个人认为,『历史』是被记录下来的关于过去(经验)的总结。其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各种史书。
二、总结经验,不等于吸取教训
在通读了《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本)《中国现代史》(高教本)《中国历史》(张岂之主编)以及史学巨著: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后,我颇为感慨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中国人很善于总结经验,但很不善于吸取教训。
中国是世界上史学最发达的国家,没有之一。中国史学几乎是与中华文明相起始,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实证表明至迟早商时代就已经有人自觉的记录『历史』。至公元前年“国人暴动”以后至今中国每一年每月甚至每一日都有史可查,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中国古代留下的史料,仅仅是官方钦定的《二十四史》,即有卷,余万字。包括:
《史记》司马迁卷,《汉书》班固卷,《后汉书》范晔卷,《三国志》陈寿65卷,《晋书》房玄龄卷,《宋书》沈约卷,《南齐书》萧子显59卷,《梁书》姚思廉56卷,《陈书》姚思廉36卷,《魏书》魏收卷,《北齐书》李百药50卷,《周书》令狐德棻等50卷,《隋书》魏徵85卷,《南史》李延寿80卷,《北史》李延寿卷,《旧唐书》刘昫等卷,《新唐书》欧阳修、宋祁卷,《旧五代史》薛居正等卷,《新五代史》欧阳修74卷,《宋史》脱脱等卷,《辽史》脱脱等卷,《金史》脱脱等卷,《元史》宋濂、王袆等卷,《明史》张廷玉等。
再加上除纪传体正史之外的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等各种体制的史书数量之多,也只能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了。
然而,正如我前面所说,中国人似乎很善于总结经验,但极不善于吸取教训。经验总结了那么多,该怎样亡国还是怎样亡国。仅仅从治国理政的角度,一部《资治通鉴》几乎把所有的政治历史经验全都囊括了。可结果如何呢?
北宋王朝亡了,以后的南宋、元、明、清各代封建王朝也不可避免的还是重蹈了前朝的覆辙!千年往复,只留下了一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历代循环,最终只是证明: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三、吸取了教训,到头来也是自取灭亡
以往我觉得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不善于吸取教训,可是近来我就觉得封建统治者挺懂得吸取教训的。
比如秦始皇见于周朝分封的弊端,果断的实行了郡县制。不管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因为废分封,行郡县,但至少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刘邦认为,其之所以速亡,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藩屏中央。
鉴于此,他分封自己的子侄为王,可最终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这场祸乱虽然没有使得汉王朝灭亡,但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起了政局的动荡、社会的不安。
东汉光武帝,为了避免像高祖刘邦杀戮功臣引起一系列问题,所以他对开国功臣极为宽容,结果导致了功臣外戚世家的专权擅政,导致了皇权的旁落与高门大族的形成。东汉末年那些军阀之所以有实力割据,追根溯源,追溯到光武帝那里也不是不可以。
魏文帝曹丕代汉以后,为了巩固皇权,避免皇权的旁落对宗室亲贵不遗余力的进行打压,结果高平陵政变后一位曹氏宗臣失势,其他宗亲竟再也不能继而起之,所以司马氏才能如此轻易的谋朝篡位。
因为有前车之鉴,为了保证司马氏江山万年,西晋开国之初就大力的扶植宗亲,给予诸侯王充分的实权,结果酿成了八王之乱。
宋朝统治者认为唐朝之所以衰亡完全是因为武将权力过大和地方长官权力过大,所以其吸取了教训——重文抑武,集权中央将武将的兵权,地方的财权,一切能让文官代为行使的权力,一切能够收归中央的权力,全都都收了!结果外敌入侵时,基本上没有可以领兵打仗的将领,地方上根本组织了有效的抵抗。
另外,宋人还认为,唐朝之所以衰亡,是因为其前期热衷于扩张,后期又为外患弄得手忙脚乱。所以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总结出了“守内虚外”的政策方针,结果还是没有避免覆亡的命运。
元、明、清各代统治者都曾总结前代经验,吸取前代教训,制定一系列政策希望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但不幸的是,如同秦汉唐宋,其几乎都是在吸取前朝教训的政策指导下走向灭亡的!
结语:
如此看来,总结经验有什么用呢?吸取了上一次教训,只不过是为下一次教训开端罢了。如此,我又禁不住想要把开头提到的那两位西方学者的话摘录如下:
有人认为,历史毫无意义,历史不能教给我们什么。而且认为,浩瀚无垠的过去,只不过是错误的一再重演,而未来,注定要上演一出更大规模的错误悲剧。——威尔·杜兰特
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说:
历史的最大悲剧就在于人们总是能够看到历史悲剧的不断重演。
其实这两位所谓的著名史学家的所言并不新鲜,因为早在0多年前唐代文学家、政论家杜牧就已经在他的《阿房宫赋》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虽然在这段感慨中杜牧也一再强调,历史的借鉴作用,但他最终还是发出了“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悲叹!只此半句,不管作者自己或者读者愿不愿意承认,前面的论述即使再精辟,业已被一笔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