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寿到襄阳论荆州刺史治的变换问题

儿童白癜风症状 http://pf.39.net/bdfyy/jdsb/160106/4754130.html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荆州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东汉群雄围绕该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政治、军事博弈。汉末三国的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均发生在荆州,其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本文想以荆州的刺史治所变化为线索,论述其时代背景与始末成因。

本文共字,阅读需8分钟

①荆州的郡国数量问题

开篇先谈一谈荆州的郡国数量。

受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荆襄九郡”的名目深入人心,因此一般习惯认为荆州有九个郡国。

孙乾曰:“成败有时,不可丧志。此离荆州不远。刘景升坐镇九郡,兵强粮足,更且与公皆汉室宗亲,何不往投之?”--《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实际不然。

东汉时代,荆州有七个郡国。按《续汉书郡国志》记载,它们分别是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

至东汉末年,荆州又增设章陵郡。

章陵郡的设置时间与具体辖区已经失考,应是东汉末期以章陵县(属南阳郡)为核心划出的新郡。

因此刘表入荆州时(),其谋士蒯越便有“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的言论。

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战略》

唐代章怀太子为《后汉书》作注时,便特意注明“荆州八郡”的名称,即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武陵、南郡、章陵。

荆州管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武陵、南郡、章陵等是也。--章怀注引《汉官仪》

建安十八年()曹操晋升魏公时,汉帝诏书也写到“刘表有百城八郡”。

刘表背诞,不供贡职,王师首路,威风先逝,百城八郡,交臂屈膝。--《魏书武帝纪》

曹操:百城八郡,交臂屈膝

因此,谈到荆州时,可以说“荆州七郡”,也可以说“荆州八郡”,但不能说“荆州九郡”。《三国志集解》博引群书,但也从未辑录过“荆州九郡”的记载,可为参考。

及至建安年间(-),荆州由于分属三家,后来又被魏、吴分别占据,因此地方军阀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频繁改易行政区划。

曹操入荆州时(),废章陵郡,在南阳郡西部增设南乡郡;在南郡北部增设襄阳郡;在枝江以西设临江郡。

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阳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晋书地理志》

曹丕践祚翌年(),又分南阳郡设义阳郡。按《水经注》记载,义阳郡与(被废置的)章陵郡应有重合。

文帝分南阳立义阳郡。--《太平寰宇记》

光武改为章陵县。魏黄初二年,更今名,故义阳郡治也。--《水经沔水注》

刘备占据荆州时,将曹操设立的临江郡改为宜都郡。孙吴入主后,在宜都郡的基础上,又分设建平郡。

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刘备改曰宜都郡。--《水经注》

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分宜都置建平郡。--《吴书孙休传》

吴主孙亮太平二年(),长沙郡被一分为三。东北为长沙郡,东南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

二年春二月甲寅,大雨,震电。乙卯,雪,大寒。以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吴书孙亮传》

荆州郡国地图

上述的诸多新设郡国,从时间上看,有相继也有并立。概而论之,三国时代(-)的荆州,行政区划非常紊乱,已非“荆州七郡”或“荆州八郡”所能概括。

②荆州刺史治的变化问题

刺史的本意是监察官,史即“御史”。

西汉时代的刺史,秩阶不高,仅有六百石,大抵与县令平级。随着刺史的权势逐渐增大,其秩阶便逐渐升到二千石,与郡守、国相平级。

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成帝更为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续汉书百官志》

