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插花艺术的文化简史浅谈
文:花木君
插花艺术通常简称为插花,指以植物花卉的茎叶花果为素材,通过技术整形和艺术加工组合,然后扦插在不同花器中,从而构成一幅立体的图案,体现出自然情趣和审美观的一种艺术形式。
插花艺术从用途上来说分为礼仪插花、情趣插花和艺术插花三种形式。礼仪插花指的是固定场合的插花,相对比较模式化和简单化;情趣插花指的是一般爱花人士的兴趣使然,简洁随意;艺术插花则指赋予文化内涵的插花,形式多样,变幻无穷。
插花艺术从大的风格分类上来说,一般分为东方式插花和西方式插花两种主要艺术形式。东方式插花一般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其中日本插花也源自中国;西方式插花一般指欧美各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形式。本文重点谈谈我国传统插花的起源和历史传承。
河姆渡时期的花卉陶片
东方式插花起源于中国,从现有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我国古人早在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初现雏形,年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遗址发现的一幅精美夹砂灰陶陶片(如图),上面有盆栽植物的刻划图案,在一方形框上,阴刻以五叶组成的栽培植物,五叶中一叶居中直立向上,另外四叶分于两侧互相对称。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植物盆栽的最早资料。
虽然关于河姆渡时期的植物是以盆栽还是插花形式,是栽培抑或是欣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诞生了欣赏(栽培)植物的兴趣,并且上升到美学形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于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人们采撷花卉,扦插在头发以及冠冕上,或者佩戴在服饰上,作为日常装饰或者礼仪形式,同时,开始赋予花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把花卉人格化和理想化。
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当中,有大量描写人们采撷花卉的诗句,如《诗经·国风·郑风·溱洧》中有男女交换兰花和芍药的记载,《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说明当时佩花插花已经普遍。在《九歌·湘夫人》中有:“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用香蒲、辛夷、玉兰、薜荔。兰蕙等众多花草来装饰房间。虽然是一种夸张的咏叹,然而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采撷花草来装饰室内居室。
而孔子的赋予兰花为“王者香”,屈原赋予兰花志向高洁等人格寓意,另外出土的留存下来的大量青铜器上,都有众多花卉图案。应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花卉已经被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插花,虽然不一定是在花器中插花,然而,此时期插花成了人们美化生活的一种普遍形式。
汉代花树陶盆
在夏商周时期君王就有的宫囿的嗜好,到了秦汉时期,历代帝王兴建皇家园林游猎赏玩,广罗奇珍花卉苗木。据说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并未查到出处)。在河北省望都县出土的东汉(公元25—年)墓壁画上绘有一盆盆景(下图),盆内土栽有红花六枝,盆下配有方形几架一座,把植物、盆盎和几架三位形成一个整体。由于花枝比较规范,也有人说是花器插花被发现的最早形式。
河北省望都县出土的东汉墓壁画
东汉时期,佛教从西域传入,随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广为传播,而不少佛经中有关于以花供佛的经义,诸如“拈花微笑”成为佛教供花的肇始,于是信佛之人便在佛堂前供花,为了保持花朵的新鲜,开始尝试将花插入水中养殖,《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这大概是史书中最早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
应该说,到了南北朝时期,插花形式变得比较多样,诸如保留以前的在头上或者服饰上装饰的插花,成都等地出土有女俑,多有花朵装饰于发髻上。一种是室内装饰的插花,这在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杏花诗》中有:“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诗》:“小船行钓鲤,新盘待摘荷”等等,就是明证。
还有一种就是有古代祭祀发展而来的,用于祭祀或者求神拜佛的清供插花。除了前面讲的佛教供奉莲花,道教在南北朝时期在上流社会成为主流,玄学的兴起,清谈的流行,于是道教文化中的以花果祭神的习俗也开始普及,人们用花果祭拜神仙,如东晋王嘉的《拾遗记》中描绘了众多奇珍艺草,表达长生成仙等期望。
遍观南北朝时期,对插花造型并无讲究,只是丰富了花卉的文化内涵,同时花器也是比较简单的盆、钵、缶、盘等器皿。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人造假花,《南齐书》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世祖为:感,梦见优昙钵华,……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这是我国人造花出现的最早记录。
