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湘中国古代的庖人与厨娘

北京知名皮炎医院 https://m-mip.39.net/m/mipso_8811252.html
                            

“自古有君必有臣,犹之有饮食之人必有庖人也。”要吃,就要有制作食物的人,古代将以烹调为职业的人称作庖人,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厨师。厨师在古代有时地位较高,受到社会的尊重;有时也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庖人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之一,他们的劳作、他们的成就,理应得到公正的评价。现在的乃至未来的厨师们,应当相信社会的偏见会越来越少,应当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司马迁作《史记》,后司马贞补有《三皇本纪》一篇,所记述的传说中的人文初祖伏羲,便是一个与庖厨职业有联系的人物。《三皇本纪》说:“太昊伏羲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庖牺”或又称“伏牺”,获取猎物之谓也。此语最早出自佚书《帝王世纪》,不是司马氏的杜撰。我们的初祖是厨人出身,而且还以这个职业取名,说明在史前时代、在历史初期,这一定还是相当高尚的事情,不至于被人瞧不起。

历史上的厨师,也有官至宰臣的。商代伊尹便是最著名的一位。钱钟书先生有《吃饭》一文,他写到了伊尹,他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伊尹名挚,生活在约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末商初,辅佐商汤,被立为三公,官名阿衡。伊尹的身世极不平常,历史上赋予他不少神话色彩,附会了一些不可置信的情节,以至后人对是否有这个人还提出过怀疑。他本是一个弃婴,有侁氏的女子在采桑时发现了他,女子将婴儿献给了国君,国君将抚养之责交给了庖人,还派人调查婴儿的来历。原来他的母亲是在躲避一次特大洪水时生下了他,分娩后不幸死去,使这孩子一出生就成了孤儿。

伊尹画像

伊尹在庖人的教导下长大成人,成了远近闻名的能人。商汤听到伊尹的声名,便派人向有侁氏求贤。尽管有侁氏始终不同意,伊尹本人却想投奔商汤。商汤想了一个办法,他请求娶有侁氏女为妻,有侁氏十分高兴,不仅心甘情愿地把女儿嫁给了商汤,而且还让伊尹做了随嫁的媵臣。商汤得到伊尹,郑重其事地为他在宗庙里举行了除灾去邪的仪式。第二天商汤正式接见了伊尹,伊尹开口便以滋味说起。他说,动物按其气味可分三类,生活在水里的味腥,食肉的味臊,吃草的味膻。尽管气味都不好,却都可以烹成美味佳肴,这就要选择合宜的烹法。决定滋味如何的因素,第一位的是水,要靠五味和水、木、火三材烹调。调和味道,必定要用甜、酸、苦、辣、咸这五味,这些滋味的先放后放、放多放少,都有规定。厨人使用多种手段,消减食物的腥、臊、膻味,使菜肴得以久而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过头,酸而不强烈,咸而不涩舌,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腻口。究竟哪些是美味呢?伊尹从肉、鱼、果蔬、调料、谷食、水泉等几方面列出了数十种:

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述荡之,旄象之约。

鱼之美者:洞庭之鱄,东海之鲕;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雚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

菜之美者:昆仑之,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余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土英。

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

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

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

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

这许多的美味几乎没有一样是商人居住地出产的,所以伊尹强调说,不先得天下而为天子,就不可能享有这些美味。这些美味好比仁义之道,国君首先要懂得仁义即天下大道,行仁义便可顺天命而成为天子。天子行仁义之道,以化天下,也就具备了天下至味。(《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

商代青铜鼎

伊尹的鸿篇大论,不仅说得商汤馋涎欲滴,而更重要的是他为商汤指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这使得汤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商本为夏的属国,汤要朝见夏桀,还要纳贡。夏桀的残暴,破灭了本想辅助他的汤的幻想,伊尹的高论,更坚定了汤伐夏的决心。汤当即举伊尹为相,“立为三公”(《墨子尚贤下》)。商汤在伊尹辅佐下,终于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奠定了商王朝的根基。商汤之有天下,全赖有了伊尹,有了一个厨师出身的政治家。

不过话又说回来,商之伐夏,绝不纯是为口腹之欲。伊尹之说味,似乎也不是“以割烹要汤”,孟子认为他是以尧舜之道要汤。(《孟子万章上》)他是以烹饪原理阐述安邦立国的大道,他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最伟大的厨师。

以庖厨活动喻说安邦治国,在先秦时代较为常见,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便是最好的例子。还刘向《新序杂事》也有妙说,值得一读:

晋平公问于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师旷侍,曰:“臣请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断割之,隰朋善煎熬之,宾胥无善齐和之。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亦其君之力也。”

一个国君好比一个美食家,他的大臣们就是厨师。如果这些厨艺高超的大臣有的善屠宰,有的善火候,有的善调味,再加上知人善用的君王,肴馔不会不美,也就是说国家不愁治理不好。商王武丁有名相傅说,他于梦中见到他想得到的这个人,令人四处访求,举以为相。武丁重用傅说,国家大治,他将傅说比为酿酒的酵母、调羹的盐梅,也是以厨事喻治国。武丁赞美傅说的话是:“若作酒醴,尔惟曲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下》)此外还有以烹饪喻君臣关系的,由平常的烹饪原理演绎出令人信服的哲理,这都是受伊尹影响的结果。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记晏婴对齐景公讲烹调原理,论证君臣应有的谐和关系,道理阐述非常透彻。

傅说画像

后世也有人因厨艺高超而得高官厚禄的,尤其在那些喜好滋味享受的帝王在位时,这种事情必然会有发生。《宋书毛修之传》说,毛修之被北魏擒获,他曾做美味羊羹进献尚书,尚书以为绝味,献于武帝,武帝拓跋焘也觉得美不胜言,十分高兴,于是提升毛修之为太官令。后来毛氏又以功擢为尚书,封南郡公,但太官令一职仍然兼领。又据《梁书孙廉传》所记,南朝人孙廉精于厨艺,却长于巴结依附,凡是显要官员索要食物,孙廉一定不辞劳累亲手烹调,进奉美味佳肴,并借此“得为列卿,御史中丞,晋陵、吴兴太守”。还有北魏洛阳人侯刚,也是由厨师进入仕途的。《北史侯刚传》说,侯刚出身贫寒,年轻时“以善于鼎俎,得进膳出入,积官至尝食典御”,后封武阳县侯,进爵为公。厨师进入仕途的现象,在汉代就曾一度成为普遍的事实。据《后汉书刘圣公传》说,更始帝刘玄时所授官爵者,不少是商贾乃至仆竖,也有一些是膳夫庖人出身。由于这做法不合常理,引起社会舆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7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