在此背景下,刺史不再巡游下辖郡国,而是驻扎在一个固定地点。刺史的治所,便被称作刺史治。

荆州的刺史治,最初设在武陵郡汉寿县,东汉末年迁移到南郡江陵县,刘表入荆州后,又把治所迁到南郡襄阳县。

刺史治的首次迁徙,由王叡在中平年间(-)主导。这与时代背景有关。

王叡是刘表之前的荆州刺史,他在地方主政前期驻扎于武陵汉寿。这可以通过“区星之乱”事件得到佐证。

荆州刺史本治武陵汉寿。--胡三省

中平四年(),长沙人区星率兵作乱,荆州南部的官军遂前往镇压。

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孙)坚为长沙太守。--《吴书孙破虏传》

此次战役中,长沙太守孙坚与荆州刺史王叡曾打过照面,双方还爆发了言语冲突。

(王)叡先与(孙)坚共击零、桂贼,以(孙)坚武官,言颇轻之。--《吴录》

王叡以孙坚武官,言颇轻之

考虑到叛军的位置(荆州南部三郡交界处),彼时的王叡应该就驻扎在武陵,因此才能迅速驰援。

另外一点佐证,便是孙坚后来讨伐王叡时,曾与武陵太守曹寅合谋。曹寅与王叡“素不相能”,可见二者长期存在矛盾关系。

及(王)叡举兵欲讨(董)卓,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扬言当先杀(曹)寅。--《吴录》

推而论之,无外乎是因为王叡的治所设在武陵,变相侵夺了武陵太守的权力,因此遭到曹寅的憎恶。

王叡大约也察觉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因此将治所从武陵迁往南郡,把江陵县设为新治所。这与《南齐书》所言的“中平末”相吻合。

汉灵帝中平末,(荆州)刺史王叡,始治江陵。--《南齐书州郡志》

可惜王叡最终未能免祸。初平元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孙坚引兵北上,路过江陵县时矫诏杀了王叡,报了昔日的一箭之仇。

换言之,江陵县作为荆州刺史的新治所,其实时间不算很长,至多三年时间(-)。

王叡死后,汉廷遣北军中候刘表为继任荆州刺史。不过此时的荆州已经乱套,长江以南“宗贼大盛”,袁术与孙坚又“阻兵作乱”。因此刘表无力渡江,只得将荆州的治所设在江北的襄阳县。

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南阳郡最北端),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战略》

(刘)表遂理兵襄阳,以观时变。--《后汉书刘表传》

换言之,荆州的刺史治,最初设在武陵汉寿,中平末年(-)被王叡迁至南郡江陵,初平初年()又被刘表迁至南郡襄阳。

荆州刺史治所迁徙示意图

赤壁之战以后(),南郡一分为二。江北属曹魏,江南属孙刘,由周瑜出任该郡太守。

(孙)权拜(周)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吴书周瑜传》

周瑜死后(),刘备进驻南郡,自称荆州牧,治公安。

公安县在江陵县南的油江口,本是刘备的临时扎营地区。据说取“刘公安营处”而得名。

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刘)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江表传》

关羽镇守荆州时,曾大力增设江陵与公安两县的城防,因此曹魏与孙吴一致认为“荆州坚城唯二”。

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关)羽失二城,必自奔走。”--《魏书董昭传》

不过随着南郡守将糜芳与公安守将士仁的叛变(),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土地,也彻底化作乌有。

③襄阳县的升格时间问题

襄阳本是南郡的下辖县,后来被升格为郡。

目前可见的所有史料,均表示襄阳郡是建安十三年()由曹操设立。我颇持怀疑态度,仅就此问题谈一谈个人看法,权作抛砖引玉。

《晋书》、《水经注》、《一统志》均称襄阳是曹操南征荆州时所设,从《三国志》来看,这种说法确实存在一定道理。

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立为襄阳郡。--《水经沔水注》

《关羽传》亦记载,赤壁之战后,刘备封关羽为襄阳太守。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蜀书关羽传》

刘备南徇四郡,封关羽为襄阳太守

襄阳在江北,彼时处于曹魏控制下,关羽的“襄阳太守”当然只是虚封。但“太守”是郡之长官,可知赤壁之战以后,襄阳确实已经从县升格为郡。

问题在于,襄阳升格为郡,到底是不是始于曹操?

