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百科文学批评的鼻祖曹魏高祖文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年),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曹丕的一些措施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他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率三十万大军南下伐吴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学有相当高的成就。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

曹丕不仅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而且涉足文学批评领域。他在邺城所写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批评的专著。《典论·论文》的篇幅虽不长,却从“今之文人”的创作实践出发,分别提出了“文体说”、“文气说”和“文章说”等独到的见解。

曹丕在论述“文体说”时,从“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切入题意,以“建安七子”各自的创作特点为实例,认为作家都应该审己度人,看到别人的长处,从而克服“相轻”的恶习。

曹丕提出的“文气说”认为,作家的作品应有各自的风格,风格来自作家的个性,勉强要其形成某种风格显然是难以做到的。这好比奏乐,虽为同样的乐谱和乐器,不同气质的演奏家就会奏出不同特点的乐曲。

这“文气说”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文学的独创性奠定了理论基础。曹丕的“文章说”对文学的社会价值与地位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揭示了文学的社会意义。

在建安时期,由于曹丕《典论·论文》的指导和点拨,许多作家的作品愈加独具魅力,闪烁耀眼的光芒。曹丕因此而被誉为“文学批评的鼻祖”。

虚己以求过,明恕以思咎。——选自《魏书·高祖纪》。

虚己求过,恕人思咎,长久以来都是中国传统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儒家认为,只要能安伦尽分,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完成,所以提出“为仁由己”,提高道德修养要“求诸己”。

虚己就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过失,明恕则强调的是宽人,所以传统伦理非常强调对人要宽容大度、宽宏大量。虚己、明恕之美德造就了中国人忍让、谦逊的性格,培育了中华民族笃实宽厚的民风,而谦逊本身就是一种追求“和”的品德,是通过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严格来达成“和”的境况的。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秋胡行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

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

佳人不在,之何为?从尔何所之?

乃在大诲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

企予望之,步立踟蹰。

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杂诗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

善哉行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夏日诗

夏时饶温和,避暑就清凉。

比坐高阁下,延宾作名倡。

弦歌随风厉,吐羽含征商。

嘉肴重叠来,珍果在一傍。

局纵横陈,博奕合双扬。

巧拙更胜负,欢美乐人肠。

从朝至日夕,安知夏节长。

牵裾

出处:《三国志·魏志·辛毗传》

释义:比喻直言苦谏。

赏析:三国时,魏文帝曹丕要从冀州移民十万户到河南去。因连年灾荒,群臣认为不妥,但曹丕却坚持己见。辛毗据理力争,文帝无辞可答,起身入内以避之,辛毗紧随,拉住他的衣襟据理力争。最后曹丕不得不答应减掉五万户。《北齐书·孙腾传》:“孙腾牵裾之诚,有足称美。”亦作“牵衣”。清黄来《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入嘲折槛愚。”

曹丕在位时间只有短短七年,虽然不出彩,但还是兢兢业业做了很多事的。

或许有的好有的坏,但既然是他做的便应当被记录下来。

1.重视文教。年,下令人口达十万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庙,封孔子后人为宗圣侯。年恢复太学,设立春秋谷梁博士。

2.修复洛阳,营建五都,推广儒学文化。

3.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与民休息。

4.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黄初末,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

5.创立九品中正制,果断称帝,结束汉朝四百年统治,开创士族政治之先河。

6.巩固中央集权,限制后党权利,削夺藩王权利,建立防辅制度。强化中书省,发展校事官制度。

曹丕用哭得太子位

魏文帝曹丕是曹操的长子。他五岁学射箭,六岁学骑马,八岁就能做文章,下笔成文。

曹丕虽为曹操的长子,但他能被立为太子,却是经过了一番周折的。曹操原有四个嫡子,依次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中以曹植最为聪明,曹操每次向他提出各种疑难。他都能对答如流,因此深得曹操的喜爱。曹植生性简朴,不尚华丽,又有丁仪、杨修等一批才士辅佐,曹操几次想立他为太子。但立太子的原则从来是立嫡立长。曹操的举棋不定使曹丕惶惶不可终日,他问太中大夫贾诩,怎样才能巩固他的地位?贾诩告诉他的办法是“磨砺道德,谦虚行动,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己。”曹丕忠实地遵守贾诩的忠告,把自己矫饰得如同太子一样。一次,曹操出征,曹丕和曹植都去送行。曹植极力称赞父亲的功德,祝福父亲征战胜利。出口成章,娓娓动听,曹操十分高兴。曹丕见此情景怅然若失,不知该说什么,他的心腹吴质提醒他道:“你不会说,难道你还不会哭吗?”曹丕听了他这一句话,一时浮想联翩,百感交集,顿时失声痛哭,泪如雨下,同时又深深地向父亲跪拜下去,曹操感动得老泪纵横,心里的主意在此也就确定了。大家也认为曹植虽然文辞华丽,但诚心不及曹丕,于是曹丕最后战胜了才高而术不足的弟弟曹植,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年)被立为太子。

