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不缺战神。南北朝的陈庆之可以算是其中的一个。他用七千白袍军,横扫北魏全境。后人更是给他“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美誉。那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南北朝的白袍将军——陈庆之为何能用七千白袍军横扫天下?
戚继光的戚家军凭借着戚继光的兵法以及戚家军先进的火枪队用三千人在南征北战中歼敌共十余万人。但是南北朝的白袍将军陈庆之在纯冷兵器时间用七千人总共歼灭三十余万人,并且在14个月内连续攻下北朝北魏的32座城池,据不完全统计,在这14个月内总共打了五十多场战役。以至后来民间流传的这样一句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陈庆之,原本是梁武帝萧衍随从。而后,南梁建立之后,他被任命为主书。直到44岁,他才开始首次带兵,并且首战涡阳,便旗开得胜。有一次,陈庆之以两千人攻克北魏元延明的两万人。《梁书》曾这样写到“陈庆之进逼其垒,魏军一鼓便溃”。接着,陈庆之带领的他的七千人连续攻克北魏五十多做城池。
《梁书》有陈庆之传,里面这样写道“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看到这样一番描述,感觉更加诧异,一个不会根本不具备武将所必备的基本要求的人,究竟是如何做到让敌人”一鼓便溃“,做到能够带领七千人便可以横扫北魏全境?
在南北朝留下来的史书中,关于陈庆之打仗的具体细节描述少之又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些其取胜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就是仁者爱人。《梁书》说到“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告诉我们许多。我们都知道,在南北朝时期,总体呈现的是南朝在文化上略深于北朝,而军事实力上,由于北朝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导致北朝的实力强于南朝。南朝大多延续的是魏晋时期的制度和风格,当时,南朝士兵的户籍和普通的百姓不一样,他们有一个独立的户籍叫做“兵籍”。由于每一代都承受着繁重的兵役,导致这些人的生活非常贫苦,而且身份地位也是日趋下降。以至于后来“兵籍”的人数越来越少。而这一结果无疑对当时本身就在军事上就比北朝落后,现在又无人参军。后来,梁武帝不得不用手铐去征兵,而这样对于军队来说是于事无补的。其战斗力无法凝聚在一起。
而陈庆之会主动去安抚将士,赏罚分明,对有功之士进行封赏。而当时在南北朝时期,百姓如草芥,士兵若木屑。如果不做到这一方面的准备,军队是非常涣散的,正因为如此,陈庆之才能以以七千白袍军击溃数万散沙样的敌人,才会有“一鼓便溃”的局面。
第二个因素是“狠”,也即军纪严明。军队管理既要靠“仁”,也要靠“狠”,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是离不开一个“狠”字的。
陈庆之在连年征战过程中,虽说多数以北魏军队惨败而获胜,但是,期间也曾遭遇过抵抗,比如在荥阳遭遇杨昱抵抗。杨昱被擒后,在元灏面前下跪说:“但恨八十老父,无人供养,负病黄泉,求乞小弟一命”。于是元颢看到这一情况,并没有杀他。但是,陈庆之并没有放过他,于是让胡光等人埋伏在元颢帐前,陈庆之到元颢帐内说:“陛下渡江三千里,无遗镞之费。昨日一朝杀伤五百余人,求乞杨昱以快意。”元颢还是没有杀掉杨昱,但“自此之外,任卿等所请”。之后,陈庆之手下便将杨昱等人斩杀,之后,还说道“皆令蜀兵刳腹取心食之”。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庆之的的确是是一个狠角色。从而也不难想到,如果是自己的手下的士兵违反军令,陈庆之将会作出什么样的举措。
第三个因素,就是善于学习敌方之优势,来强化自己的军队。在冷兵器时代,由于骑兵的速度优势,在骑兵和步兵对抗中,往往是骑兵获胜。因此,对于当时的南朝步兵为主的军队就比较吃亏,当时北朝军队由于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优势,和文化,形成了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的军队。陈庆之很明白这一点,于是,大力的推广“胡文化”,让自己的手下士兵学习北方的骑兵战术和战略。
因为他赏罚分明,因为他够“狠”,因为他善于吸收对手之经验,优势。所以,才造就了他“一鼓便溃”,“千军万马避白袍”之美誉,从此一扫南朝军队之颓气,转为百战不殆。