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依中兴故事,听政于东堂。”在两晋时期有一项旧制,那就是当朝君主会在每月朔望之日到指定地点听百官奏事。但是,朝廷大事,瞬息万变,不可能等到每个月固定的两日来完成。因此,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制度——“双朝制”。
“双朝制”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有着这个时代独有的特征。不仅在政治、礼仪上表现出它们的区别和互补,也在空间格局上也与一次又一次著名的历史事件相关联。
一、“双朝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在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有两个时期十分重要,一个是秦汉时期,一个是隋唐时期。由于“汉承秦制”和“隋唐一体”的缘故,许多学者都认为这两个时期可以相应地更确切的说秦朝和隋朝这两个朝代。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面对空前辽阔的疆域不得不采取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模式来保证帝国高效且有效地运转,因此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出现并成为后世王朝建制的重要一部分。虽然这一制度原本的应用时间只集中于秦朝和西汉前期,在汉武帝设立“中朝”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辉煌地位,但是其仍然作为朝堂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成为主流,尚书省、中书省与门下省分领政务,既相互牵制又相互配合,同时又有六部为辅。直到唐玄宗时期,随着“政事堂”等机构的出现,这一制度才又发生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的根据实际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的时间段即魏晋南北朝这三百余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但也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机,使得当政者不得不对朝廷体制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重构。正是在每一次的重构中,朝廷的制度得以随着实际的需要和变化而更新。在这一时期,朝廷出现了“双朝制”的现象,这是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发展演变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二、魏晋南北朝“双朝制”下的行政分工与礼仪运行
所谓“双朝制”,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行政体制的称呼、这里的双朝,一个是指帝王禁中听政的殿堂,一个是指禁中之外的尚书省,它们是这一时期朝廷政务的重要决策地。
尚书省的历史并不短暂,它缘起于东汉时期的尚书台,经过东汉一朝和三国时期的演化,在西晋之后逐渐演变为尚书省,成为处理全国政务的中心机构,是国家实际上的权力中心。其长官“令、仆”是“八座”中重要的组成人员,凡是彼时掌握大权者,皆筹谋“录尚书事”,可见这一机构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禁中之内皇帝听政理政的朝堂也同样是朝廷政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场所虽然没有尚书省百官议事的热闹之景,但是确实诸多重大决策的最后地点。“中前则卿等自论政事,中后与卿等共议可否。”
这种由尚书省议事在前,皇帝与重臣禁中决策在后的模式在西晋时期已经形成,东晋及南北朝时期的政权也多所效仿,但也根据实际的情况作出了相应的改变。
“晋西朝八坐丞郎,朝晡诣都坐朝,江左唯旦朝而已。”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全国实际权力中枢的尚书省,在东晋时期由早晚两会更改为早上一次。当然,遇到紧急政事之时是不受这个规定约束的。
这样的行政体制下已经将朝廷中大部分繁杂冗余的政务在尚书台解决,唯有重大事项需要上承天子,不必出现万千政务集于一人的情况。对于行政效率而言,确实是一个有效提高的办法。但是深究起来,也有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
自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被南下的匈奴人所灭。立足江左的琅琊王司马睿在门阀士族的鼎力支持下开创了东晋王朝。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朝堂上出现了著名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终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都保有强大的实力。因此,“双朝制”的尚书省就常常成为门阀士族展现自己政治话语权的所在地。
在这一时期,掌握政权的顶级门阀主要有琅琊王氏、颍川庾氏、沛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大家族,他们在获得朝廷的控制权后,一般情况下会给自己加“录尚书事”或者“录尚书六条”这样的头衔,目的就是通过尚书省来掌握全国的要务。此时,尚书省的地位尤为重要。
“双朝制”除了政治意义外,还有礼仪上的作用。前代学者通过对朝臣驺唱的研究得出了两朝礼仪并重的结论,这也侧面反映了政治上并重的政治地位。除此之外,在其他礼仪上,“双朝制”也出现了平级或者互补的情况。
首先,从哀礼来看。通过对这一时期宫内举哀礼仪的研究,可以显示出两朝的礼仪是并尊的。例如,在皇帝驾崩停灵期间,皇帝的灵柩既可以停放在左朝,也可以停放到右朝。
“国家为同姓王、公、妃、主发哀于东堂,为异姓公、侯、都督发哀于朝堂。”朝廷为皇族和臣下举办哀仪,是朝廷礼制教化的一部分。但从上文来看,为“双朝制”下,左、右朝在制哀礼的实际操作上有所不同。但这里的不同并不是等级的高低带来的差异,而是对于“同姓”与“异姓”的分别。毕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的观念非常浓厚。
其次,从皇帝登基的礼仪来看,“双朝制”下的政治运行则拥有互补的功能。东晋桓温掌权时行废立之举时,在右朝完成了废皇帝的过程,在左朝举行了迎立新帝登基的大礼。从上文可知,“双朝制”在其运行的过程中,既能合理分配朝廷权力,又能提高行政效率,更是朝廷重要礼仪的举办场所。
三、“双朝制”与著名历史事件的联系
“双朝制”的空间格局让许多历史事件的发展都有了一定的规律,因此右朝与左朝的空间结合的那部分地理位置往往成为历史事件的焦点。这部分区域主要是指台城东门、第二重宫墙东门和禁中东门附近的区域。这些地方既能够快速到达尚书省,又能快速到达禁中。作为朝廷最重要的两个场所的间接触,承载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很大一部分新王朝的缔造过程都与政变有关,而在中央皇城的政变多与这片区域相关联。接下来,我们以南齐明帝萧鸾即皇帝位的过程为例。
“海陵王立,(南齐明帝萧鸾)为使持节、都督扬南徐二州军事、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在这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萧鸾在即皇帝位之前的最重要的任官之一就是录尚书事,可以说此时尚书省是掌握在他的手中的。而他即位的过程正是由尚书省开始,通过台城门及禁中东门等地入禁中,从而获取到了最高权力。
无独有偶,北朝北齐的高演在夺位的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一路径运行的,可见这一区域之于政变的重要性。
此外,这一区域也是禁卫武官兵变之时所控制的一个重要区域。“入值殿省,总统宿卫。”作为宫城皇城的宿卫武装,这支军事力量的存在既是保护中枢安全的重要力量,又是危害中枢安全的巨大隐患。在南朝刘宋初年,时任领军将军(禁卫武官重要首领之一)的檀道济等人就是依仗禁卫力量通过这一区域到达禁中,继而弑杀皇帝。
这一区域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朝中势力博弈的场所。东晋初年,王敦叛乱失败,这使得身为王敦族人的王导备受牵连,因而王导为保全自己不得不在皇帝面前“诣台待罪”,经学者考证,王导待罪的地点就是在台城第二道宫墙东门之外,是靠近禁中的地方。
四、结语
“双朝制”的存在,是历史大势演进的结果。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的“双朝制”是制度演进的重要阶段。它的存在不仅使得朝廷形成了适合当时政治形式的分工,也在礼仪上间接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更是在诸多历史事件中成为非常重要的地方。
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进,制度总是会对着时代的变化而演进,虽然“双朝制”最终演化为后世别样的中央行政体制,但它的存在也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参考文献
《晋书·元帝纪》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六朝时期之东西堂》
《南齐书·明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