延康元年(公元年)正月,曹操死,曹丕被立为魏王。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终结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改国号大魏,为魏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三国时代中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孙权假意向魏国称臣,曹丕大喜,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没有同时联合蜀汉攻吴国。因为一旦攻打吴、蜀任意一国,那么吴蜀势必再次结盟,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可以说曹丕选择了最有利的方法。刘备被孙权打败,孙权随之与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吴国,结果被孙权的大将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临终托付曹叡于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曹丕简殡薄葬

曹丕是简殡薄葬的倡导者、实行者。他的父亲曹操就倡导薄葬,死后葬礼就很简单,墓内“无藏金玉珍宝”。曹丕34岁当皇帝,36岁即在首阳山东选寿陵。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曹丕深知世事沧桑。在丧葬方面,他认为盗墓的“祸由乎厚葬”,把珠玉金银珍宝等贵重物品都随葬于墓,是引起后来被盗的主要原因。厚葬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尧、舜就葬之于山林。葬,就是藏,把尸体藏起来,不再让人们看到。所用棺木、衣服,不需很多、很大、很贵重,能遮盖尸体就行了。因此,他对于他死后的安排是:后宫淑媛、昭仪以下的妃嫔“悉遣还家”,与其骨肉团聚或嫁人;陵墓要“因山为体”,不封陵堆墓,不建寝殿,园邑、不修筑神道;墓内不随葬金、银、玉、铜等贵重物件;墓地选在偃师首阳山东的一块“丘墟不食之地”。曹丕在这样的地方建这样的陵墓,目的是“欲使易代人之后”,人们“不知其出处”。

曹丕对他的后事的安排是明智的。他怕后人违背他的意愿,在他百年之后,以他是开国之君为由故行厚葬,特意作了《终制》(即遗诏)放在宗庙里,还把副本各一份,分别存在尚书府、秘书府的档案里。他在《终制》里说:“安葬父母的遗体,使他们的魂灵永远安而无危,这是最大的孝顺。自古及今,没有不亡的朝代,没有不被发掘的墓冢。箽卓乱国以来,东汉皇帝们的陵墓没有不被盗掘的。冢墓一经发开,撬碎棺木,掠走金玉珠宝,骸骨散乱狼藉,像受肢解的刑罚一样,岂不心痛!《终制》警告他的子孙们说:如果你们违背了我的诏书,随便改变我薄葬的意愿,到后来我尸体就会碎了又碎,等于死了多次。蔑视君父生前的遗训,就是不忠不孝,若死者有知,在阴间也不会保佑你们的。

曹丕死后的葬事活动,完全是按照他在《终制》里的要求实行了。曹丕提倡薄葬,反对厚葬,是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因而深得后人称道。多年的历史证明,勿论贵贱,薄葬简殡是最聪明的办法。曹丕实行简殡薄葬的目的,在于防止后人盗他坟墓,不能等同于当今的丧葬改革。但是,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简殡薄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古代封建帝王尚能如此。如果以权势或不实行火葬,占用耕地封墓树坟,争占子孙们的良田沃土,或以贵重衣饰随尸体一火燎之,岂不愚矣蠢哉!

陈寿:“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三国志·魏书·文帝本纪》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荣祖曰:“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矣!”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张溥:“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马植杰:“从曹丕的政治设施来看,也有些不错的。拿曹丕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

首阳陵

魏文帝曹丕葬首阳陵在今洛阳东偃师市首阳山。首阳陵构造极为简单,依山为体,不封不树,也不建陵寝园地,神道等,地表没有任何痕迹。陵中建筑豪不侈华,随葬品以瓦为主,以防后人掘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