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最初为巴蜀地区的人们所利用,战国末期,茶传到黄河流域。秦统一中国后,茶便从四川向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地传播。秦汉以后,人们对茶的保健属性的了解,促进了茶从生煮羹饮过渡到晒干收藏。西汉(前59)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已经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饮用的饮料,因此,烹煮茶叶和清洗茶具成为日常的家务劳动。《僮约》中提到的“武阳买茶”中的武阳,即今之四川省彭山县一带,距成都不远,应是当时有名的茶叶交易市场了。《赵飞燕别录》中有一段关于西汉皇室茶事的记载:“后(皇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东汉《说文解字》、《桐君录》等著作中也都有饮茶的明确记载。这说明饮茶习俗在汉代已经形成,特别是在士大夫阶层和皇室贵族阶层。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吴志·韦曜传》载:“孙皓时期(-),每餐晏饷,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饮酒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人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或为裁减,或密赐茶葬以当酒。”孙皓首创“以茶代酒”的故事表明,东吴时期(-),茶已是皇宫中的普通饮料。而据《晋中兴书》载,吴兴太守陆纳一向以廉洁自律,他在款待侍卫将军谢安时,交代“所设惟茶果而已”,但陆纳的侄子未按他所吩咐的要求办事,以丰盛的酒菜招待了谢安,结果陆纳打了他40大板,理由是“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与陆纳同时代的军事家桓温,也主张以茶示俭,“每宴饮惟下七奠盘茶果而已”。另据萧子显所著《南齐书》的记载,南朝齐武帝萧赜(-)在临终前下了一道诏书:“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萧赜死前下遗诏,要求丧事从俭,并通过茶作为载体,倡导俭朴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风习迅速传播,与佛教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特殊行为方式有关。魏晋以来,佛教盛行,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提神醒脑、驱除睡魔,有利于清心修行,因此,当时许多寺院都种茶、制茶,饮茶风气流传于各寺庙,在推广佛教的同时,也推广了饮茶。我国许多传统名茶最初就是由寺院的僧人创制的。魏晋时期的文人还有吃药以求长生不老的风气,茶被认为具有养生、延年益寿的神奇作用,受到很多文人的积极推崇,推动了饮茶的普及,相当多的人因此养成了饮茶的嗜好。此期内的一些士大夫之流为逃避现实,放浪形骸之外,流连山水之间,品茗赋诗,高谈阔论。茶可长饮而不醉,既风流儒雅,也无损于他们的谈兴,因此,许多清谈家也就成了爱茶人。徐震塆《世说新语校笺》记载“晋司徒长史王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魏晋南北朝时期,纯粹意义上的饮茶,在江南一带已经相当普遍了。《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说明东晋(-)时期,市场上已有煮好的茶汤出售了。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文人学士提倡饮茶,纷纷以茶为题吟诗作赋,陆羽《茶经》问世,“天下益知饮茶矣”。唐代中期,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如左拾遗李珏在上疏中所言:“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蠲竭乏,难舍斯须。至于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描述了当时饮茶的盛况:“.....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此时南方所产茶叶大量运销北方,北方地区也到处有了茶馆,人们可以方便地购买茶水饮用,茶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饮料唐肃宗至德、乾元年间(-)茶马交易开始·饮茶在西北地区迅速传播开来,由此饮茶之风传到塞外的西北边疆。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出嫁藏王松赞干布,带去当时湖南岳州的名茶“濉湖含膏”,把饮茶的习俗带到了西藏至此·茶已经成为“举国之饮”
继唐以后,宋代饮茶之风更加普及。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李觏《盯江记》中称茶:“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责贫贱无不用也。由此可见,宋时茶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据《金史》载:金章宗泰和六年()“尚书省奏:茶,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比岁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相属商旅多以丝绢易茶,岁费不下百万...--遂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许饮茶。”金宣宗元光二年()省臣以每年枉费民银30余万,流人南宋,国蹙财竭为由,颁布法律,禁止河南、陕西人民饮茶。但是人民不顾禁令,继续饮茶。边疆少数民族更是“宁可一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
明朝(-)初年,朱元璋下诏废除了饼茶进贡,散茶很快得到发展,多种新的茶类先后被创制,饮茶的成本更加低廉,饮茶的方法更加便捷,民间饮茶更加普及。到了清朝(-)。茶楼茶馆遍及乡村街市,人们在婚丧嫁娶、迎来送往、饭前饭后、居家旅行中处处都离不开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