唐章怀太子墓盆花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国力强盛,繁荣稳定,百姓生活向好,插花进入黄金时代,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百姓,插花拜佛、用花祈福已成风俗。同时期赏花咏花栽花植花的诗词文章不胜枚举,花卉盆景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包括鉴赏和栽培都有许多记载。
唐代卢楞伽《六尊者图》
诸如唐代诗人罗虬的名篇《花九锡》:“花九锡亦须兰蕙梅莲辈,乃可披襟。若芙蓉踯躅望仙山木野草,直惟阿耳,尚锡之云乎。一、重顶帷(障风);二、金剪刀(剪折);三、甘泉(浸);四、玉缸(贮);五、雕文台座(安置);六、画图;七、翻曲;八、美醑(赏);九、新诗(咏)。”,记录了当时赏花的九个步骤。
《六尊者图》局部
而在同时期的佛教壁画中,就有不少插花供佛的记录。唐代卢楞伽所绘制的《六尊者图》中有尊者面对着缸插牡丹花(如上图)。在敦煌佛教壁画唐代供养人画像《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中(如下图),就展现了当时主人执花枝或器皿盛花供佛的情景。安西榆林石窟《吉祥天女像》也有手捧瓶莲之图。
敦煌壁画《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复原图
从唐代的插花供花的众多资料来看,在唐代,插花已经上升到艺术形式,并且对花卉进行品评,同时对插花的花器开始讲究,从不少资料来看,当时人们常用金盘、缸、瓶等盛花,诸如诗人李商隐《赠荷花》诗“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看得出唐代的奢华和对插花的讲究。
宋徽宗听琴图
唐末五代到整个宋代是偏爱艺术的时代,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不少皇帝偏爱诗词字画、花鸟鱼虫,假山奇石等不务正业的艺术杂项,使得整体风气偏向于“文艺范儿”,于是包括插花艺术在内的众多艺术门类得以迅速发展和弘扬。就拿插花来说,从宫廷的大堂宴会插花,到寺庙的祭坛供花,文士大臣家庭的宴会以及居室插花,一时非常流行,并且插花花器也衍生出众多种类,诸如瓶、盆、钵、篮、缸、筒、石、木等等,不同的花器体现了不同的情趣和爱好,也蕴含着不同文化的凝结。
宋《人物图册》
诸如北宋张邦基的《墨庄漫录》记载:“西京牡丹闻名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障,至梁、栋、柱、拱,以筒储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说明当时插花盛况。许多诗人有大量关于瓶花的歌咏记载,诸如万俟绍之的“杯酒常妨饭,瓶花亦费钱。”,史文卿“惜春只怕春归去,多插瓶花在处安。”,陆游“瓶花力尽无风堕,炉火灰深到晓温。”,陈起“夜来窗不掩,吹落一瓶花。”,杨万里的“孤坐郡斋人寂寂,一枝红烛两瓶梅。”,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说明插花已经非常普遍。同时,宋代有许多关于插花的绘画传世,是研究古人插花的一手资料。
宋李嵩《花蓝图》
宋代插花艺术受理学观念影响,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追求线条美、自然美和韵律美,以表现出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也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极富人格魅力的花木。
元佚名《端午插花图》
明陈洪绶诗酒侍琴图
元明时期,插花艺术达到鼎盛,不仅插花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高濂的《遵生八盏·燕闲清赏》,何仙郎的《花案》等等,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响最大,书中对构图、采花、保养、品第、花器、配置、环境、修养、欣赏、花性等诸多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作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纵观明代,插花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艺术上追求参差不伦,意态天然;布局上讲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构图严谨,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关系;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因而明代是插花艺术的顶峰时期。
清郎世宁《端午图》
清郎世宁
从清代开始,插花艺术开始衰落,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展和普及。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插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然而由于文化断层,插花艺术受到日本和西方插花形式影响较多,真正体现传统插花艺术精髓的作品少之又少,发掘和继承古老的插花艺术任重道远。
清郎世宁插花
清郎世宁插花
-7-28易花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