从蔡瑁的相关记载看,襄阳的行政区划改易,有可能始于刘表。

蔡瑁是南郡襄阳县人,但他的仕宦履历比较特殊,历任江夏、南郡、章陵三郡太守。

(蔡)瑁,刘表时为江夏、南郡、章陵太守,镇南大将军军师。--《襄阳耆旧传》

彼时有任官避籍制度,称作“三互法”(见《后汉书蔡邕传》)。按制度要求,本郡人不能出任本郡太守,本州人也不能出任本州刺史。照此而论,蔡瑁以南郡人身份出任南郡太守,未免太过奇怪。

不过三互法虽然存在,却可以通过“改易籍贯”或“改易行政区划”来避开此限制。

比如辽东人公孙度,“改籍玄菟”之后出任辽东太守;再比如下邳人陈登,分下邳东城县为东城郡,之后出任东城太守。

公孙度字升济,本辽东襄平人也。度父(公孙)延,避吏居玄菟。--《魏书公孙度传》

迁(陈)登为东城太守。--《先贤行状》

照此而论,蔡瑁能够出任南郡太守,说明彼时的襄阳县已经不在南郡的行政区划之中。

那么是否有这种可能,即襄阳县曾被刘表划入章陵郡呢?从蔡瑁出任过章陵太守的记载看,这种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

换言之,蔡瑁的老家襄阳,在当时应该是独立在南郡、章陵郡、江夏郡三郡之外的新辖区。

照此而论,襄阳县的行政级别变化,很有可能始于刘表。曹操进入荆州之后(),对此既成事实则加以进一步确认。

汉末王纲坠地,制度紊乱,地方军阀与土皇帝无异。张鲁改“汉中”为“汉宁”。辽东太守公孙度割幽州东部设平州、又分青州东莱设营州。可见“改易郡国”在当时极为常见。

后汉末,张鲁据汉中,改汉中为汉宁郡。--《元和志》

(公孙度)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魏书公孙度传》

刘表“不供职供,多行僭伪”,乃至“郊祀天地,拟斥乘舆”,可知汉廷对他的约束力趋近于零。

荆州牧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指皇帝)。--《后汉书孔融传》

以刘表的僭越程度来看,他把自己的治所襄阳县升格为郡,确实存在比较充分的动机。

④小结

以荆州刺史治的变化为线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时的历史背景。

自武陵汉寿而始,至南郡襄阳为止,各方军阀均围绕着荆楚之地各施所能,争衡博弈,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精彩的戏码。

其实武陵汉寿的名称改易,比荆州刺史治的变迁更加有趣。

武陵汉寿,即关羽“汉寿亭侯”的封地所在,这一点人所共知,毋须赘言。

建安二十四年()东吴背盟,白衣渡江,荆州全境落入孙权之手,武陵当然也不例外。孙权大喜之下,给荆州故刺史治改名,改“汉寿县”为“吴寿县”。

武陵太守领县汉寿,吴曰吴寿,晋复旧。--《宋书州郡志》

魏国闻讯,当然不甘落后;于是擅署名目,将武陵汉寿县,改为“魏寿县”。还煞有介事地封太尉贾诩为“魏寿乡侯”。

文帝即位,以(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魏书贾诩传》

文帝改汉寿为魏寿,封贾诩魏寿乡侯

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与当年曹操假借汉廷名目,封刘备为“宜城亭侯”(宜城县彼时属刘表)的行径如出一辙。

未知是否出于“明正法统”的考虑,在失去了荆州武陵汉寿县之后,刘备将益州广汉郡的“葭萌县”改为“汉寿县”。

晋寿县本葭萌城,刘氏(指刘备)更曰汉寿。--《华阳国志》

换言之,荆州武陵的汉寿,分别成了吴寿与魏寿;益州广汉的葭萌,则成了汉寿。

晋朝统一后,又把西蜀的“汉寿”(旧葭萌)改为“晋寿”,把东吴的“吴寿”(旧汉寿)改回“汉寿”,完成了一次奇妙的循环。

可见遥领、虚封与擅署名目,在历史舞台上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探究其始末变迁,不觉令人莞尔一笑。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